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破工程安全评价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尹思琪[1](2020)在《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提出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做为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爆破技术现今已经在多个建造领域尤其是大型土石方工程中体现出卓越的便捷性及高效性,然而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日益增多,本文就爆破工程或其他爆炸事故下周边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以及检测加固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1)首先分析了民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这一概念,从其要素、极限状态方程和评定方法做了具体介绍,为结构安全性的评定奠定基础;通过引入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的种类和致灾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民用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的影响。(2)其次通过介绍既有民用建筑检测评定层次的划分及技术标准,从三个层次分别介绍其安全性评定内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既有民用建筑检测安全性评定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根据常规安全性检测评定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项目得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3)再次对常用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且以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方法做为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民标》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鉴定标准中的量化指标做进一步细化,从灰色定权聚类的角度给出白化权函数和灰色聚类评定矩阵,构建出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4)最后以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3.03”爆炸事故为工程案例,将现场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结合,最终和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其可行性和适用性。
王毅[2](2020)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破振动危害作为爆破危害之首,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预测和控制一直是学术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的预测爆破振动,文章对爆破振动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随机森林算法以及传统经验公式法在爆破振动预测中的表现以寻求最佳预测方法。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之前的爆破预测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传统预测方法的原理分析阐明传统预测方法在现今工程爆破应用中的不足。(2)通过长达两年的时间对实际的工程爆破进行振动监测,收集到数量较为丰富的爆破振动监测数据,为利用机器算法进行预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3)为解决爆破振动预测这一典型的非线性问题,文章采用了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以及人工森林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并与传统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公式法虽然简便易用,但其精度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在样本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于爆破振动的预测,随机森林比神经网络更具优势,能将爆破振动速度和主频率的预测误差分别控制在10%和20%以内。文章通过对传统经验公式预测法、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以及随机森林预测算法之间的分析对比,得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在爆破振动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为未来更好、更快地进行爆破振动预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周玉纯[3](2019)在《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围岩损伤及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其战略储备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迫切需要建造大型地下水封油库。对于大型地下洞室开挖,钻爆法仍然是主要施工方法。在地下洞室群开挖爆破过程中,由于炸药爆炸时巨大能量瞬间释放,难免会对爆破洞室保留岩体和邻近洞室结构造成冲击并引起振动效应,若控制不当极易造成洞室结构的动力损伤,进而对地下洞室群整体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当前,针对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技术和振动安全控制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且主要集中于爆破方案优选、爆破振动监测和爆破振动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对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爆破损伤效应、动力响应特征及动力稳定性等基础理论鲜有涉及。此外,由于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群的储油功能需求,其洞室结构在规模、空间分布、开挖形式及支护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也让针对其他地下工程的相关研究成果难以在该领域推广使用。因此,深入开展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围岩损伤及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对完善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施工技术、指导爆破设计和振动安全防护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爆破损伤机理和动力响应机制为研究核心,以山东某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工程为研究背景,以丙烷储库洞室开挖爆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测试、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开展了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围岩损伤及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在现场精细调研和开挖爆破方案分析基础上,开展了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开挖爆破振动现场测试,获取了主洞室开挖爆破作用下邻近水幕巷道和邻近主洞室振动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邻近主洞室,传统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爆破振动速度衰减规律进行描述。而对于邻近水幕巷道,基于量纲分析考虑高程效应的萨道夫斯基修正公式能更好的反映其爆破振动传播规律。(2)循环爆破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累积损伤效应研究:通过引入损伤因子,建立了爆破动力损伤分析模型,模拟了地下洞室开挖单次爆破荷载作用下围岩损伤演化过程,获取了围岩的损伤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重启动技术,模拟实现了地下洞室循环推进式爆破过程,揭示了循环爆破荷载作用下围岩累积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循环推进爆破围岩累积损伤与爆破次数存在非线性关系,爆破荷载作用下岩体存在累积损伤弱化效应。对地下丙烷储库主洞室和水幕巷道研究区进行现场声波测试,获取了丙烷库主洞室和水幕巷道研究断面位置扰动区范围和岩体力学参数,其中扰动深度分别为3.3m和2.9m。(3)爆破损伤作用下岩体力学参数计算及应用研究:基于爆破作用下岩体性质劣化效应,通过建立岩体纵波波速VP与地质强度指标GSI值和损伤因子D值之间关系,提出了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力学参数计算新改进公式。利用实际坝基岩体工程和边坡岩体工程对新改进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和现场声波测试结果,利用新改进方法获取了丙烷主洞室和水幕巷道研究区岩体的力学参数。(4)基于CEEMD方法的爆破振动信号分析及应用研究:分别从“模态混淆抑制能力”和“自适应处理最优算法指标”两个方面,采用仿真信号就CEEMD优化方法在爆破振动信号处理中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将CEEMD应用到地下油库开挖爆破邻近洞室爆破振动实测信号处理中,并结合Hilbert变换,揭示了地下油库邻近洞室爆破振动信号的时频特征和能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邻近主洞室和邻近水巷道的爆破振动信号均表现为高频能量多,而低频能量少的特点,其中100Hz以下能量占比非常小,可以忽略。考虑到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的固有频率,可认为开挖爆破作用下,邻近洞室不会产生共振现象。(5)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开挖爆破邻近洞室围岩动力响应特征模拟研究:考虑开挖爆破对邻近洞室动力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地下油库洞室空间布置和开挖爆破方案,结合研究区岩体力学参数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空间位置关系和不同洞室结构的平行主洞室和交叉水幕巷道,构建了考虑爆破损伤的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群爆破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邻近洞室围岩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受振破坏机制。结果表明:主洞室二台阶开挖爆破时,邻近平行主洞室典型横截面迎爆侧曲墙中部为振动最不利位置;主洞室顶层扩挖爆破中,当爆破开挖面与水幕巷道底板中心的水平距离为0m时,邻近交叉水幕巷道底板中部为振动最不利位置。(6)地下水封油库邻近洞室围岩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以地下洞室开挖爆破邻近洞室围岩动力响应特征及受振破坏机制为基础,根据应力波传播理论和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统计关系分别建立了地下水封油库邻近洞室爆破振动安全判据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邻近洞室围岩动态强度特征,引入重要性修正系数概念,分别求解了邻近洞室振动速度安全判据。结果表明:考虑到爆破振动速度安全判据严苛程度,邻近主洞室大于邻近水幕巷道。最后,结合我国现有的爆破安全规程提出了邻近洞室综合爆破振动速度安全判据为12cm/s。
陈晨[4](2019)在《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岛拥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和航线,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海岛建设用地少,因此只能通过自身山体爆破提供建设用地,同时也为工程供应石料。工程爆破系统作业繁杂,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海岛一般位置偏远,若发生突发性事故,外部救援无法立即到达,故而理应对海岛工程爆破安全管理更加严苛。目前国内外针对海岛特色的工程爆破事故风险评价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以海岛工程爆破为研究对象,根据海岛工程爆破的特点确定了事故灾害类型,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人、机、环、管、技这五部分作为一级指标,列举了每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共计48个,并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理清了各个指标的内在关联和层次结构。其次运用G1法定量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表明:在48个主要影响工程爆破作业安全的因素中,关键影响因素为安全意识、设备的可靠性、相关工作经验和设备防护等,也是安全作业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并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进行了实证,证实了模型的可使用性,并对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对策措施,提高了论文的实用意义。但是在评价分析过程中,主观成分较多,最终的分析结果有偏差,望今后能进一步优化改进。
付威志[5](2019)在《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指出台阶爆破在矿山、市政等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影响台阶爆破安全的因素多、范围广、危险源的辨识难以做到系统和全面,导致爆破事故频发,开展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研究对预防爆破事故的发生、提供有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信息化手段开发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管理系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本文在探索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及软件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运用安全工程学中的基本理论,结合台阶爆破施工工艺,基于事故树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对台阶爆破危害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结构重要度,辨识台阶爆破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爆破管理、爆破设计、爆破施工3个准则层指标,安全责任制、安全培训等15个因素层指标构建了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数学模型,选用F分布中的偏大型梯形分布作为隶属度函数,计算出相应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得到评价矩阵,选用加权平均型模糊算子,通过模糊变换,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台阶爆破安全评价等级。(3)为了实现对台阶爆破中各评价指标的动态分析,基于集对分析理论,依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多元联系数的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基于五元联系数集对势分析,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静态风险态势;基于偏联系数集对势分析,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动态风险趋势,实现了各评价指标的静态评价和动态预测。(4)针对台阶爆破中各评价指标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基于云理论,建立台阶爆破安全评价云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首先建立标准云,计算云模型的数字特征,然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确定度,最后得出台阶爆破的综合确定度,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台阶爆破安全等级。(5)利用Visual Basic 6.0、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并开展安全评价研究,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多元联系数评价结果和云模型评价结果,通过对三种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三种评价模型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且与工程实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张天宇[6](2018)在《近邻建(构)筑物路堑爆破开挖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爆破作为一种快速、经济、高效的开挖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很多新建工程走行于星罗棋布的各种建筑设施之中,形成平行、斜交和下穿等多种紧邻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爆破施工必然会对近邻的在建或既有建(构)筑物产生影响。本文以徐淮场路堑爆破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监测、文献查阅、数值模拟和爆破试验等手段,从徐淮场爆破工程安全评价、徐淮场路堑爆破施工方案的确定及实施和近邻建(构)筑物路堑爆破施工安全防护技术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徐淮场路堑施工环境调查,掌握了徐淮场路堑爆破施工的影响因素,初步拟定爆破施工方案。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事故树法对徐淮场爆破工程的危险源进行确定,并初步确定其重要度;使用事故树法的的基本事件制定安全检查表,并按重要度划分各项标准分。通过对徐淮场路堑爆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对爆破有害效应的防护措施进行评价,评定徐淮场爆破工程状态为“优”,认为本工程的爆破设计与施工方案是安全可行的。(2)采用理论计算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爆破振动和飞石等有害效应的影响范围为距离京沪高铁10kV配电所110m处。所以,距离配电所110m范围内采用静态爆破辅助机械开挖;距离配电所110m范围外进行爆破开挖。试爆时爆破振动效应未对近邻建(构)筑物产生影响,施工时个别监测点出现了振动超限现象,通过优化爆破参数和减小爆破范围,最终确保了近邻建(构)筑物的安全。最后,提出了控制爆破结合静态爆破辅助机械破碎的组合爆破施工工艺。(3)根据徐淮场周围环境特征以及爆破有害效应的影响范围,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徐淮场爆破安全防护方案:(1)爆破振动,选择合理的爆破器材,分区爆破,微差起爆;(2)爆破飞石,铺设炮被和沙袋,搭设防护排架,堆砌缓冲堤;(3)爆破噪音和冲击波:避免大风天气施工,微差间隔起爆,确保炮孔填塞质量以及最小抵抗线尺寸,并使最小抵抗线方向背离建(构)筑物;(4)爆破有害气体,确保炸药及炮孔质量,在爆破后进行通风洒水除烟除尘。(4)通过文献查阅、资料调查,并结合徐淮场路堑爆破安全防护措施,从爆破振动、爆破飞石和滚石、爆破冲击波和噪音以及爆破有害气体和烟尘等四方面分析了爆破有害效应的机理、防护措施,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在近邻建(构)筑物情况下的爆破安全防护体系。
陈雪锋,陈文涛[7](2017)在《集对分析理论在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爆破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预评价,从设计方案、施工过程、爆区环境和安全管理4方面因素中选取设计内容的完整性、起爆参数的合理性、设计人员专业水平等12个指标,构建了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具有模糊性且难以确定的特点,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理论,建立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爆破施工安全预评价模型。以某烟囱拆除爆破为例,对该安全预评价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模型能够应用于爆破工程的安全预评价,评价结果能够为此类工程施工提供决策依据。
李想[8](2015)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认为从国家要求对爆破作业项目全面开展爆破工程安全评估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系统,而各地在具体爆破安全评估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规范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市场,能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批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提供一条便捷有效的安全评估管理途径,提高安全评估工作效率,本文从爆破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方法和组成内容出发,结合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目的、内容、实施步骤和特点等安全评估基本知识,依据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主要从建立因素集、建立权重集、建立评价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安全等级确定方法六个步骤入手建立了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模型。同时,利用Java程序语言和MySQL数据库相关软件开发出了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发出管理软件可以方便设计单位迅速完成设计方案的提交,可以方便评估人员迅速完成评估报告的撰写,可以方便专家对设计方案和评估结论进行安全性和合理性的评价,也可以方便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审批单位迅速查阅安全评估的有关文件。这些都可以为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工作更加高效、有序进行提供保障,也可以为设计施工方案的安全性提供双重保障,从而有利于爆破作业项目的安全管理,使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工作实现系统化管理。
李涛,陈建宏,江时雨[9](2014)在《城市拆除爆破工程风险评价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对城市拆除爆破工程风险的动态分析,构建城市拆除爆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爆区环境、安全管理、设计安全及施工安全4个方面提出16个评价指标;结合物元分析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合成,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以五元联系数作为评价工具,构建城市拆除爆破工程安全评价预测模型;最后,以某城市拆除爆破工程为例,进行评价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物元分析和五元联系数的城市拆除爆破工程安全评价预测模型实现了安全评价时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评价结果符合专家思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
陶铁军,蔡建德,张光权,闫国斌[10](2011)在《未确知测度模型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当前工程爆破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防范三方面出发,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爆破工程安全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爆破工程安全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通过对单指标未确知测度、多指标综合测度的计算以及指标定权等过程,实现了对爆破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在各评价指标权重和识别准则的确定上,分别采用了信息熵和置信度识别准则,避免了模糊层次分析法中在这两方面的缺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实例分析表明,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进行爆破工程安全评价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从而为爆破工程的安全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二、爆破工程安全评价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爆破工程安全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2 爆破工程周边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基础 |
2.1 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可靠性 |
2.1.1 结构可靠性要素 |
2.1.2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
2.1.3 结构可靠性的评定方法 |
2.2 爆破工程对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
2.2.1 爆破损伤的基本内涵 |
2.2.2 爆破工程的致灾类型 |
2.3 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 |
2.3.1 检测的目的及原则 |
2.3.2 检测的程序 |
2.3.3 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爆破灾后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确立 |
3.1 爆破受损砌体建筑结构评定内容 |
3.1.1 鉴定评级层次的划分 |
3.1.2 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
3.1.3 构件安全性评定内容 |
3.1.4 结构子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
3.1.5 结构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
3.2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指标的来源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赋权 |
3.3.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3.3.2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建立 |
4.1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分析 |
4.2 灰色聚类评定法原理 |
4.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 |
4.3.1 确定灰色聚类的指标、对象和灰类数 |
4.3.2 聚类指标和灰类等级量化标准 |
4.3.3 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
4.3.4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确定 |
4.3.5 灰色聚类综合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现场检查检测 |
5.2.1 依据标准 |
5.2.2 检查检测结果 |
5.2.3 数据汇总 |
5.3 实例分析 |
5.3.1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建立 |
5.3.2 构件结构安全性评定 |
5.3.3 子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结果 |
5.3.4 鉴定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 |
5.4 评定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强度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爆破振动频率预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早期爆破振动质点峰速与爆破振动主频率预测方法 |
2.1 早期爆破振动质点峰速预测方法 |
2.2 回归分析法反求传统公式参数 |
2.3 传统经验公式的改进 |
2.4 传统爆破振动主频预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振动危害机制及爆破振动监测工程实例 |
3.1 振动幅值强度特性及其在振动危害中的作用 |
3.2 爆破振动中频率性质与危害作用 |
3.3 振动持续时间的特性及其在振动危害中的作用 |
3.4 爆破振动危害机制 |
3.5 爆破振动监测工程实例 |
3.5.1 测试仪器及参数设置 |
3.5.2 爆破振动测试 |
3.5.3 对振动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算法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4.1.1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
4.1.2 主成分分析法 |
4.1.3 微粒群优化算法 |
4.2 随机森林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振动质点速度与主频预测技术的实现与对比 |
5.1 振动监测采集到的数据 |
5.2 基于PCA改进bp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3 基于PSO改进bp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4 基于随机森林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5 传统经验公式的爆破振动质点峰速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围岩损伤及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岩体爆破损伤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爆破作用下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3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开挖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
2.1 概述 |
2.2 地下水封油库工程概况 |
2.3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3.1 区域地质条件 |
2.3.2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 |
2.3.3 研究区特征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
2.4 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开挖爆破技术及现场振动测试 |
2.4.1 地下水封油库洞室开挖爆破设计 |
2.4.2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
2.4.3 爆破振动测试结果 |
2.4.4 邻近洞室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作用下围岩损伤特征及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
3.1 循环爆破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累积损伤特征研究 |
3.1.1 概述 |
3.1.2 LS-DYNA显示动力有限元基本原理 |
3.1.3 循环爆破荷载作用下围岩累积损伤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3.1.4 基于声波测试的地下洞室围岩爆破累积损伤特征研究 |
3.2 爆破损伤作用下岩体力学参数计算及应用 |
3.2.1 概述 |
3.2.2 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发展与改进 |
3.2.3 本文改进思路及法则应用 |
3.2.4 工程验证分析 |
3.2.5 工程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EEMD方法的地下洞室爆破振动信号分析 |
4.1 概述 |
4.2 希尔伯特-黄变换 |
4.2.1 模态分解 |
4.2.2 希尔伯特变换 |
4.3 仿真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 |
4.3.1 自适应后处理最优算法的五个指标 |
4.3.2 仿真信号模态分解 |
4.3.3 仿真信号希尔伯特变换 |
4.4 地下水封油库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分析 |
4.4.1 邻近主洞室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性与能量分析 |
4.4.2 邻近水幕巷道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性与能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邻近洞室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
5.1 概述 |
5.2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平行主洞室动力响应特征 |
5.2.1 数值计算模型 |
5.2.2 材料模型及参数 |
5.2.3 起爆过程及模型可靠性分析 |
5.2.4 平行主洞室振动速度响应特征 |
5.2.5 平行主洞室应力响应特征 |
5.2.6 平行主洞室位移响应特征 |
5.3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交叉水幕巷道动力响应特征 |
5.3.1 数值计算模型 |
5.3.2 模型可靠性分析 |
5.3.3 水幕巷道爆破动力响应特征 |
5.3.4 不同爆源位置水幕巷道爆破响应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邻近洞室安全判据研究 |
6.1 概述 |
6.2 基于理论分析的爆破安全判据 |
6.2.1 纵波在自由界面上的反射 |
6.2.2 横波在自由界面上的反射 |
6.2.3 基于理论分析邻近洞室爆破振动速度安全判据 |
6.3 基于数值模拟的爆破安全判据 |
6.4 爆破安全判据对比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爆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事故致因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多风险耦合事故致因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危险性分析 |
2.1 海岛工程爆破风险性分析 |
2.1.1 海岛工程爆破复杂性分析 |
2.1.2 海岛工程爆破事故常见致因分析 |
2.2 工程爆破事故风险指标构建原则及影响因素的确定 |
2.2.1 海岛工程爆破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2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的安全影响因素的确定 |
2.3 构建安全评价模型的方法 |
2.3.1 安全评价模型方法的介绍 |
2.3.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 |
3.1 海岛工程爆破影响因素ISM模型构建 |
3.1.1 ISM模型简介 |
3.1.2 要素集建立 |
3.1.3 建立邻接矩阵并计算可达矩阵 |
3.1.4 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
3.1.5 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
3.1.6 ISM模型分析 |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G1法(序关系分析法) |
3.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2.3 指标权重表的分析 |
3.3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 |
3.3.1 确定一、二级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 |
3.3.2.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A0 |
3.3.3.建立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R |
3.3.4.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集 |
3.3.5 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和风险防控—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 |
4.1 海岛工程爆破基地基本概况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周边环境 |
4.2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 |
4.2.1 模糊评价集的确定 |
4.2.2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
4.2.3 多级模糊评价计算 |
4.3 海岛工程爆破安全风险防控 |
4.3.1 加强爆破作业人员管理机制 |
4.3.2 加强爆破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
4.3.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
4.3.4 加强工程爆破技术 |
4.3.5 加强特殊天气的安全作业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台阶爆破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2.1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
2.2 台阶爆破危害分析 |
2.2.1 事故树分析法 |
2.2.2 鱼刺图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种类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台阶爆破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3.3.1 建立因素集 |
3.3.2 建立权重集 |
3.3.3 建立评价集 |
3.3.4 模糊综合评判 |
3.3.5 安全等级确定方法 |
3.4 台阶爆破多元联系数评价模型研究 |
3.4.1 确定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
3.4.2 建立同异反评价模型 |
3.4.3 集对势及偏联系数分析 |
3.5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云模型研究 |
3.5.1 云的数字特征 |
3.5.2 云模型的实现 |
3.5.3 确定评价指标标准云 |
3.5.4 台阶爆破综合确定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开发 |
4.1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软件开发概述 |
4.1.1 Visual Basic6.0 编程语言 |
4.1.2 数据库技术 |
4.2 软件系统设计 |
4.2.1 软件设计思路 |
4.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2.3 软件功能设计 |
4.2.4 数据库设计 |
4.3 软件使用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台阶爆破安全评价应用实例 |
5.1 项目介绍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爆破方案选择 |
5.2 软件现场应用 |
5.2.1 评价系统的输入 |
5.2.2 评价系统的输出 |
5.3 云模型评价结果 |
5.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6)近邻建(构)筑物路堑爆破开挖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有害效应研究 |
1.2.2 爆破安全施工技术研究 |
1.2.3 爆破安全评价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徐淮场爆破安全评价 |
2.1 工程概况 |
2.2 徐淮场路堑爆破总体方案 |
2.3 徐淮场爆破危险源辨识 |
2.3.1 危险源辨识 |
2.3.2 求解最小割集 |
2.4 建立爆破安全检查表 |
2.4.1 爆破施工因素 |
2.4.2 爆破设计因素 |
2.4.3 爆破有害效应因素 |
2.4.4 安全检查表打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淮场路堑爆破施工方案确定及实施 |
3.1 徐淮场路堑爆破开挖范围的确定 |
3.1.1 爆破有害效应的影响范围分析 |
3.1.2 徐淮场路堑爆破影响范围确定 |
3.2 爆破振动效应对京沪高铁的影响 |
3.2.1 midasGTS/NX动力分析 |
3.2.2 建模 |
3.2.3 特征值分析 |
3.2.4 动力分析 |
3.3 控制爆破在徐淮场路堑施工中的应用 |
3.3.1 浅孔爆破 |
3.3.2 深孔爆破 |
3.4 静态爆破辅助机械破碎在徐淮场路堑施工中的应用 |
3.4.1 机械破碎开挖 |
3.4.2 静态爆破 |
3.5 爆破试爆振动监测 |
3.5.1 爆破振动监测仪器 |
3.5.2 试爆地点与振动监测点的选择 |
3.5.3 试爆振动监测结果及分析 |
3.5.4 爆破施工振动监测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邻建(构)筑物路堑爆破快速施工安全防护技术 |
4.1 徐淮场路堑爆破施工安全防护技术 |
4.1.1 爆破减振技术 |
4.1.2 爆破飞石和滚石防护技术 |
4.1.3 爆破噪音和冲击波防护措施 |
4.1.4 爆破有毒气体的防护 |
4.2 爆破振动的防护措施 |
4.2.1 爆破振动速度与爆破应力的关系 |
4.2.2 爆破减振措施 |
4.3 爆破飞石的防护措施 |
4.3.1 爆破飞石和滚石计算 |
4.3.2 主动防护措施 |
4.3.3 被动防护措施 |
4.4 冲击波和噪音的防护措施 |
4.4.1 爆破冲击波及噪音的产生原因 |
4.4.2 爆破冲击波及噪音的影响范围 |
4.4.3 爆破冲击波的安全防护措施 |
4.5 爆破有害气体的防护措施 |
4.5.1 爆破有害气体产生的原因 |
4.5.2 爆破有害气体及粉尘的防护 |
4.6 爆破安全防护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集对分析理论在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指标体系 |
1.1 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2 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2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 |
2.1 集对分析理论 |
2.2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模型 |
2.2.1 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2.2.2 五元联系数确定 |
2.2.3 五元联系数模型 |
2.2.4 安全评价结果的判别 |
2.2.5 集对势分析 |
3 应用实例 |
3.1 问卷调查 |
3.2 安全评价联系数计算 |
3.3 安全评价结果计算 |
3.4 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3.5 集对分析势分析 |
4 结论 |
(8)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岩土爆破施工方案设计概述 |
2.1 岩土爆破工程施工方案选择 |
2.1.1 总体爆破设计方案的选择 |
2.1.2 爆破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15] |
2.1.3 爆破器材的选择 |
2.2 爆破工程施工方案组成内容 |
2.2.1 编制原则及参考标准 |
2.2.2 工程概况与技术要求 |
2.2.3 总体开挖方案及布置 |
2.2.4 爆破方案 |
2.2.5 爆破有害效应的验算与安全防护 |
2.2.6 爆破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22] |
2.2.7 爆破施工进度计划与进度控制[22] |
2.2.8 爆破施工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
2.2.9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 |
2.2.10 爆破组织方案 |
2.2.11 爆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概述 |
3.1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目的 |
3.2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
3.3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内容 |
3.4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依据 |
3.5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实施步骤 |
3.6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单位与评估人员资质 |
3.6.1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单位资质 |
3.6.2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人员资质 |
3.7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的特点 |
3.8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9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实施细则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模型建立 |
4.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2 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模型建立 |
4.2.1 建立因素集 |
4.2.2 建立权重集 |
4.2.3 建立评价集 |
4.2.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2.6 安全等级确定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软件开发 |
5.1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软件开发概述 |
5.1.1 数据库技术 |
5.1.2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
5.1.3 Java程序语言 |
5.2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软件开发 |
5.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2.2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2.3 软件的使用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软件的应用 |
6.1 项目简介 |
6.2 软件输出实例 |
6.2.1 评估人员进行系统操作 |
6.2.2 专家进行系统操作 |
6.2.3 管理员查看评估结果 |
6.3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未确知测度模型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 未确知测度模型 |
3.1 单指标未确知测度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综合评价系统 |
4 实例检验 |
5 结论 |
四、爆破工程安全评价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尹思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D]. 王毅. 广西大学, 2020(04)
- [3]地下水封油库开挖爆破围岩损伤及邻近洞室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 周玉纯.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陈晨.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台阶爆破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及软件开发[D]. 付威志.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近邻建(构)筑物路堑爆破开挖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张天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7]集对分析理论在爆破工程安全预评价中的应用[J]. 陈雪锋,陈文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01)
- [8]爆破工程安全评估系统化管理研究及软件开发[D]. 李想. 贵州大学, 2015(03)
- [9]城市拆除爆破工程风险评价与预测[J]. 李涛,陈建宏,江时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4(06)
- [10]未确知测度模型在爆破工程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陶铁军,蔡建德,张光权,闫国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12)
标签:振动频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