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粉尘监测的质量控制

呼吸粉尘监测的质量控制

一、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赖汉鹏[1](2019)在《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生产性矽尘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期接触矽尘可对职业人群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述以往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长期接触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率的系统报告;(2)吸烟在产业工人中十分普遍,但吸烟是否影响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或者死亡的关系?(3)矽尘接触和吸烟是否对心肺疾病死亡或总死亡存在联合效应,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是否大于单纯生产性矽尘接触或者单纯吸烟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为评价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的健康危害,我们利用已建立的某铁矿自1960年1月1日至1974年12月31日在册且工作一年以上全部员工(共7665人)的队列,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铁矿各工作岗位历年空气粉尘监测资料并进行粉尘浓度测定,评价生产性粉尘暴露情况。从职工医院收集队列成员历年体检和矽肺诊断资料,定期更新死亡成员的死因信息,通过问卷获取工人的吸烟信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汇总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逻辑检查。本研究旨在阐明铁矿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的历年变化趋势,分析长期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风险以及各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的规律,以及矽尘接触与吸烟对各类疾病死亡的联合影响,为制定工作场所矽尘危害防治措施和职业工人健康监护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目的呼吸性粉尘更能反映粉尘对健康的损害,但我国在2010年前没有开展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同时为方便与国际上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本部分对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美国家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进行平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并建立我国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的函数换算关系式。同时,利用铁矿不同岗位历年的生产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1.在工作场所按相关标准选取采样点,将美国和欧洲个体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分别遵循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订的粒子呼吸性粉尘分离曲线)以及我国总粉尘采样器平行放置;欧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连续采样2 h以上,而我国总粉尘分时段多次采样15 min。用滤膜质量法测得粉尘浓度。利用较大量平行采样的测定结果拟合中国总粉尘与美国、欧洲呼吸性粉尘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式将铁矿19532012年监测的空气总粉尘浓度转换为呼吸性粉尘浓度,并分析全铁矿及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变化趋势,尤其是采取粉尘控制措施后的变化情况。3.根据国家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评价全铁矿不同岗位包括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结果1.我国与美国、欧洲的粉尘测定结果一致性好,我国总粉尘浓度和欧洲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49(P<0.001),与美国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65(P<0.001);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洲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81(P<0.001),与美国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74(P<0.001)。经拟合铁矿空气总粉尘浓度与呼吸性粉尘浓度的函数关系式为:欧洲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1878×总粉尘浓度;美国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0007×总粉尘浓度的平方+0.1432×总粉尘浓度,鉴于我国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采用欧洲方法,我们使用前者进行了呼吸性粉尘浓度的转换。2.铁矿历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井下矿场稳步下降,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下降中有所波动。对不同工种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井下矿场工种:矿石采掘工种>支持工种;机车运输工种:机车操作工种>辅助工种;选矿车间工种:铸造工种>破碎/分选工种。3.全铁矿、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50年代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1.89±1.16 mg/m3、2.35±1.31 mg/m3、1.61±0.99 mg/m3和1.58±0.92 mg/m3,对比0.7mg/m3的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约14倍;1958年至1960年铁矿开始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工作岗位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超标幅度均逐渐缩小;1980年后又进行了全矿的除尘改革,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0.42±0.21 mg/m3、0.48±0.15 mg/m3、0.42±0.23 mg/m3和0.36±0.23 mg/m3,均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结论我国粉尘测定方法与欧美国家测定方法基本一致,结果相关性高;铁矿工作场所呼吸性粉尘浓度在1950年代初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采取降尘措施后的铁矿所有岗位的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80年后所有岗位均已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第二部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目的为评估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与矽肺发病的关联,本部分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矽肺的发病特征,通过工种-矽尘接触矩阵估算个体累积矽尘接触水平,分析矽尘累积接触和矽肺发病之间的关联,以及吸烟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为矽肺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队列中3658名生产性矽尘接触工人,排除1960年以前矽肺患者,随访至2012年底。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吸烟信息和历年矽肺诊断报告,并于2012年至2015年由具备尘肺诊断资质的专家对所有X线胸片进行重新阅片,按2009年《尘肺病诊断标准》进行期别判定。利用第一部分结果将铁矿历年呼吸性粉尘浓度转换为矽尘浓度,建立工种-矽尘接触矩阵,并结合工人既往工作史估算所有矽尘接触工人的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2.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工作岗位工人的矽肺累积发病率,并按吸烟情况进行了分组计算;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工作岗位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矽尘接触量和接触时间的发病风险;基于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人年发病率的关系,用寿命表法预测未来矽肺的新发病数。结果1.铁矿3658名矽尘接触工人中共诊断332名矽肺患者,其中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分别为:112、178和42例,I期、II期和III期矽肺为231、69和32例。矽肺人年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8.90/105和10.36%,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呈现接触-效应关系,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7.5%。2.矽肺患者中有吸烟史和从不吸烟者分别为271和61名,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6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mg/m3-y,吸烟者与不吸烟工人的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9.1%和35.0%。3.矽肺患者中,晚发型矽肺、矽肺合并结核和I期矽肺晋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23.80%和23.26%。I期至Ⅲ期矽肺患者中结核伴发率分别为16.88%、33.33%和53.13%。矽肺患者总体平均晋期时间为6.71±5.45年,井下矿场作业、35岁以前诊断矽肺以及伴发结核患者易出现晋期,其平均晋期时间分别为7.95±6.06年、14.08±6.47年、7.02±5.40年。4.随着矽尘浓度升高和接触年数的增加,矽肺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当接触水平和接触年数近似时,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201.35倍;按照当前矽尘接触水平继续工作,预测队列人群于2012年随访结束后还将出现218例新发病例。结论铁矿的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随着累积矽尘接触量的升高,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吸烟明显增加矽肺发病风险。第三部分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目的为评价吸烟和矽尘接触对工人死亡的影响,本部分探讨矽尘接触和吸烟与各类疾病死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死亡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旨在降低工人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全体队列成员共7665名工人,随访其生命状态至2012年底,其中1986年前为回顾性随访,之后为前瞻性随访。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死因信息和吸烟信息;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计算同第二部分;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每日吸烟数和吸烟年数,并估算工人吸烟包年数;主要死因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84.5%的死因来源于职工医疗记录,15.3%来源于铁矿死亡证明,0.2%来源于口头叙述。2.统计分析:以1970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死亡率为参照,计算铁矿工人各类疾病死因的期望死亡人数,进而估算标准化死亡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工作岗位、矽尘接触和吸烟分组工人的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死因的累积死亡风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累积矽尘接触量和吸烟包年数对各类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协同指数(SI)、相乘交互项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百分比探讨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的各类疾病死因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结果:1.铁矿队列共死亡2814例,人年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分别为891.15/105和36.71%,标准化死亡比为1.49,平均死亡年龄为64.10±12.66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2.矽尘接触工人和非矽尘接触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042.03/105和751.60/105。矽尘接触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01倍,矽尘接触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49、1.682、1.438、1.571、3.129和2.0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1.8%;肺癌、心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7.7%、21.4%、35.1%、40.9%、38.8%和25.8%。累积矽尘接触量与总死亡、肺癌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矽肺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3.吸烟工人和不吸烟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922.99/105和829.95/105。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矽肺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工人的1.675、4.208、1.977、1.502和2.4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包年数每升高1包年,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1%,恶性肿瘤、肺癌、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7%、2.3%、0.6%和0.9%。吸烟包年数与恶性肿瘤死亡、肺癌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4.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1.344倍。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2.196、6.586、1.709、1.690、3.931、5.052、8.658和3.7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总死亡和肺癌死亡存在明显超过相加模型的联合效应。总死亡的12.56%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5.50%归因于单纯吸烟,21.20%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死亡分别有14.28%、24.56%、17.29%和50.40%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分别有30.87%、67.97%、10.96%和24.93%归因于单纯吸烟,分别有48.34%、81.38%、35.68%和76.02%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结论矽尘接触与工人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吸烟与工人恶性肿瘤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矽尘接触且吸烟对总死亡和肺癌死亡风险具有联合效应,超过简单相加效应。

孙文静[2](2019)在《某矿业集团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现状及尘肺病发病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淮北矿业集团自成立以来煤矿工人尘肺病的发病特征以及采用综合防尘措施后井下粉尘污染现状,以了解煤矿生产技术和防尘措施改革后的作业场所防尘效果和煤工尘肺发病规律,为该矿区采取进一步的降尘措施和尘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进一步减少接尘工人受到粉尘危害。方法研究对象为自建矿以来从事井下接尘作业并确诊的全部尘肺病患者,确诊的尘肺病患者资料来自该集团尘肺病报告系统,收集整理患者确诊时间、接尘年代、工种、接尘工龄、合并结核、是否死亡等情况;2010—2018年粉尘数据来自该矿业集团检测评价中心以及煤矿通风科,通过对各煤矿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了解生产工艺、防尘措施、工作制度等情况。所有尘肺病例数据导入Excel处理,SPSS 23.0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选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选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选用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尘肺死亡及晋期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尘肺合并结核影响因素,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淮北矿区全面采用综合机械化方式采煤,掘进作业主要以综掘为主,依据地质条件搭配炮掘法,工人全部配备符合标准的3M防尘口罩。采煤面主要为煤尘,掘进面主要为矽尘。采煤面以司机位粉尘污染最严重,总粉尘浓度超标率为68.6%,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率为49.9%;而掘进区总粉尘浓度超标率为70.7%,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率为55.6%,不同掘进工艺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总粉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18,-2.815,均P<0.05)。井下煤矿工人尘肺病共检出4856例,以尘肺壹期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全部病例中脱尘确诊率仍然较高,达38.8%。总尘肺病接尘工龄平均23年,平均发病年龄51岁,接尘时年龄平均为23岁,其中以掘进工和叁期尘肺的接尘工龄最短。随着接尘年代的递进,接尘工龄逐渐缩短,发病年龄同样呈现年轻化趋势,而接尘时年龄则越来越晚;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接尘年代越晚,发生晋期的风险越小,80年代开始接尘的尘肺患者发生晋期风险的HR为0.022(95%CI=0.0050.087);开始接尘时年龄越大,发病年龄越年轻则患病后发生晋期的风险越高。尘肺合并结核率1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种、首诊期别、接尘时年龄是尘肺合并结核的危险因素,接尘年代、发病年龄是尘肺病合并结核发生保护因素。确诊的尘肺病累计死亡1100例,其中死于尘肺病或尘肺并发症709例,病死率14.6%,平均死亡年龄66岁,死因位于前三位分别是单纯尘肺病、尘肺合并结核和肺心病。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贰期尘肺的死亡风险HR是壹期尘肺患者的2.4倍,叁期患者死亡风险HR是壹期尘肺患者的2.0倍(P>0.05),其次开始接尘年龄越大、脱尘后确诊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更高,而随着接尘年代的递进,死亡风险HR值成倍下降。结论淮北矿业集团井下粉尘污染取得了有效的改善,粉尘浓度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岗位超出国家标准值。在现有的条件下井下采煤机司机位、掘进机司机位、以及打眼、扒矸等工序是主要的污染区域,应进一步加强防尘降尘,同时增加粉尘浓度检测岗位数,增加个体粉尘采样数,以更真实的反应工人的实际暴露,为进一步研究新时期粉尘暴露-反应之间的关系;工种、首诊期别、接尘时年龄是尘肺病合并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合并结核、脱尘诊断、首诊期别、接尘时年龄是尘肺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王杰,郑林江[3](2017)在《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为有效预防煤矿粉尘职业危害,以煤矿粉尘特别是呼吸性粉尘浓度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呼吸性粉尘颗粒物国内外分离技术和标准、分析了目前环境总粉尘浓度连续监测技术和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监测技术,针对国内外环境呼吸性粉尘浓度连续监测技术方面尚处空白的现状,提出了开展环境呼吸性粉尘在线连续监测及个体监测技术研究的基本思路,阐述了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构建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平台的架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满足"BMRC"分离曲线的分离器是实现呼吸性粉尘颗粒物浓度检测的前提,激光散射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是主要手段,只有建立起基于网络化大数据支撑的新型职业危害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才能真正实现煤矿粉尘职业危害有效预测,提高监管水平。

张静[4](2017)在《典型砂型铸造作业车间空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某耐磨件有限公司制芯、造型、熔炼、浇铸和落砂5个岗位颗粒物性质和分布,分析颗粒物的特征和劳动者接触浓度。方法选择某耐磨件有限公司为研究现场,收集粉尘和化学职业性有害因素历史检测数据,计算浓度的均值、范围,分析不同岗位随时间趋势和特点;补充测定粉尘分散度、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1Onm~420nm粒径范围内超细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数量,检测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中12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浓度和含量,包括铬、镉、锰、铝、铅、铜、锌、镁、镍、铁、钼和钛。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 3.1软件和Excel 2007软件。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 21.0软件。结果1.分散度制芯、造型、熔炼、浇铸和落砂5个岗位粒径>2μm的颗粒数所占比例都>50%,粒径小于5μμm的颗粒数占比都>75%,其中浇铸岗位粒径<5μm的颗粒数达到96%。2.质量浓度矽尘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最高岗位是造型岗位,作业岗位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最高达到12.80mg/m3;熔炼岗位呼吸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最高达到1.03 mg/m3。检测的5个岗位呼尘浓度占总尘浓度的比例均<40%。3.总尘和呼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总尘和呼尘中铬、镉、锰、铝、铅、铜、锌、镁、镍、铁、钼、钛共12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锰以MnO2计,其余以金属计)的浓度,除了镉低于最低检出浓度外,其他11种金属均以不同的浓度存在,铁及其化合物的浓度检测结果最高,总尘和呼尘浓度范围分别在53.0μg/m3~490.0μg/m3和19.0μg/m3~190.0μg/m3;铜及其化合物的浓度检测结果最低,总尘和呼尘浓度范围分别在0.6μg/m3~7.8μg/m3和0.5μg//m3~2.1μg/m3;镍、铬、锌、猛、铅及其化合物的浓度检测结果最低为0.6μg/m3,最高为28.0μg/m3;铁、铝和镁及其化合物在总尘、呼尘中占比最高,均>1%,铅及其化合物和铜及其化合物在总尘、呼尘中占比最低;制芯、造型、浇铸和落砂操作岗位呼吸性粉尘的总金属及其化合物含量比总粉尘高。4.超细和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数量浓度最大的岗位是落砂岗位,均数是21.08×104P/cm3,范围是 7.04×104P/cm3~44.13×104P/cm3,熔炼岗位最小,均数5.13×104P/cm3,范围是 2.89×104P/cm3~8.87×104P/cm3;超细颗粒物和细颗粒物(10nm-420nm)的总数量浓度最大的岗位是落砂岗位,均数是21.78×104P/cm3,范围是 7.88×104P/cm3~45.08×104P/cm3,熔炼岗位最小,均数 5.65×104P/cm3,范围是3.04×104p/cm3~11.45×104P/cm3;各岗位在32nm~56nm粒径段的颗粒物数量浓度最多;各休息室超细颗粒物和细颗粒物(10nm-420nm)总数量浓度均超过环境本底值。5.作业场所化学职业有害因素作业场所存在的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包括三氧化铬、锰及其化合物、钼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氧化锌、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酚、萘、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浇铸岗位空气中钼及其化合物检测结果最高为1.88mg/m3,制芯岗位作业空气中MDI检测结果最高达0.155mg/m3。结论本研究的制芯、造型、熔炼、浇铸和落砂岗位空气中粒径10nm~420nm颗粒物总数量浓度和超细颗粒数量浓度最 的岗位是落砂岗位,均数分别为21.78×104P/cm3、21.08×104P/cm3,超细颗粒数量浓度最高达到 44.13×104P/cm3,各岗位在粒径段32nm~56nm的颗粒物数量浓度最多。颗粒物中镍、铬、锌、锰、铅及其化合物的浓度检测结果最低为0.6μg/m3,最高为28.Oμg/m3;铬、锰、铝、铅、铜、锌、镁、镍、铁、钼和钛这11种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总尘呼尘中的占比,铁、镁、铝及其化合物的占比均数>1%,铅、铜及其化合物的占比是后两位;制芯、造型、浇铸和落砂操作岗位呼吸性粉尘中总金属及其化合物含量比总粉尘中的含量高。细颗粒物的构成复杂,对劳动者的危害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王春鹏[5](2016)在《唐山某露天铁矿工人粉尘接触评估与早期职业损害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合职业卫生和环境卫生PM2.5采样方法,对某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不同粒径的粉尘进行接触评估包括PM2.5浓度和总粉尘浓度及呼吸性粉尘,探讨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总粉尘浓度和PM2.5浓度关系。对露天铁矿接尘工人进行PM2.5暴露评估,评价露天铁矿接尘工人工作环境PM2.5暴露水平,探讨工作环境下PM2.5检测的重要性和工作环境PM2.5暴露与人群早期职业损害的关系。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以某露天铁矿采矿、选矿、筛分车间为研究现场,在该露天铁矿各车间内设置采样点,进行PM2.5和总粉尘及呼吸性粉尘的检测,了解其工作环境下的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和PM2.5浓度。同时将不同工种工人的分为接尘人员(暴露组)、该露天铁矿非接尘人员(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暴露组和对照组采用监测环境污染物浓度结合时间-活动日记的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暴露评估,计算研究对象不同工种工人工作环境下PM2.5平均浓度及暴露剂量和潜在暴露剂量、同时收集心电图、血压、肺功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下总粉尘浓度定点采样21个合格样本数为6个。呼吸性粉尘采样合格样本数为13个,PM2.5采样样本超标倍数最低为3.86倍最高达到31.86倍(环境卫生标准),由于没有PM2.5的职业卫生标准按照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比例,设定PM2.5的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为0.5mg/m3,在此限值下该露天铁矿的超标倍数为0.8-7.6倍,属于重度污染。工作环境下的8h-TWA PM2.5浓度占总粉尘浓度的44.8%。接尘组不同工种的工作环境下的平均PM2.5颗粒物浓度高于对照组工作人员,接尘工人8h工作时间内的平均PM2.5浓度、暴露剂量、潜在暴露剂量分别为皮带工(1.004±0.087mg/m3、7.826±1.815mg、12.055±1.044mg)、破碎工(1.089±0.170mg/m3、7.588±2.237mg、13.078±2.048mg)、筛分工(1.171±0.359mg/m3、8.891±1.549、14.061±4.310)、高于对照组选矿工(0.135±0.440mg/m3、1.001±0.276、1.501±0.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接尘工人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R、FEF75(分别为3.26±0.93L、3.20±0.88L、9.83±3.03L/S、4.14±1.75L/S)低于对照组工人(分别为3.61±0.92L、3.57±0.85L、10.92±2.34L/S、4.59±1.83L/S)且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以轻中度肺损伤为主(分别为49人和5人)多为限制性呼气障碍(55人异常率39.2%)与对照组的轻中度肺损伤人数(分别为28和3人)限制性呼气障碍和异常率(分别为31人、24.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两组之间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和对照组患高血压人数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某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下中PM2.5水平污染严重,劳动者属于高PM2.5暴露,该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下的PM2.5对接尘工人的肺功能有损害,且以限制性呼气障碍为主。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早期影响还不能确定。应针露天铁矿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PM2.5细颗粒物监测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

李祈[6](2011)在《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及其化合物是职业卫生工作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工作场所中。苯被列为肯定的人类致癌物,1989年~2003年十五年间全国重大急性职业中毒报告资料显示,苯中毒人数位列化学物质中毒的第三位。对职业性接触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进行检测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一个常规项目。自2002年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发布以来,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成为苯系物主体职业接触限值,与其相适应的个体采样技术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应用。现阶段我国苯系物个体采样技术主要为使用有泵型采样器进行采样。有泵型采样方法用于个体采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不便于佩戴、难以对流量进行监控、缺乏稳定性保证等缺点。无泵型采样器恰恰能弥补有泵型采样器的缺点,在一些国家作为有泵型采样方法的补充得到一定的应用。然而我国因为缺乏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数据一致性的评判标准,使得无泵型采样器在苯系物个体采样的应用上受到技术上的制约。目的:为了能在职业卫生工作中可以更简便易行地开展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探讨无泵型采样器应用于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的可行性,对无泵型(GJ-1、3M 3500)和国产有泵型采样器(TWA-300H)用于苯、甲苯、二甲苯检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使用无泵型采样器和有泵型采样器在实验室苯、甲苯、二甲苯不同浓度环境(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和现场环境中平行采样若干小时(2h-4h),根据检测结果分别计算出空气中苯系物浓度(mg/m3)。无泵型采样器使用3M 3500有机蒸气采样器和GJ-1型个体采样器,在结果及分析中用分别用Ⅰ型、Ⅱ型表示,但不指明具体指哪一种采样器;有泵型采样器为TWA-300H采样器。利用SAS8.0 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采样器对苯、甲苯、二甲苯的精密度,并与有关的仪器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室研究表明,Ⅰ型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分别为0.0088、0.0281),Ⅱ型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采样对甲苯、二甲苯的检测结果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现场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三种采样器的精密度分析显示,有泵型采样器的总相对标准偏差除了对二甲苯达到11.1%外,其余在6.7%~8.3%之间;Ⅰ型采样器的总相对标准偏差在11.8%~13.0%之间;Ⅱ型采样器的相对标准偏差波动很大,最高达到32.3%。结论:只有一种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结果存在显着差异,其余的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甲苯、二甲苯的检测结果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无泵型采样器可作为有泵型采样器的有效补充加以应用。

刘昌凤,邵龙义,龚铁强,杨书申,苏罗莉,李慧[7](2006)在《煤矿呼吸性粉尘冲击采样器原理与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煤矿作业环境和大气环境下颗粒物的粒度分布及标准,分析了两种环境的特点,即相对来说煤矿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高且其颗粒母质不同,进而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研究了在气体-颗粒两相流条件下的煤矿呼吸性粉尘冲击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且讨论了气体-颗粒两相流的特殊条件下,无纲量参数斯托克斯数Stk、雷诺数Re和颗粒物密度等一些参数对冲击采样器设计的影响,研究了这些参数与煤矿作业环境下的特殊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环境特点对冲击采样器结构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董芹[8](2006)在《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粉尘的测定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粉尘的污染。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比较薄弱,公路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正在试点和探索阶段,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能帮助工程监理人员识别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及时提出防治和减缓粉尘污染的具体措施,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本文全面论述了粉尘的概念、粉尘的分类、粉尘的特性和粉尘对人体、环境、生产的危害,公路施工期粉尘污染特点及规律,应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降低粉尘的污染;提出了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点位的一般选择原则,监测点位数的确定,监测点位具体位置的要求,监测点位的具体选择原则,监测采样时的具体要求;呼吸性粉尘的概念,呼吸性粉尘监测的类型,呼吸性粉尘监测点位选择原则,呼吸性粉尘监测点位数的确定,监测时段的选择,监测前的准备;粉尘测定方法,有总粉尘浓度测定法—滤膜法、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法、快速测定法;国家标准制订原则、公路施工期粉尘的排放标准,粉尘监测时的质量保证等,规范了公路施工期粉尘测定全过程,为将来制定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细则或编写环境监测规范提供基础资料。

樊晶光,杨力[9](2004)在《我国粉尘职业危害防治进展》文中认为

回振国[10](2002)在《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

二、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矽尘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小结
致谢

(2)某矿业集团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现状及尘肺病发病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对象
    2.3 粉尘采样方法
    2.4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一般卫生学调查基本情况
    3.2 2010 —2018 年井下粉尘游离SiO_2含量及粉尘浓度变化
    3.3 2010 —2018 年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现状分析
    3.4 煤矿工人尘肺病发病规律分析
    3.5 煤矿工人尘肺病的晋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6 煤矿工人尘肺病合并结核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煤矿工人尘肺病的生存分析
4 讨论
    4.1 2010 —2018 年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特征
    4.2 井下煤矿工人尘肺病发病规律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呼吸性粉尘颗粒物分离技术
2 环境粉尘浓度连续监测技术原理
3 个体呼吸性粉尘浓度监测技术原理
4 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管的发展趋势
    4.1 呼吸性粉尘连续监测与个体监测技术研发
    4.2 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平台构建

(4)典型砂型铸造作业车间空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名词解释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假设
    1.4 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分析指标
        2.2.1 颗粒物的分散度
        2.2.2 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2.2.3 颗粒物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浓度
        2.2.4 超细颗粒与细颗粒的数量浓度
        2.2.5 砂型铸造重点岗位作业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浓度
3 研究方法
    3.1 现场调查
    3.2 历史数据收集
    3.3 现场检测
        3.3.1 分散度
        3.3.2 质量浓度
        3.3.3 金属及其化合物浓度
        3.3.4 超细颗粒与细颗粒的数量浓度
        3.3.5 重点岗位作业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
    3.4 数据处理
        3.4.1 数据的录入、核查
        3.4.2 数据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4.1 现场采样
        4.1.1 采样仪器的校准
        4.1.2 过滤介质
        4.1.3 采样和运输过程质量控制
    4.2 实验室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4.2.1 重量分析法的质量控制
        4.2.2 仪器分析的质量控制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
    5.2 历史数据基本情况
    5.3 检测结果
        5.3.1 分散度
        5.3.2 质量浓度
        5.3.3 颗粒物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浓度
        5.3.3.1 总粉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检测结果
        5.3.3.2 呼吸性粉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检测结果
        5.3.4 超细颗粒和细颗粒的检测结果
        5.3.5 重点岗位作业场所空气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中问题的解释
    6.2 颗粒物的特征
        6.2.1 分散度
        6.2.2 颗粒物中的元素
        6.2.3 质量浓度
        6.2.4 金属及其化合物浓度
        6.2.5 超细颗粒物和细颗粒数量浓度
    6.3 重点岗位作业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6.5 本次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6.5.1 本次研究的不足
        6.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劳动者作业情况调查表
    附录3 设备设施及测点布局情况调查表
    附录4 物料及工艺情况调查表
    附录5 超细颗粒物/细颗粒物检测的工作岗位及周边活动记录表
    附录6 NANO SMPS工作原理
    附录7 EpiData 3.1录入数据编号说明

(5)唐山某露天铁矿工人粉尘接触评估与早期职业损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露天矿山的PM2.5 与总粉尘及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接触评估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1.2 检测方法
        1.1.3 时间-活动模式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1.1.4 采样方法
        1.1.5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
        1.1.6 采样仪器
        1.1.7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1.1.8 PM2.5 和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
    1.2 结果
        1.2.1 作业点定点采样结果
        1.2.2 各工种接尘工人 8h-TWA总粉尘和PM2.5 浓度的关系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露天铁矿工人PM2.5 暴露评估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2 研究内容
        2.2.2 样品采集
        2.2.3 工人基本情况调查
        2.2.4 检测指标
        2.2.5 统计学方法
        2.2.6 暴露评价
        2.2.7 质量控制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暴露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暴露评价分析
        2.3.3 暴露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肺功能结果分析
        2.3.4 暴露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肺功能损伤结果比较
        2.3.5 暴露组对照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2.3.6 暴露组对照组血压异常情况比较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3.1 生产性粉尘标准的国内外研究
    3.2 颗粒物标准的国内外研究
    3.3 生产性粉尘的国内外测定方法
    3.4 暴露评估的研究方法
    3.5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苯系物检测是职业卫生检测的常规项目
        1.1.2 GBZ2对苯系物检测方法的要求
        1.1.3 个体采样的主流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
        1.1.4 无泵型采样器介绍
    1.2 国内外无泵型与有泵型采样器比较研究进展
    1.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目的和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苯、甲苯、二甲苯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个体采样的实验室对比
        3.1.1 实验设计
        3.1.2 材料
        3.1.3 采样器选择
        3.1.4 苯系物环境建立
        3.1.5 气候舱内气象条件
        3.1.6 样品采集与保存
        3.1.7 穿透容量
    3.2 苯、甲苯、二甲苯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个体采样的现场对比
        3.2.1 现场环境
        3.2.2 采样对象选择
        3.2.3 采样方式
        3.2.4 气象条件
        3.2.5 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
    3.3 样品分析
        3.3.1 样品处理
        3.3.2 样品分析方法
        3.3.3 色谱条件
        3.3.4 结果计算
    3.4 质量控制
        3.4.1 实验室采样
        3.4.2 现场采样
        3.4.3 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3.4.4 其他
    3.5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气候舱苯系物环境
        4.1.1 气候舱环境的稳定性
        4.1.2 气候舱环境的均匀性
        4.1.3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
        4.1.4 智能型气候舱的优缺点
    4.2 气候舱内各采样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气候舱内各采样器的测试结果
        4.2.2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2.3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甲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2.4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二甲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3 现场各采样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采样结果描述
        4.3.2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3.3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甲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3.4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二甲苯的检测浓度比较
    4.4 采样器的精密度
        4.4.1 相对标准差计算公式和标准值
        4.4.2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相对标准偏差
        4.4.3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甲苯的相对标准偏差
        4.4.4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二甲苯的相对标准偏差
第五章 讨论
    5.1 采样器检测结果的比较
        5.1.1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苯的检测结果比较
        5.1.2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甲苯的检测结果比较
        5.1.3 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对二甲苯的检测结果比较
    5.2 采样器精密度分析
    5.3 无泵型采样器的规范化
    5.4 无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应用
    5.5 对无泵型采样器的改进建议
    5.6 实验设计几点说明
    5.7 研究的局限性
        5.7.1 研究样本量的局限
        5.7.2 研究方法的局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建议
附件 TWA-300H型低流量个体采样器的性能测试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粉尘的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产生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我国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公路施工期粉尘污染的问题
        1.1.4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第二章 粉尘的特性
    2.1 粉尘的定义及分类
        2.1.1 粉尘的定义
        2.1.2 粉尘的分类
        2.1.3 粉尘的危害
    2.2 粉尘的特性
        2.2.1 粉尘的自然特性
        2.2.2 粉尘的密度
        2.2.3 粉尘的粒径和分散度
        2.2.4 粉尘的粘附性
        2.2.5 粉尘的湿润性和水硬性
        2.2.6 粉尘的磨损性
        2.2.7 粉尘的爆炸性
第三章 粉尘浓度监测点位选择原则
    3.1 粉尘浓度测定的术语
        3.1.1 粉尘浓度的表示
        3.1.2 粉尘浓度测定的术语
    3.2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3.2.1 环境监测的目的
        3.2.2 环境监测的分类
    3.3 粉尘监测点位的选择原则
        3.3.1 粉尘监测点位的一般选择原则
        3.3.2 粉尘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
        3.3.3 粉尘监测点位具体位置的要求
        3.3.4 粉尘监测点位的具体原则
        3.3.5 粉尘监测点监测采样的具体要求
    3.4 呼吸性粉尘的监测点位选择原则
        3.4.1 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概念
        3.4.2 呼吸性粉尘监测的类型
        3.4.3 呼吸性粉尘监测点位选择原则
        3.4.4 呼吸性粉尘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
        3.4.5 监测时段的选择
        3.4.6 监测前的准备
第四章 粉尘浓度的监测方法
    4.1 概述
        4.1.1 粉尘浓度监测方法的概述
        4.1.2 测定粉尘浓度各方法的优缺点
    4.2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4.2.1 原理
        4.2.2 采样装置
        4.2.3 测定程序
        4.2.4 测定中的误差
    4.3 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4.3.1 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原理
        4.3.2 采样装置
        4.3.3 测定程序
        4.3.4 测定中的误差
    4.4 粉尘浓度的其他测定方法
        4.4.1 概述
        4.4.2 粉尘浓度的几种快速测定方法
        4.4.3 公路施工期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第五章 公路建设项目粉尘浓度的排放标准
    5.1 国家环境标准制定原则
        5.1.1 环境标准的作用
        5.1.2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5.1.3 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5.2 公路建设项目中粉尘浓度的排放标准
        5.2.1 国家大气环境标准
        5.2.2 公路建设项目粉尘浓度的排放标准
第六章 粉尘监测的质量保证
    6.1 工作任务与目标
        6.1.1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管理
        6.1.2 工作计划的制定
    6.2 实验室管理与人员培训
        6.2.1 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6.2.2 实验室的管理
        6.2.3 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
第七章 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有关问题的讨论
    7.1.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点选择的讨论
        7.1.1 粉尘概念的讨论
        7.1.2 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点数选择的讨论
        7.1.3 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点距离的讨论
    7.2.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方法的讨论
        7.2.1 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方法的讨论
        7.2.2 公路建设项目粉尘排放标准的讨论
        7.2.3 公路施工期粉尘监测质量保证的讨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D]. 赖汉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某矿业集团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现状及尘肺病发病规律研究[D]. 孙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3]煤矿粉尘职业危害监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王杰,郑林江. 煤炭科学技术, 2017(11)
  • [4]典型砂型铸造作业车间空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分析与研究[D]. 张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5]唐山某露天铁矿工人粉尘接触评估与早期职业损害的研究[D]. 王春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6]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比较研究[D]. 李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05)
  • [7]煤矿呼吸性粉尘冲击采样器原理与设计探讨[J]. 刘昌凤,邵龙义,龚铁强,杨书申,苏罗莉,李慧.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6(06)
  • [8]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粉尘的测定研究[D]. 董芹. 长安大学, 2006(12)
  • [9]我国粉尘职业危害防治进展[J]. 樊晶光,杨力.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2004(05)
  • [10]呼吸性粉尘监测中的质量控制[J]. 回振国.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2(06)

标签:;  ;  ;  ;  

呼吸粉尘监测的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