一、爆破震动作用下新浇基础混凝土的安全震动速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嘉辉,赵凯,吴建国,史涛宁,马宏昊,刘凯,姚象洋[1](2021)在《爆破振动对新浇筑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分析爆破振动对新浇混凝土的影响,分别在混凝土模型浇筑后3、5、7、9、11 h进行爆破振动,通过声速仪对爆破前后混凝土的声速变化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在混凝土表面不同位置安装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振动幅值。结果表明:在爆源参数保持不变情况下,同一测点上的振动峰值随着凝固时间增加逐渐变大,说明混凝土在强度增长初期对爆破振动响应比较弱,随着水化反应进行,混凝土强度逐渐增长,其对爆破振动响应逐渐增强。另外,对于新浇筑混凝土,其内部有大量未水化水泥,即使在爆破振动作用下造成轻微的损伤,也能够完全愈合,而不影响后期强度,甚至强度因振捣作用有所提高,但也容易出现骨料下沉,导致底部强度高于上部。上述结果可为新浇混凝土在爆破振动下的安全标准提供参考。
王贤光,刘义佳,柯昌佳,陈明,冯俊领,卢文波,刘志鹏[2](2021)在《水电站新浇混凝土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技术》文中认为为控制水电站新浇混凝土爆破振动安全,基于老挝南公1水电站,在溢洪道二、三级消力池爆破开挖时,对闸室段新浇混凝土进行多次爆破振动监测。结果表明溢洪道内爆破振动传播满足指数衰减规律。最后提出相适应的新浇混凝土爆破安全控制标准,采取控制单响药量、施工顺序等有效爆破控制方法,可确保新浇混凝土爆破振动安全性,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谢立栋[3](2020)在《爆破掘进接茬钢板单层井壁冲击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开采深度增大,穿越深厚富水岩层建设井筒将越发普遍,新型接茬钢板单层井壁会取代不合理的超厚复合井壁,钻眼爆破法是深厚立井井筒开掘首选方法,增大单循环进尺需采用大药量爆破,这样会产生接茬钢板邻近区域混凝土冲击损伤,进而导致接茬钢板处渗漏水事故。将背景工程问题转换为爆破掘进下接茬钢板邻近区域混凝土冲击损伤科学问题。分别对SHPB加载理论、弹性波在不同介质分界面透反射理论进行研究。根据相似理论并结合立井施工流程,制作(1d&3d)、(1.5d&4d)和(2d&5d)三种龄期组合,1.4mm、1.8mm、2.8mm、3.8mm、4.5mm五种钢板厚度的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为了分解研究难度和便于运用对比分析法,同时制作了与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相同几何尺寸的早龄期素混凝土试件。利用SHPB实验装置对上述试件开展冲击损伤实验。根据SHPB实验基本假定和早龄期混凝土材料力学特性,采用半正弦波加载,实验效果理想。采用RHT本构模型模拟井壁混凝土,材料参数根据上述SHPB实验确定,对背景工程开展等比例数值模拟,对导致过水通道处混凝土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小波包技术从能量角度对韧脚空隙高度进行研究,确定最优、最不利空隙高度。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SHPB实验、LS-DYNA数值模拟与小波包技术完成立井接茬钢板单层井壁爆破冲击损伤,消除接茬钢板处渗漏水科学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以几何尺寸φ5cm×5cm圆柱体试件为研究对象,首先测试其静载单轴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割线模量与超声波速在1d~28d发展变化规律。研究试件龄期在1d~6d时间范围,有效应变率在15S-1~60S-1的动载特性,损伤特性与吸能特性。混凝土强度、峰值应变均与应变率呈线性关系,动态强度提高因子为1.04~2.17。得出损伤量与龄期间,损伤量与入射能间的2个定量计算公式。1d~6d龄期混凝土,2d是分界点,2d前趋势快,塑性性能为主,2d后趋势慢,脆性性能为主。吸能能力是材料固有属性,在同级冲击荷载作用下,吸收能随龄期呈弱抛物线关系变化,存在最大吸收能龄期,随着冲击荷载强度提高,峰值吸收能龄期逐渐增大。针对底模、顶模混凝土无平行对立的2个自由表面,无法采用常规“对测法”进行超声波测试,设计并制作了水泥砂浆卡座,实现底模、顶模混凝土的超声波对测。根据超声波测试结果分别计算底模、顶模混凝土损伤值,并与同龄期素混凝土试件损伤值进行对比,得出:钢板迎冲侧的底模损伤增大[1.2~1.6]倍,背冲侧的顶模损伤减小至[0.2~0.4]倍,顶模比底模长一个“施工周期”,底模损伤值为顶模损伤值[4~6]倍,依据底模损伤判断组合结构损伤状态。本文设计的组合试件,2.8mm厚度钢板最优,4.5mm厚度钢板最不利,钢板厚度对底模、顶模的作用效应正好相反,判断时要以底模为依据。“钢板厚度”因素与冲击荷载强度存在耦合关系,荷载强度越高,“钢板厚度”因素越明显。随施工周期增长,底模、顶模损伤值均降低,但从周期2d→2.5d,损伤值降低幅度慢,从周期2.5d→3d,损伤值降低幅度快。接茬钢板单层井壁有限元数值模拟中,选用能较好模拟混凝土拉压损伤的RHT本构模型,根据早龄期混凝土SHPB实验结果,建立对应数值模型,通过大量反复试算确定1d~8d RHT模型完整参数。按实际工程等比例建模会出现畸形单元,将实际工程的5段7圈炸药简化为5段5圈炸药。对比接茬钢板单层井壁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立井数值模型及材料参数选取合理,接茬钢板单层井壁中存在4个震动加强区域,按照震动加强程度从强到弱排序:竖钢板外侧(区域1)>井壁、岩壁接触面(区域2)>每模顶端(区域4,斜钢板下侧)>每模底端(区域3,斜钢板上侧),该结论对各种几何尺寸的接茬钢板单层井壁均适用。“竖钢板厚度、斜钢板厚度及其组合”、“施工周期”影响通道处混凝土损伤范围、损伤程度,钢板迎冲侧的“通道一”是井壁渗漏水控制通道,存在优化的接茬钢板厚度组合,2d施工循环H8V12组合最优,2.5d施工循环H10V6组合最优,3d施工循环H10V12组合最优。根据每种施工周期16种工况均值损伤,D(2.5d)>D(2d)>D(3d),通道处混凝土损伤随施工周期增长先增大再减小。爆破震动传入井壁的能量决定了井壁混凝土损伤程度,底模井壁处于爆破地震波绕射作用局部震荡区域,韧脚空隙高度是决定传入井壁能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利用小波包技术从能量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能量归一化因子,运用Matlab软件编制能量计算程序,本工程最不利空隙高度2.7m,最优空隙高度3.6m,在相同爆破方案前提下,震动峰值能量降低20%。论文共有图80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
贺泳超[4](2019)在《爆破对隧道新浇超短龄期二衬混凝土的影响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的飞速发展,山岭隧道的施工建设成了克服高程障碍和平面障碍的首选。由于隧道围岩的不稳定性,隧道的施工可能造成岩土体变形、地面沉降、塌方等灾害。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Ⅳ级、Ⅴ级围岩爆破开挖时二衬结构采用紧跟掌子面的方法。而二衬结构紧跟掌子面会导致爆破施工对二衬结构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研究爆破振动对隧道新浇超短龄期二衬混凝土的影响对隧道的施工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家界老木峪2号隧道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研究了隧道爆破施工对新浇超短龄期用于二衬的混凝土试块,得出了其损伤扰动规律和强度扰动规律,为今后爆破振动对隧道二衬结构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爆破振动对二衬结构影响的发展历程,传播规律以及隧道爆破开挖的影响因素。介绍了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爆破振动对二衬结构的作用等理论在隧道爆破中的运用。(2)以老木峪2号隧道项目为依托工程,介绍了其工程概况、地质条件和爆破施工方案。基于正交试验对爆破振动对二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采用正交试验中的三因素四水平试验方案,经过分析计算得出敏感性由高至低分别为:混凝土强度、爆心距、混凝土龄期。(3)针对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设计了不同强度、不同龄期、不同爆心距的三组试验组合,并将所有组合的混凝土试块置于隧道内进行一次爆破振动试验。爆破振动后,同时将受振混凝土试块与未经过爆破振动的混凝土试块放入标养室进行养护。(4)待所有混凝土试块养护28d后,采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分别测试超声波在受振混凝土试块和普通混凝土试块中的传播的时间、接受波的振幅和频率,然后采用压力试验机测出不同强度混凝土试块的极限荷载,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分析爆破对二衬混凝土试块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爆破振动控制措施。
王海粟[5](2019)在《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雨后春笋版出现的多车道城际高速公路急需建设大量的隧道工程,能保证车辆通行速度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得到了相当多的青睐。在采用钻爆法施工的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建设过程中,后行洞爆破施工必然对先行洞的结构的爆破响应,影响到先行洞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依托济南绕城高速南延线大岭隧道工程,采用现场监控量测和三维动力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后行洞爆破施工时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以及先行洞的爆破振动响应进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围岩参数和不同爆破设计参数对先行洞爆破振动的影响,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提出了振速预测方程,提出了近接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的数值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爆破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规律,并与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先行洞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和振动速度的分布规律,可知迎爆侧的震动响应最为强烈,最危险部位位于掌子面前方510m处的迎爆侧边墙。(2)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围岩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容重、弹性模量、粘聚力与爆破振动强度负相关,泊松比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弹性模量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较大。(3)通过单一变量法对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知炸药爆速、装药密度、单次进尺与爆破振动强度正相关,其中炸药爆速和单次进尺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极大,而升降压时间对爆破振动强度影响很小。(4)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基于隧道净距、装药量、炸药爆速、围岩弹性模量四个参数的衬砌振速预测公式,提出爆破振动影响的振速分区阈值,并提出基于振速预测公式和分区阈值的爆破安全进行评估方法,今后可对类似工程进行爆破预测和设计指导。
段睿[6](2019)在《深基坑爆破开挖对临近赤湾地铁站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依托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支护与土石方工程,对临近2号线赤湾地铁站的沉降、位移、振动频率、振动速度等进行爆破振动监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该区域的爆破振动衰减经验公式。并结合有限元模拟法,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地铁站结构模型,根据模型研究爆破对临近地铁车站的影响,对爆破振动下地铁站动力响应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取得的认识如下:(1)基于M.A.萨道夫斯基公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测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爆破地震波在该区域岩土体介质中爆破振动速度衰减规律的经验公式:V=164.146(3√)1.6882;(2)总结了爆心距与主频率及垂直振速的关系,通过对爆破振动水平径向、水平切向以及垂直向主频率分析,随着爆心距的增加各方向的主频率均出现减小,其中水平径向的主频率衰减最慢,水平切向主频率衰减最快。通过分析爆心距和垂直振速,可以知道爆心距越大,垂直方向振速越小,同时越靠近爆源,垂直方向速度衰减就越快。(3)总结了地铁站在爆破振动作用下受力情况及动力响应与爆心距的关系。通过建立地铁站结构模型,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爆破振动作用下临近地铁站的动力响应,分析出地铁站在爆破振动影响下,最靠近爆源位置及地铁站四角受力最大,地铁站结构的振动速度,加速度,位移响应值均随着爆心距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地铁站四个顶角响应较为强烈,地铁站垂直方向振动速度,位移,加速度响应值普遍大于水平方向振动速度,位移,加速度响应值。(4)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此次爆破施工对地铁站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影响较小,但需注意多次爆破所产生的累积损伤效应。本文结合赤湾地铁站城市综合体项目基坑支护与土石方工程实际情况,对2号线赤湾地铁站提出了多种减震控制措施,以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
邵东辉[7](2017)在《隧道掘进爆破下新浇二次衬砌的动力特性》文中研究说明现场监测福平铁路新鼓山隧道掘进爆破诱发的新浇二次衬砌上质点的振动速度,将现场实测的最大振动速度与《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14)中新浇混凝土的安全允许振速比较,并讨论振速沿二次衬砌里程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不同的工况进行模拟,分析表明,仅选取新浇二次衬砌离掌子面最近处的横断面进行爆破峰值振速监测,不能真实反映隧道掘进爆破对新浇二次衬砌的影响,应以距离掌子面最近面后方2m处的拱顶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建议当新浇二次衬砌与掌子面距离过近时,宜在衬砌中添加钢筋网以保护衬砌,为类似二次衬砌的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王二成[8](2014)在《西北地区冻结立井爆破对早期高强砼井壁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西北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储藏特点和采用冻结爆破建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冻结立井中处于低温环境下的早龄期高强混凝土井壁在经受爆破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现场情况配制了高强混凝土,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和超声波测试技术,得到了混凝土在标准养护和低温环境下的强度增长规律和超声波变化规律。通过快速循环加卸载试验,得到了混凝土在准动态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情况和超声波波速变化情况及它们的相关性。对低温环境下养护且处于低温下的早龄期高强混凝土试件进行了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研究,得出了早龄期高强混凝土在低温情况下受单次和多次重复冲击作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通过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得出了爆破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井壁的振动传播规律、井壁的变形和受力规律、损伤及变化规律。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对安全判据条件进行了分析。
戴思南[9](2012)在《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分析》文中认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为加快施工进度,爆破开挖与邻近部位混凝土浇筑经常交叉作业,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在爆破振动作用下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以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作为判据,并依据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的允许值进行控制。本文首先从经验、理论、数值计算三方面介绍了目前关于爆破振动对新浇大体积混凝土影响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爆震、损伤两方面阐述了爆破对混凝土的影响机理,并以大体积混凝土受爆破作用而破坏的三种动力判别指标出发,分析介绍了前人对爆破作用下混凝土安全质点峰值振动速度的控制方法。随后从爆破动力荷载、混凝土动态特性及强度、混凝土的结构形式三方面分析与评价了各因素对混凝土动态响应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方法展开了对多种工况下爆破振动引发新浇大体积混凝土动态响应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依据极限拉应变准则,推算了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控制值。(2)计算结果表明:1)竖直向的允许值较水平向小,因此,目前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竖直向质点峰值振动速度作为控制标准是合理的,且是偏安全的;2)相同龄期的混凝土结构,距爆区较近时,其爆破振动允许值较大,超过一定距离后允许值变化不大;3)当混凝土的弹模小于基岩弹模时,基岩弹模越高,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允许值越低;当混凝土的弹模大于或接近基岩弹模时,基岩弹模越高,其允许值越高。(3)本文关注了爆破振动作用下不同结构形式对混凝土动态响应的影响,得出相同龄期下板状结构的爆破振动允许值最高,正方体最低;随着结构体积的增大,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允许值明显降低。(4)模拟了上游、下游爆破两种情况下坝体(棱柱体)的混凝土动态响应,得出棱柱体的爆破振动允许值较正方体高。(5)模拟了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动态响应,得出宜按顶部新浇混凝土的龄期来确定基础部位的爆破振动允许值,且其允许值较同龄期混凝土的爆破振动允许值可有所提高。
路耀邦[10](2010)在《关角隧道断层破碎带周边控制爆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断裂破碎带爆破施工为依托,针对关角隧道特殊的地质条件,采用一种针对破碎岩层的控制爆破开挖的方法,达到减少超欠挖、提高断面轮廓成型质量,以及减小爆破对围岩损伤的目的。理论上,从断裂力学成缝理论、Griffith的脆性破裂理论和复合型气楔效应对周边孔成缝理论进行研究,根据炮孔壁上初始裂纹形成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对切槽孔岩石定向断裂爆破、聚能药包岩石定向断裂爆破和切缝药包岩石定向断裂爆破三种方法进行论述,并对高地应力断裂破碎条件下岩石的强度准则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的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普通光面爆破和定向断裂控制爆破进行模拟计算,周边控制爆破模拟结果表明:切缝处有效应力明显增大,垂直于炮孔连线方向上有效应力明显减小,为两炮孔连线上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模拟结果也为现场爆破参数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现场试验中,通过采用普通光面爆破与周边孔控制爆破对比发现:当采用周边控制爆破技术时,在炮孔连线方向上成型比较完整,且炮孔四周的随机的径向裂纹明显较少,说明能量在切缝处产生了聚集,使切缝处有效应力明显增大,在炮孔连线方向上优先形成了裂缝,同时,爆破震动效应明显减小,说明炮孔连线以外的有效应力减小,这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一致。在爆破开挖过程中,选取典型地段对不同爆破条件下的爆破地震波进行现场测试,分析测试成果,确定高地应力破碎隧道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并提出控制围岩损伤的安全控制标准。
二、爆破震动作用下新浇基础混凝土的安全震动速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爆破震动作用下新浇基础混凝土的安全震动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爆破振动对新浇筑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案设计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混凝土硬化过程的爆破振动变化规律 |
2.2 爆破振动对新浇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 结论 |
(2)水电站新浇混凝土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爆破振动传播与衰减规律 |
2.1 试验概况 |
2.2 振动衰减 |
3 新浇混凝土结构的爆破安全控制 |
4 结语 |
(3)爆破掘进接茬钢板单层井壁冲击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SHPB加载理论和弹性波在分界面上的透反射理论 |
2.1 SHPB加载理论 |
2.2 应力波在试件中的透、反射过程 |
2.3 弹性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
2.4 本章小结 |
3 早龄期素混凝土试件SHPB实验 |
3.1 早龄期素混凝土试件 |
3.2 早龄期素混凝土试件单轴静压与超声测试 |
3.3 (1d~6d)龄期试件SHPB实验及超声波测试 |
3.4 试件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变化规律 |
3.5 试件SHPB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SHPB实验 |
4.1 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制作 |
4.2 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SHPB实验 |
4.3 早龄期混凝土-钢板组合试件损伤计算 |
4.4 组合试件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接茬钢板单层井壁结构冲击损伤数值模拟 |
5.1 背景工程介绍 |
5.2 早龄期混凝土RHT模型参数研究 |
5.3 接茬钢板单层井壁结构模型建立与验证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5 接茬钢板单层井壁漏水通道 |
5.6 本章小结 |
6 韧脚空隙高度对井壁损伤影响的小波包分析 |
6.1 研究背景 |
6.2 韧脚空隙高度说明 |
6.3 震动信号提取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爆破对隧道新浇超短龄期二衬混凝土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爆破振动能量衰减规律研究 |
1.2.2 爆破振动对二衬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方法 |
1.3.2 技术线路 |
第2章 爆破振动波的传播特性及对二衬结构的作用理论 |
2.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
2.1.1 波的形成 |
2.1.2 波的分类 |
2.1.3 波动方程 |
2.2 爆破振动对二衬结构的作用理论 |
2.2.1 二衬结构的力学作用 |
2.2.2 爆破振动对二衬结构的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对隧道二衬结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3.1 老木峪2号隧道工程概况 |
3.1.1 老木峪2号隧道工程概况 |
3.1.2 老木峪2号隧道地质条件 |
3.2 正交试验基本简介 |
3.2.1 正交试验的原理及特点 |
3.2.2 正交试验的处理方法 |
3.3 正交试验设计的确立 |
3.3.1 试验因素的确定 |
3.3.2 试验方案的设计 |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对隧道新浇超短龄期二衬混凝土的现场试验 |
4.1 隧道爆破施工方案 |
4.2 隧道爆破现场试验设计 |
4.3 混凝土的制备与养护 |
4.4 试验检测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爆破对二衬混凝土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 |
5.1 爆破对二衬混凝土的现场试验结果 |
5.2 爆破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的二衬影响性的对比研究 |
5.3 爆破对不同混凝土龄期的二衬影响性的对比研究 |
5.4 爆破对不同爆心距的二衬影响性的对比研究 |
5.5 老木峪2号隧道爆破控制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爆破地震波在岩体内的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爆破动力特性和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1.2.4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判据及安全判据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破振动传播机理与结构安全判据研究 |
2.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与岩体损伤区域分类 |
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现状 |
2.2.1 以加速度为判别依据 |
2.2.2 以振动速度作为判别依据 |
2.2.3 以频率—振速双因素作为判别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及结构响应研究 |
3.1 动力数值模拟软件及其算法 |
3.1.1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动力计算简介 |
3.1.2 爆破模拟算法 |
3.1.3 爆破荷载的类型与实现 |
3.1.4 爆破模拟边界条件 |
3.2 现场监控数据及分析 |
3.2.1 工程概况 |
3.2.2 测试设备的选取 |
3.2.3 监测数据分析 |
3.3 数值模拟及其结果分析 |
3.3.1 模型网格 |
3.3.2 计算参数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因素研究 |
4.1 隧道爆破响应影响因素研究 |
4.2 不同围岩参数的影响 |
4.2.1 围岩容重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2 围岩动弹性模量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3 围岩泊松比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2.4 围岩粘聚力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 不同爆破设计参数的影响 |
4.3.1 炸药爆速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2 炸药升降压时间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3 装药密度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3.4 单次爆破进尺对爆破响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速预测与影响分区研究 |
5.1 均匀设计法及均匀设计表的应用 |
5.2 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函数量化与振速预测 |
5.2.1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试验方案 |
5.2.2 影响因素均匀设计数值试验结果 |
5.2.3 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拟合 |
5.3 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分区 |
5.3.1 分区标准与方法 |
5.3.2 分区方法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深基坑爆破开挖对临近赤湾地铁站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地震波特征及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 |
1.2.3 爆破振动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第二章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1 自然地理 |
2.1.1 工程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水文地质条件 |
2.2.4 地震及场地稳定性 |
第三章 爆破及其振动监测 |
3.1 本工程爆破方案选择 |
3.2 爆破参数选择与装药量计算 |
3.2.1 φ42mm浅孔台阶爆破 |
3.2.2 φ76mm深孔台阶爆破 |
3.3 布药和钻孔设计 |
3.3.1 φ42mm浅孔台阶爆破 |
3.3.2 φ76mm深孔台阶爆破 |
3.4 装药、填塞 |
3.4.1 爆破器材选择 |
3.4.2 装药结构与填塞 |
3.5 起爆网路设计 |
3.5.1 起爆顺序 |
3.5.2 微差间隔 |
3.5.3 同段起爆药量 |
3.5.4 起爆网路 |
3.6 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
3.6.1 爆破飞石 |
3.6.2 爆破震动 |
3.7 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 |
3.7.1 安全技术要点 |
3.7.2 防护措施 |
3.8 爆破振动监测 |
3.8.1 监测目的及意义 |
3.8.2 监测点布置 |
3.8.3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
3.8.4 爆破振动监测原理及方法 |
3.8.5 监测超标紧急预案 |
3.8.6 监测数据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爆破施工作用下地铁站动力响应 |
4.1 概述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模型概况 |
4.2.2 模型参数选取 |
4.3 地铁站在爆破振动下的动力响应 |
4.3.1 爆破作用下地铁站受力分析 |
4.3.2 位移响应在地铁站不同位置变化分析 |
4.3.3 振动速度响应在地铁站不同位置变化分析 |
4.3.4 加速度响应在地铁站不同位置变化分析 |
4.4 基坑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4.5 赤湾地铁站爆破振动减震控制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隧道掘进爆破下新浇二次衬砌的动力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场监测 |
1.1 工程概况 |
1.2 测点布置 |
1.3 隧道衬砌结构爆破振动安全标准 |
2 监测分析 |
3 隧道爆破数值分析 |
3.1 爆破振动有限元计算模型 |
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8)西北地区冻结立井爆破对早期高强砼井壁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结立井井壁 |
1.2.2 温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3 爆破对早龄期混凝土的影响分析 |
1.2.4 混凝土损伤评价 |
1.2.5 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1.2.6 爆破模型试验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西北立井井壁设计理论及冻结钻爆法施工特点 |
2.1 我国西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特点 |
2.1.1 地质地层条件 |
2.1.2 气候和水文条件 |
2.2 西北地区矿区冻结立井的特点 |
2.2.1 冻结法简介 |
2.2.2 冻结立井井壁结构形式 |
2.2.3 井壁结构设计理论 |
2.3 冻结立井钻爆法施工工序 |
2.4 本章小结 |
3 冻结立井井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超声波特性研究 |
3.1 高强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及声波特性 |
3.1.1 配合比 |
3.1.2 超声波测试原理和方法 |
3.1.3 不同养护环境下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 |
3.1.4 弹性模量 |
3.1.5 不同龄期混凝土的声波变化规律 |
3.2 早龄期高强混凝土准动态损伤试验分析 |
3.2.1 试验方案 |
3.2.2 1d 龄期的混凝土受力后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关系 |
3.2.3 2d 和 3d 龄期混凝土受力后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关系 |
3.3 早龄期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 |
3.3.1 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基本原理 |
3.3.2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案 |
3.3.3 不同应变率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
3.3.4 连续冲击荷载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冻结立井爆破模型试验 |
4.1 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
4.1.1 相似三定理 |
4.1.2 相似准则的推导方法 |
4.2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 |
4.2.1 相似参数的选择 |
4.2.2 相似准则的推导 |
4.2.3 确定相似比 |
4.2.4 模型材料的选择 |
4.3 模型试验方案 |
4.3.1 应变测量系统 |
4.3.2 震动测试系统 |
4.3.3 超声波波速测试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井壁应变实测数据 |
4.4.2 井壁应变数据分析 |
4.4.3 井壁的应力分析 |
4.4.4 井壁的振动结果分析 |
4.4.5 超声波测试损伤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冻结立井现场试验 |
5.1 工程概况 |
5.1.1 立井设计方案 |
5.1.2 地质条件 |
5.2 井壁混凝土力学性能 |
5.3 爆破方案 |
5.4 试验方案 |
5.4.1 井壁测振方案 |
5.4.2 超声与回弹测试方案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1 测振数据 |
5.5.2 振动规律分析 |
5.5.3 井壁振动损伤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冻结立井数值模拟及安全判据分析 |
6.1 分析模型 |
6.1.1 物理模型 |
6.1.2 材料模型及参数 |
6.2 结果分析 |
6.2.1 井筒的振动规律分析 |
6.2.2 井筒应力分布规律 |
6.3 冻结立井安全判据分析 |
6.3.1 爆破安全规程要求 |
6.3.2 各种研究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经验类 |
1.2.2 理论类 |
1.2.3 数值计算类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的安全判据 |
2.1 爆破地震波 |
2.2 爆破对混凝土的影响机理 |
2.2.1 爆震机理 |
2.2.2 损伤机理 |
2.3 混凝土的破坏判别 |
2.3.1 动应力估算 |
2.3.2 动力判别指标 |
2.3.3 安全质点振速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安全判据影响因素 |
3.1 爆破动力荷载 |
3.1.1 岩石中的爆炸应力波 |
3.1.2 计算中的荷载参数确定 |
3.2 混凝土动态特性及强度 |
3.2.1 混凝土动态强度 |
3.2.2 混凝土早期强度及影响因素 |
3.3 混凝土结构形式 |
3.3.1 结构尺寸及阻尼 |
3.3.2 阻尼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浇大体积混凝土质点峰值振动速度 |
4.1 混凝土动态响应数值模拟 |
4.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4.1.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4.2.1 荷载 |
4.2.2 加荷距离 |
4.2.3 龄期 |
4.2.4 基岩弹模 |
4.2.5 结构形式 |
4.3 安全质点峰值振动速度控制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关角隧道断层破碎带周边控制爆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控制爆破破岩机理及研究现状 |
1.3.2 隧道开挖周边控制爆破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控制爆破成缝机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周边孔控制爆破成缝理论 |
2.2.1 断裂力学成缝理论 |
2.2.2 Griffith 的脆性破裂理论 |
2.2.3 复台型的“气楔效应” |
2.2.4 静态条件下断裂韧性的计算 |
2.3 周边孔控制爆破成缝机理 |
2.3.1 普通光面爆破成缝机理 |
2.3.2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成缝机理 |
2.4 高地应力断裂破碎条件下岩石的强度准则 |
2.5 本章小结 |
3 周边控制爆破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LS-DYNA 概述 |
3.2.1 LS-DYNA 软件介绍 |
3.2.2 LS-DYNA 算法简介 |
3.2.3 LS-DYNA 求解步骤[76] |
3.3 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3.1 炸药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3.2 空气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3.3 岩石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3.4 PVC 管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3.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1 模拟一:普通光面爆破数值模拟 |
3.4.2 模型二:切缝管定向断裂爆破数值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断裂破碎带隧道爆破开挖技术 |
4.1 工程概况 |
4.1.1 关角隧道简介 |
4.1.2 气象特征 |
4.1.3 工程地质 |
4.1.4 水文地质特征 |
4.2 爆破开挖设计 |
4.2.1 爆破开挖方案 |
4.2.2 爆破参数设计 |
4.3 周边控制爆破现场试验 |
4.3.1 普通光面爆破开挖(以Ⅳ级围岩为例) |
4.3.2 普通光面爆破开挖效果分析 |
4.3.3 定向断裂周边控制爆破开挖试验(以Ⅳ级围岩为例) |
4.3.4 周边控制爆破开挖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周边控制爆破震动分析及危害控制 |
5.1 引言 |
5.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规律 |
5.2.1 爆破地震波的分类 |
5.2.2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理[84] |
5.2.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规律 |
5.3 爆破震动测试仪介绍 |
5.3.1 IDTS3850 爆破振动仪简介 |
5.3.2 爆破技术指标 |
5.3.3 IDTS3850 爆破振动仪硬件工作原理 |
5.4 爆破震动现场测试 |
5.4.1 爆破震动测试内容 |
5.4.2 工程概况及爆破条件 |
5.4.3 测点布置 |
5.4.4 测试结果 |
5.4.5 测试数据的线性回归 |
5.5 爆破振动结果分析 |
5.6 关角隧道爆破安全技术与标准 |
5.6.1 隧道掘进爆破震动对围岩的安全技术 |
5.6.2 隧道掘进爆破对临近隧道的安全技术 |
5.6.3 隧道掘进爆破对新浇混凝土的安全技术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爆破震动作用下新浇基础混凝土的安全震动速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爆破振动对新浇筑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 万嘉辉,赵凯,吴建国,史涛宁,马宏昊,刘凯,姚象洋. 工程爆破, 2021(06)
- [2]水电站新浇混凝土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技术[J]. 王贤光,刘义佳,柯昌佳,陈明,冯俊领,卢文波,刘志鹏. 工程爆破, 2021(05)
- [3]爆破掘进接茬钢板单层井壁冲击损伤研究[D]. 谢立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爆破对隧道新浇超短龄期二衬混凝土的影响试验研究[D]. 贺泳超.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5]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分区研究[D]. 王海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深基坑爆破开挖对临近赤湾地铁站的影响分析[D]. 段睿.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7]隧道掘进爆破下新浇二次衬砌的动力特性[J]. 邵东辉. 工程爆破, 2017(03)
- [8]西北地区冻结立井爆破对早期高强砼井壁损伤研究[D]. 王二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 [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分析[D]. 戴思南. 长江科学院, 2012(04)
- [10]关角隧道断层破碎带周边控制爆破技术研究[D]. 路耀邦.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