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天亮”针刺联合抗乙肝免疫RNA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垂直感染64例疗效观察

“头天亮”针刺联合抗乙肝免疫RNA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垂直感染64例疗效观察

一、“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垂直感染慢性HBV携带者6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婷婷[1](2019)在《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在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对比分析单纯西药恩替卡韦治疗与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从而比较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间的疗效,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方案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2方法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名,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颗粒剂茵郁散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对比治疗。时间上选择在四个阶段观察即在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的变化,结合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及考量中药颗粒剂茵郁散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3结果3.1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12周后较治疗4周后改善明显。3.2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学的改善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学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1)。3.3两组组内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P<0.01)。3.4两组组间对比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评估方面上,两组把在治疗4周、12周及治疗24周两组组间对比,即两组在相同时间节点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3.5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上,两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及治疗24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组内在4周及12周前后对比时发现,治疗12周后改善较4周明显(P<0.05)。3.6两组在ALT、AST、GGT、AKP、TBIL等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上,两组在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但在12周、24周后两组组间部分肝功能指标改善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在西药恩替卡韦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颗粒剂茵郁散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上,在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及快速改善肝功能、降酶退黄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4.2中药颗粒剂茵郁散的临床应用,治疗期间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宋庆原,王挺帅,陈月桥,宁碧泉[2](2017)在《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乙肝CHB患者时,能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阴转率、机体的免疫力、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HBV病毒的复制。

张思容[3](2017)在《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性流行,其传染性强,且极易致慢性化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故一直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HBeAg阳性CHB患者作为慢性HBV感染的一种状态,其体内大量HBV复制后会对肝细胞引起免疫损害,进而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导致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可见HBV复制在疾病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抑制HBV的复制对防治慢性HBV感染至关重要。目前各国的指南中仍采用干扰素作为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尤其是长效干扰素(PegIFN-α),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然而由于其诸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患者往往不敢轻易采用。而传统医学中也缺乏对CHB患者证候及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故本研究将通过应用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基础上,同时联合中药复方制剂补肾健脾方,从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免疫学等多项疗效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入手,观察对患者的作用,以评价中医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提供有效的抗病毒中药复方,进而提高抗病毒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PegIFN-α-2a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予服用中药复方补肾健脾方(组成包括仙灵脾、莬丝子、杜仲、怀牛膝、枸杞子、叶下珠、黄苗、白术、茯苓、猪苓、枳壳、丹参、郁金、三七等)。疗程共观察48周。分别于治疗不同阶段检测相关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组内与组间患者肝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病毒定量、细胞因子、中医相关症候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并将最终获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综合统计分析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组内各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比较,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及2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6周及48周后两组比较,ALT、AS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Bil、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治疗24周时HBeAg阴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比较,HBeAg阴转(P<0.05)及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HBeAg阴转及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的有效率分别为50.0%,33.3%;而对照组分别为23.3%、10.0%。3.两组治疗24周及48周后,HBsAg滴度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sAg滴度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并与同一时段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4周及48周后,HBV-DNA水平两组均不同程度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4周后两组间比较,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比例分别为:治疗组26.7%,对照组6.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24周及48周后,各组内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均比治疗前升高,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4周后进行两组比较,Th1型细胞因子IL-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h1型细胞因子IFN-y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8周后两组比较,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进行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96.7%;对照组分别为30%、5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两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对照组下降地更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24周及48周后进行两组组间比较,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周后,治疗组出现流感样症候7例(23.3%),对照组18例(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治疗过程中,中药复方补肾健脾方联合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可发挥中医药优势,能够明显提高PegIFN-α-2a对HBV的应答率(包括生化学应答、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免疫学应答),改善肝功能指标,促进血清HBeAg阴转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降低血清HBsAg水平及HBV-DNA水平,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并促进其阴转,调节细胞因子,改善疾病所致患者的不适症状,并能减轻PegIFN-α-2a治疗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对于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陈宛玲[4](2017)在《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整理古代文献,整理古籍中选用期门穴的相关条文,以探讨其主治病症,取穴依据和取穴时机,了解其诊治思路,并期望总结运用期门穴的规律和特色,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本研究也希望透过搜索近代中外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期门穴在现代应用的情形,对照古今主治病症,提升期门穴临床应用更开阔更深入的可能性。本研究还整理了期门穴的穴名、定位、刺灸法、针灸注意事项,安全性及其防治针灸意外等内容,为针灸适宜病症研究提供腧穴研究的示范,为期门穴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步骤:以文献研究法为主,佐以统计分析法。古代文献主要查自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华医典》第五版电子丛书。本版中华医典是目前搜集最完整的版本。资料搜集时按期门穴和肝募穴名称进行检索、摘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阅读,搜集期门相关的古代文献条文后,根据订定文献条文的纳入标准和条文排除标准将文献条文录入EXCEL数据库。先将文献内容根据单穴主治和配伍主治分成二大类,再进一步按照临床适宜病症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进行统计归类;接着运用频数统计法对期门穴治疗病症进行统计。现代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中和Google学术搜寻查取。其中重复的临床文献研究做了统一筛选。同样的将文献内容先根据单穴主治和配伍主治分类,再进一步按照临床适宜病症分类整理。为了确保检索的全面性,根据不同的数据库特点采用关键词检索,主要包括:期门穴,肝募穴,肝胆病,文献研究,适应病等。检索词的选择来源主要有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刺法灸法学》等。英文检索词采用"Qimen","literature review","Liver-Mu point"。成果:经过归纳整理,总结出古代文献中期门穴适宜病症。结果:在古代文献中,期门单穴治疗病症共计62种,腧穴配伍治疗病症共计62种,除去重复的21种病症;最后得出期门穴在古代医书中的总适宜病症103种。而在现代文献中,应用期门穴单穴治疗病症共计3种,腧穴配伍治疗病症共计24种,除去重复的1种病症;最后得出期门穴在现代临床应用的适宜病症为26种。对照古今期门适应症病可以发现,古代文献适应病症多达100种,现代临床应用搜集到的有26种,大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胆肠胃系疾病以及妇科疾病。可知关于期门穴主治应用仍有很大发展的空间。

罗秀英,陈金生,卢振和[5](2015)在《针灸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灸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疼痛(肝经郁热型)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CD4+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带状疱疹疼痛患者90例,均为肝经郁热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西医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针灸平补平泻手法,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针灸透天凉手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检测患者外周血CD4+水平并记录其VAS评分,治疗2周时评估综合疗效,治疗3个月时评估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病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周、2周时,外周血CD4+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1周时,3组间外周血CD4+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时,3组外周血CD4+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C组最高,B组其次,A组最低;C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着高于A、B组(P<0.05)。治疗2周时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显着降低(P<0.05),3组间VAS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C组最低,B组其次,A组最高。治疗3月时的PHN发生率,C组比A、B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针灸能提高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透天凉手法能有效升高外周血CD4+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和针灸平补平泻手法。

杨进,劳祥婷,郑桂欣,贺洋洋,周建伟[6](2014)在《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肝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乙肝在成年人中的痊愈率在90%左右,而慢性乙肝的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根据卫生部2006年对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显示,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我国现

吕媛媛[7](2013)在《健脾清化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阿德福韦酯的西医治疗对照组相比较,评价健脾清化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在阻止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来源于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清化法组方的中药并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后及治疗6月时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HBV-DNA/肝功能及安全性指标,进而比较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1.病毒学应答比较:总疗程6个月结束后,治疗组30例中,完全应答8例(26.7%),部分应答10例(33.3%),无应答12例(40.0%),总有效率60.0%;对照组30例中,完全应答6例(20.0%),部分应答6例(20.0%),无应答18例(60.0%),总有效率40.0%,两组数值经卡方检验,P>0.0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经卡方检验,两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肝功能比较:两组病例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经Mauchly球形检验,P<0.05, ALT/AST、TBil、GGT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在3个月、6个月在肝功能相关指标方面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效果基本相同。4.安全性比较:未见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健脾清化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助于恢复肝功能,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情加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脾清化法在治疗慢乙肝过程中疗效可靠,未见不良反应,因而本法值得推广。

袁恺[8](2013)在《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蜂针结合镇痛药对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蜂针在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中所起的作用,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60例病人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肿瘤科及针灸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为镇痛药配合蜂针治疗。对照组仅予镇痛药治疗。三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治疗前予测量卡氏评分(KPS)、体力状况评分(PS)以选择纳入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取患者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DNA;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后24小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治疗前后数据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三个疗程结束时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此时两组总疗效基本一致;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24h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疗程结束后24h,治疗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2)VAS评分比较,先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经球形检验,P=0.933,P>0.05,不拒绝球形假设,对上述资料行单变量方差分析。主体间效应的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体内效应的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疼痛情况比对照组更有改善。(3)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方面无显着差异;两组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镇痛维持时间要长于对照组。(4)HAMD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提示二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抑郁程度比对照组为轻;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抑郁程度比治疗前为轻;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程度无明显变化。(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红细胞比较, 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红细胞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无明显变化。(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血小板增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比治疗前为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无明显变化。(7)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白细胞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白细胞增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比治疗前为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变化。(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谷草转氨酶比较,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谷草转氨酶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比治疗前为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变化。(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比治疗前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变化。(1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BV-DNA比较,P>0.05,提示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HBV-DNA载量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载量比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DNA无明显变化。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2.镇痛药配合蜂针组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控制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而且前者能显着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3.镇痛药配合蜂针组治疗能显着升高白细胞、血小板的值,在调节免疫方面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镇痛药配合蜂针组能降低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值,并能降低患者HBV-DNA载量,提示镇痛药配合蜂针组在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方面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

梁雪峰[9](201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在我国是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在全球3.5亿乙肝病毒(HBV)携带者中,我国约占1亿,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西医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而抗病毒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的治疗。抗病毒主要药

王凡宁[10](2011)在《透天凉针刺手法古今文献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古今关于透天凉针法文献的汇总与整理分析,系统的研究透天凉针刺手法的起源、操作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从而能更好地为针灸临床服务。研究方法及内容:分别对《内经》及其以后历代医家和当代有关透天凉针刺手法的着作以及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文献,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及文献学方法,结合现代统计学技术,具体分析其起源、操作方法异同、选穴规律及临床应用。研究结果:1.本手法在操作的分层上存在着分三层、两层与不分层次的三种不同观点,前两者主要见于古代文献中,后者则被现代医家所推崇。2.对于操作中是否结合六阴之数存在分歧。现代医家大多认为不必拘泥于六阴之数,而关键在于根据手法的刺激量以及患者体质病情而定。3.手法操作中配合单式手法的种类不同,特别是对于是否配合呼吸补泻存在分歧。4.手法操作中与各种辅助手法的配合各家也不尽不同,有的医家喜欢配合切法,而其他医家喜欢配合搓法,甚至刮针柄法。5.从临床文献整理统计来看该手法选穴多以针感易得且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为主,尤其是以阳明经穴为主,其中使用频率排在前五名的穴位依次是:曲池、足三里、合谷、大椎、肩髃。研究结论:透天凉针刺手法理论依据导源于《内经》,在结合各种单式补泻手法的基础上,由《金针赋》正式将其发展为一种复式手法,而后经历代医家的继承与发挥,普遍认可其操作方法为:针刺分三层(才),从地部逐渐退至天部,在每层施以六阴之数,重提轻插,一进三退,同时配合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单式手法。使患者感觉针下产生凉感甚至凉感循经传至病所为起效标准。选穴多以针感易得且肌肉较丰满处的穴位为主。该手法能起到清热泻火之功效,临床适用于治疗实热病证。

二、“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垂直感染慢性HBV携带者6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垂直感染慢性HBV携带者6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4 基于湿热体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因病机探讨
    5 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药筛选研究现状及展望
    6 茵郁散组方意义及药理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临床研究
    2.1 针刺疗法
    2.2 灸法
    2.3 穴位注射
    2.4 穴位贴敷
3 总结

(3)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研究
        1.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HBV感染的自然史
        1.1.3 乙型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4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诊断
        1.1.5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结局
        1.1.6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
    1.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2.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症状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
    1.3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研究设计
        2.1.3 诊断标准
        2.1.3.1 西医诊断标准
        2.1.3.2 中医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1.7 治疗方法
        2.1.8 观察指标
        2.1.8.1 疗效指标
        2.1.8.2 安全性指标
        2.1.9 疗效判定标准
        2.1.9.1 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
        2.1.9.2 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2.1.10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治疗前基线特征的比较
        2.2.2 病例脱落情况
        2.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eAg阴转和血清学转换的情况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滴度水平的变化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定量的变化
        2.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2.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变化
        2.2.9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补肾健脾方的立法依据、组方原理及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3.1.1 补肾健脾方的立法依据
        3.1.2 补肾健脾方的组方原理
        3.1.3 补肾健脾方的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3.2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3.3 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探讨
    3.4 研究有关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附件

(4)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期门穴相关文献
    第一节 对期门穴的认识
    第二节 定位与取穴
        一、古代文献定位取穴方法记载
        二、现代解剖位置与取穴
        三、针对小儿的期门穴位置
    第三节 期门穴刺法与进针深度研究
        一、刺法
        二、古代文献针刺深度与进针法
        三、现代文献针刺深度与进针法
    第四节 针刺期门禁忌
    第五节 期门穴的针灸应用特色
        一、期门穴特点
        二、应用病机
第二章 期门穴适应病症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文献条文纳入标准
        三、文献条文排除标准
        四、条文的分类
        五、病谱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期门穴单穴主治病症结果及分析
        二、期门穴配伍主治病症结果及分析
        三、肝募期门的配穴使用规律
        四、古代文献艾灸适宜病症与壮数
    第三节 期门穴主治应用现况
        一、现代文献期门穴单穴治疗的临床应用现况
        二、现代文献期门穴配伍其他穴位为主治的临床应用
        三、期门为辅助穴位的临床应用现况
        四、期门穴其他应用现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针灸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探讨
2临床研究
3关于针灸传播乙肝的问题
4小结与展望

(7)健脾清化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脏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2 健脾清化法治疗本病
        2.1 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病机
        2.2 肝络血疲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的主要病机
    3 健脾清化法的确立
        3.1 健脾法
        3.2 清化瘀热法
    4 本研究方药解析
        4.1 药物溯源
        4.2 现代药理研究
    5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5.1 乙型肝炎病毒特征及感染途径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5.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5.4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7 治疗方法
        2.8 疗效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2.9 疗效判定标准
        2.10 统计方法
    3. 临床资料
        3.1 一般资料
        3.2 病程
        3.3 两组病例治疗前症状及主症状积分
        3.4 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水平
        3.5 两组病例治疗前HBV-DNA水平
    4. 结果
        4.1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症候总积分
        4.2 两组肝功能改变
        4.3 HBV-DNA改变
        4.4 症候疗效分析
        4.5 病毒学应答疗效分析
        4.6 安全性比较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 蜂针的研究概况
        2.1 蜂刺疗法简史
        2.2 蜂毒
        2.3 蜂针的临床运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基数比较
        2.2 疗效比较
        2.3 疼痛相关积分比较
        2.4 血液生化相关指标
    3 讨论
        3.1 试验结果探讨
        3.2 穴位的作用
        3.3 蜂针过敏反应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致谢

(10)透天凉针刺手法古今文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起源
    1.1 《黄帝内经》
    1.2 《难经》
    1.3 《针灸神书》
    1.4 《针经指南》
    1.5 《医经小学》
    1.6 《神应经》
    1.7 《金针赋》
2 古代透天凉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2.1 《金针赋》
    2.2 《奇效良方》
    2.3 《针灸聚英》
    2.4 《针灸问对》
    2.5 《针灸大成》
    2.6 《针方六集》
    2.7 《医学入门》
3 现代透天凉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
    3.1 针法操作的分层问题
    3.2 应用穴位
    3.3 与单式手法的配合
    3.4 留针在透天凉针刺手法中的重要作用
    3.5 三才与生成之数
    3.6 透天凉针法的变革
4 影响透天凉针法成功的因素
    4.1 治神
    4.2 得气
    4.3 辨证
    4.4 刺激量
    4.5 选穴
5 针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6 古今文献对透天凉针法凉泻机制的研究
    6.1 祖国医学对凉泻机制的理解
    6.2 现代医学对凉泻机制的研究
7 透天凉针法的适应证
讨论
    1 透天凉针法的起源问题
    2 透天凉针法的操作问题
    3 透天凉针法的临床应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透天凉”针刺法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垂直感染慢性HBV携带者6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茵郁散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D]. 朱婷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 宋庆原,王挺帅,陈月桥,宁碧泉. 大众科技, 2017(09)
  • [3]补肾健脾方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的临床研究[D]. 张思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4]期门穴适应病症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陈宛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针灸透天凉手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 罗秀英,陈金生,卢振和. 中国中医急症, 2015(09)
  • [6]针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 杨进,劳祥婷,郑桂欣,贺洋洋,周建伟. 四川中医, 2014(02)
  • [7]健脾清化法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吕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8]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D]. 袁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近况[A]. 梁雪峰. 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 2011
  • [10]透天凉针刺手法古今文献探究[D]. 王凡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头天亮”针刺联合抗乙肝免疫RNA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垂直感染64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