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

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

一、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燕丽,雷宇,张伟[1](2021)在《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建立横向跨区域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区域协作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区域大气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区域协作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本文从理念形成、实践探索、机制完善等层面系统回顾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发展历程,结合"大气十条"以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机制创新,总结了空气质量改善、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环境监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基于未来我国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从综合管理体系、立法保障、规划统筹、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许正厚[2](2021)在《城市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对微气候影响机理研究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经济迅猛崛起及城市快速扩张,多种要素导致微气候环境日渐复杂,一线城市人居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位于城市中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建筑格局多样,绿地格局丰富,道路环境复杂,均能对城市微气候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选取首都北京商住混合街区这一现有复杂城市格局类型,基于城市街区微气候、居住区微气候、城市道路环境微气候三方面现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30个商住混合街区信息数据进行分类。选取6个典型街区内商业绿地、交界道路和社区绿地三种环境进行夏冬两季微气候数据监测,测量结果表明,日照辐射为影响场地温湿度的主要因素,夏季社区绿地空气温度最低,夏冬两季商业绿地风速最大、社区绿地风速最小、两测点相对湿度均较高,人为因素对商业绿地颗粒物影响最为明显。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空气质量优良环境下,夏季空气温度与颗粒物存在负向极显着强相关,夏季相对湿度与颗粒物存在正向极显着中等较强相关,夏季风速与颗粒物大体存在正向显着弱相关,冬季整体相关性较弱。结合ENVI-met模拟软件对现有6个典型商住混合街区案例和15个典型商住混合街区模型进行微气候及舒适度模拟,归纳总结不同格局类型对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具体影响机理包括:建筑对太阳辐射的遮挡是影响场地温湿度和舒适度的主要因素;商业建筑对街区内部分区域的微气候环境及舒适度起主导作用,商业建筑阴影不利于场地快速升温,冬季舒适度欠佳,商业绿地乔木保湿防风效果突出,交界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居住区内平行型绿地通风效果最佳,高层行列式居住建筑楼间风速大于低层;围合式居住建筑两季防风效果最好且场地冬季保温效果最好;点式居住建筑导致连续强风区域形成;绿地面积越大、植被层次越丰富场地降温增湿效应越好;街区周边城市通风廊道易导致商业绿地风速增强。本文结尾对现有商住混合街区微气候和舒适度改善提出相关建议,种植高大乔木及多层次植被是改善商业公共空间微气候的直接手段,交界道路两侧种植适当密度乔木和人行高度的植被有利于提升局地舒适度,社区绿地景观小品及植被相结合的精细化场地设计是活动高品质活动体验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未来城市设计提供思路,如应严格控制商业建筑体量,可适当增加商业绿地面积及植被层次,交界道路应尽量考虑两侧均种植行道树,居住区主要活动场地应采光充分,居住区楼间及公共空间应注重乔木和耐阴植被种植,围合性植被种植方式有利于局地舒适度提升。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更为完善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方法。

张婧[3](2021)在《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并成功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从我国前期制定的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也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可取之处,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更能为今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研究旨在从我国和美国各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中分析归纳出经验教训,并以两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首先梳理了美国LEED的发展以来的评估体系制定者、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发现LEED从制定到更新完善一直是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工作下,也有制定开发计划表,在版本修订中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逐渐扩充完善。选择变化和影响较大的LEEDv2009和其前一版本LEEDv2.2,以及LEEDv4.0和2019年更新的最新版本LEEDv4.1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得出其主要在理念和技术创新上优化评价指标、整合过程、重视性能计量,在一条既定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主线下有计划而又灵活地逐步精细化、高要求化发展。以时间为轴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演进,从《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2006版、2014版、2019版,对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标准体系的结合当时背景的先进性以及现在视角下的不足。纵向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除在指标内容上进行更新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框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认证时计分方式也是三版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承接性、标准在涉及到其他标准的援引或是协同运作、以及全过程控制的执行等上尚存在不足。从演进的分析以及横向比较两国最新版本(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方面)所得的思路对我国当下发展绿色建筑评估的诸如绿色措施实际落地少、过程控制薄弱、评价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市场为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建立国家与地方在绿色建筑评价上的协同机制;增强指标评价的开放性如设置更多奖励类指标;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何婷婷[4](2021)在《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我国许多地区,林果生产和旅游业都出现了兼职经营或转型经营。果树生产正逐步从以往单一的水果产销模式向休闲旅游方向延伸。然而,观光林果基地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树种选择和景观设计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因次,本文依托衡阳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把观光果树开发利用作为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的有效抓手,利用特色林果优质栽培生产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其观光体验价值,让休闲观光果业在乡村旅游田园景观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设计理论研究。包括特色林果观光设计研究进展的综述,相关重要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国内外优秀实例综合的分析,总结出了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形成前期理论的指导。(2)构建了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 1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合理地协调了决策者经验判断的主观随意性与数据自身存在的客观机械性。得出12个指标按照权重值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林果品种多样性0.3557>交通状况0.1709>植物层次丰富度0.1529>水环境质量0.1173>小品景观0.0464>植物季相变化0.0394>土壤环境质量0.0318>高程0.0271>排灌系统0.0210>坡向0.0149>大气环境质量0.0144>坡度0.0082。(3)在指标赋分的前提下采用加权赋分完成景观质量综合评分。得出景观质量指标综合评分总分为74.18,处于Ⅱ极,论证了临江村发展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景观质量评价结果,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提升提出建议与对策。(4)案例规划设计研究。依据前文形成的理论,及景观质量评价分析的结论为指导,对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进行具体的设计,通过基地区位分析、自然环境,结合SWOT分析及特色资源,提出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特色性等设计原则,并以林果景观作为核心景观,以林果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设计定位,将特色林果示范基地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林果生产种植区、观赏娱乐休闲区、参与体验采摘区、科普教育学习区、生态养生健康区六大功能分区,并从植物设计、景观小品、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设计,将基地植物景观以特色果树为基调,搭配观赏性乔灌树种为主调,自然山林为背景,将林果特色融入到配套设施建设中。完成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

杨建勋[5](2021)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文中提出在人类生态发展过程中,建筑已经成为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人类对建筑所投入的生态资源目前已经进入到负荷阶段。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建筑活动对资源能源与自然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如雾霾污染、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国情中又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建筑绿色化发展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更新迭代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首先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赋权,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结合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构建了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体系,并基于上述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采用剩余动态配权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与综合分析;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分析结果做进一步的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中,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其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最低,仅为0.637。各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数中,京津冀地区社会禀赋高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而资源禀赋与环境禀赋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参照该结果选取了下文中京津冀区域目标案例的适宜值。(2)在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实证分析中,得到了综合评价指数EF=0.535,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该指标的隶属度,得到评价结果为一般绿色化水平。并且得到了各项指标单因子距离Di,据此得到对评价结果有显着影响的较差项(绿地率)以及一般项(总结归纳分为水资源节约与智能化设备服务),并提出了针对该案例改善措施。实例中,该项目也未取得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标识。所以,本文研究体系的设立与实际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栾金华[6](2021)在《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7年成都赛事名城计划提出以来,成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大类型赛事精彩纷呈,为成都市留下了十分可观的赛事遗产,但因现今成都体育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以及国内体育产业建设与研究起步较西方晚,赛事遗产的建设与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型体育赛事成为耗时耗力却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产物,大型体育赛事为城市带来的资源未能在赛后实现有效的合理配置,因此成都在开发大型体育赛事遗产方面展现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与群众需求,结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要国际影响力与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研究热潮的到来,以成都大运会为例探索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开发与利用,促进赛事可持续发展,助力大型体育赛事高额投资合理化,以期为成都后续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的开发提供参考,因地制宜的依托成都独特的功能优势建立别具一格无可替代的赛事名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成都市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借鉴相关研究将成都大运遗产划分为体育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环境遗产、城市发展遗产六大板块开展研究,又从运动竞技方面、场馆设施方面、体育人才队伍方面以及办赛规范和模式等方面细分化体育遗产板块;从培育体育企业、带动周边文旅及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企业平台等方面分析经济遗产板块;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中国2030”、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方面阐述社会遗产板块;从普及体育文化、传播巴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方面展开文化遗产板块;从城市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等方面论述环境遗产板块;从完善城市基础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城市发展遗产板块。发现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面临缺乏专门的赛事遗产机构、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计划不明、大运遗产的评定标准尚未达成统一等障碍,并存在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设立专门服务于赛事名城计划的的赛事遗产机构、制定明确的大运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规划、逐步探索完善大运遗产的评定标准等相关对策;以及提高“创造大运遗产”宣传力度,创建成都大运会遗产报告、进行大运遗产管理和利用的相关研究,尝试打造成都大运博物馆等发展思路。

程萌田[7](2021)在《北京大气水溶性无机盐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政策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细颗粒物在线捕集-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对北京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盐进行了为期17年(2004-2020年)的实时观测,并对其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对政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北京大气总水溶性无机盐(WSII)质量浓度2004-2020年整体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WSII在17年间质量浓度均值为53.9±20.9mg/m3,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二次无机盐,SIA)的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20.1±10.6mg/m3、10.2±5.2mg/m3和14.4±5.0mg/m3。WSII质量浓度最高值(106.6±70.8mg/m3)出现在2014年;质量浓度最低值(30.2±13.0mg/m3)出现在2020年。2014-2020年,WSII质量浓度年均下降12.7mg/m3,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质量浓度年均下降值分别为4.6mg/m3、3.1mg/m3和3.5mg/m3,下降率分别为86%、71%和71%。SIA际季节变化趋势差异显着。硫酸盐质量浓度在2004-2020年间呈下降趋势,春夏秋冬下降率分别为30%、28%、98%和68%,其中秋季下降率最高,冬季次之。硝酸盐质量浓度在2004-2020年间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上升率分别为57%、4%、17%和87%,其中冬季上升率最高,春季次之。铵盐质量浓度在2004-2020年间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上升率分别为55%、12%、4%和81%,其中冬季上升率最高,春季次之。SIA统计日变化呈单峰型,且日变化形态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硫酸盐春季日变化形态最明显,峰值出现在正午,峰值主要来源于对流输送。硝酸盐夏季单峰型日变化形态最清晰,峰值出现在10:00,峰值来源于交通早高峰。铵盐夏季单峰型日变化形态最清晰,峰值出现在10:00,峰值来源于交通早高峰。亚硝酸盐日变化显示其对昼夜变化敏感。亚硝酸盐峰值出现在清晨,谷值出现在下午,其峰值和谷值出现时间随季节不同,夏季峰值出现在5:00,谷值出现在16:00;冬季峰值都出现在7:00,谷值出现在14:00。为研究北京局地大气水溶性无机盐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响应,利用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模型对北京大气气团来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气团主要分为5类,分别为西北气团(20%)、偏北气团(35%)、长距离高空气团(3%)、东北气团(10%)和偏南气团(31%)。各气团影响下北京WISS质量浓度均值依次为71.4±26.6mg/m3、36.4±14.1mg/m3、68.9±28.1mg/m3、43.7±14.8mg/m3和73.1±25.0mg/m3。其中污染程度最高的气团为偏南气团,清洁程度最高的气团为偏北气团。选取偏南气团作为北京局地气团研究其影响下大气水溶性无机盐的变化对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响应。北京局地2004-2020年SIA中降幅最大的是硫酸盐,硫酸盐质量浓度年均值最高为41.6mg/m3,最低值为4.1mg/m3,浓度降低10倍。严格的限煤措施导致硫酸盐的大幅下降。机动车相关控制措施并未取得显着成果,硝酸盐在整个观测期呈上升趋势,2004-2020年间北京局地硝酸盐质量浓度上升27%。临时管控措施对SIA峰值削减作用显着。2013年1月重污染、“APEC蓝”和北京首个大气污染红色预警三类个例分析表明,北京局地重污染起源自周边输送,加强于本地排放。临时管控措施对重污染峰值削减可达60%以上。地方政府政策措施的执行是否到位影响到减排工作40%的效果。

王洋[8](2021)在《以优化空气质量为导向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景观改造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了城市发展重要的指向标,大气环境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的一部分,大气污染的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而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的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绿地系统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因此,为探寻优化空气质量的城市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结合了植被结构因子的生态单元制图方法为指导,分析学习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监测统计,探究了绿地植被结构类型与其滞尘能力的对应关系,和绿地面积大小与其滞尘能力的关系。再以此研究结论为基础,结合对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的分析学习,探讨了以滞尘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策略与方法。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与以滞尘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策略的总结,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改造场地,进行了实践设计,为今后城市森林公园的滞尘针对性优化改造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和武汉钢铁厂区绿地建设进行实例研究,得出结论:相较于改善城市空气环境,森林公园在设计建造时普遍更着重于游憩体验、提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滞尘导向的绿地设计往往集中于工业污染区域,或着眼于大尺度下的造林规划,鲜有在城市范围内的大型森林公园实践的案例。2.在植被结构类型对绿地滞尘能力的影响方面,城市森林公园中,单层闭合式混交林的滞尘能力较强,其次是单层闭合式阔叶林,半闭合阔叶林、半开敞草坪、开敞草坪,这几类的滞尘能力依次下降,以硬质场地为最差。3.在面积因素对绿地滞尘能力的影响方面,林地空间的滞尘能力会随绿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强,但开敞与半开敞的草坪类绿地、硬质空间的滞尘能力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场地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上升。4.以实验研究结论为基础,探讨了以滞尘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策略,讨论了该类改造设计选地依据,讨论并提出了“整体分析——实地研究——分区调整——兼顾景观——依托原有森林资源”的设计策略,同时探讨了该类设计的区域划分原则。5.以研究场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设计改造实践,着重对森林公园的林地景观进行了以优化空气质量为目的改造设计方案,从植物应用、景观塑造等方面做出了实践尝试,可作为滞尘为导向的城市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类的实践项目的方案参考与思考借鉴。综上所述,基于实地调研监测与数据分析,探究了城市森林公园中绿地滞尘能力分别与面积和植被结构的关系,同时讨论了以优化空气质量为导向的森林公园设计原则与策略,并进行了实践操作,为今后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王庆洲[9](2021)在《保定市清苑区新城公园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多数城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复杂气候因素已使我国成为遭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在2017年开始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如何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引导社会公众意识,成为本文研究实践的主要内容。论文以气候适应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及项目实践等方法,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成果,并选取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设计思路和可以借鉴的规划设计方法,指导清苑区新城公园规划设计与实践,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富士沃德公园、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拉斯比海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分析及研究,得到了其在城市公园的分区规划模式、竖向规划设计、植物规划配置和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借鉴与启示。(2)针对目前城市病问题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和影响,通过对气候适应型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园国内外现状和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概括出城市适应性公园的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策略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气候适应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了方法和途径。(3)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清苑区新城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前期对项目地区位概况、项目背景、现状条件和气候特点等基础资料的调研,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了以气候适应型城市理念为指导,具有区域气候适应性的新城公园规划设计。完成了主入口景区、观赏游览区、综合服务区、湿地科普区、文化娱乐区、体育健身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和安静休息区等9个功能分区的规划,形成“一轴、两环、多点”的景观格局。并以水为脉,连接金线河和新城区内河道,构建了完整的城市河网水系;以山为骨,与周边社区街道形成城市通风廊道,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高温和气体污染。依据项目地现状和新城区规划,从生态、休闲和防灾避灾等角度出发,完成了道路系统、种植、竖向、驳岸、基础设施和防灾避灾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为气候适应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曹一丹[10](2020)在《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要想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而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关系到“美丽”的目标能否实现,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蓝天保卫战”这一概念,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升到了战役的高度,表明了国家防治污染的坚定决心,开启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气污染防治新局面。打赢“蓝天保卫战”,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的引领之外,还需要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建立起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从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技术支撑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让整个国家的大气质量得到更快地提高和改善。从目前我国的治理情况来看,各级政府虽然在创新形式、强化手段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全民共治”的协同治理模式仍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蒲江县作为全国首批、四川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但大气环境质量却成为制约其绿色发展的最大瓶颈。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无界性、扩散性、溢出性和复合性等特征,使得地方政府在利用传统的属地管理模式应对愈加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时成效并不明显。本论文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问题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蒲江县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从纵向配合、横向联动、协作保障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蒲江县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根本性问题及症结,同时,选取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其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府际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部门职责及协同运作经验,并借助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由此探讨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管理的困境及出路。研究发现,蒲江县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联防联控手段比较单一、沟通协调效率低、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缺少法律法规支撑、资金投入保障薄弱、协作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践与发展
    1.1 区域协作理念形成阶段(1996—2006年)
    1.2 以重大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区域联防联控阶段(2008—2020年)
    1.3 政策法规推动区域协作不断深化阶段(2012—2020年)
    1.4 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
2 联防联控的工作内容和主要成效
    2.1 各项措施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显着改善
    2.2 统一标准实现区域治污合力
    2.3 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取得实质进展
    2.4 环境监管模式得到不断创新
    2.5 科技支撑取得显着效果
3 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议
    3.1 科学划定重点区域,实行分类管理
    3.2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3.3 尽快制定并出台区域性大气立法
    3.4 建立统筹融合的区域规划体系
    3.5 完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
4 结论

(2)城市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对微气候影响机理研究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商住混合街区
        1.3.2 城市街区格局
        1.3.3 相关性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4.1 城市街区微气候
        1.4.2 居住区微气候
        1.4.3 城市道路环境微气候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商住混合街区格局现状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概况
    2.2 影响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形成的客观原因
        2.2.1 历史发展
        2.2.2 城市布局与功能
    2.3 街区选址
    2.4 首都功能核心区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分析
        2.4.1 街区排列分析
        2.4.2 建筑格局分析
        2.4.3 绿地格局分析
        2.4.4 交界道路环境分析
    2.5 典型街区选取
        2.5.1 雍和大厦-青龙胡同街区
        2.5.2 中国石油大厦-民安小区街区
        2.5.3 天玉大厦-光明楼小区街区
        2.5.4 新华大厦-三里河社区街区
        2.5.5 全国工商联-新街口西里街区
        2.5.6 富卓商厦-椿树园奥运社区街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微气候实测与分析
    3.1 北京市气候环境及特征
    3.2 监测对象及方法
        3.2.1 监测地点及环境
        3.2.2 监测时间选取
        3.2.3 监测工具及方法
    3.3 各典型街区微气候监测结果及分析
        3.3.1 雍和大厦-青龙胡同街区
        3.3.2 中国石油大厦-民安小区街区
        3.3.3 天玉大厦-光明楼小区街区
        3.3.4 新华大厦-三里河社区街区
        3.3.5 全国工商联-新街口西里街区
        3.3.6 富卓商厦-椿树园奥运社区街区
    3.4 三类街区格局微气候要素对比及分析
        3.4.1 商业北居住南并列式街区格局
        3.4.2 商业南居住北并列式街区格局
        3.4.3 商业居住东西并列式街区格局
    3.5 微气候要素相关性分析
        3.5.1 微气候要素双变量散点矩阵分析
        3.5.2 各街区微气候要素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3.5.3 各监测点空气温度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3.5.4 各监测点相对湿度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3.5.5 各监测点风速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微气候模拟与分析
    4.1 ENVI-MET模型建立
    4.2 ENVI-MET模拟数值设置
    4.3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夏季ENVI-MET模拟分析
        4.3.1 雍和大厦-青龙胡同街区
        4.3.2 中国石油大厦-民安小区街区
        4.3.3 天玉大厦-光明楼小区街区
        4.3.4 新华大厦-三里河社区街区
        4.3.5 全国工商联-新街口西里街区
        4.3.6 富卓商厦-椿树园奥运社区街区
    4.4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冬季ENVI-MET模拟分析
        4.4.1 雍和大厦-青龙胡同街区
        4.4.2 中国石油大厦-民安小区街区
        4.4.3 天玉大厦-光明楼小区街区
        4.4.4 新华大厦-三里河社区街区
        4.4.5 全国工商联-新街口西里街区
        4.4.6 富卓商厦-椿树园奥运社区街区
    4.5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舒适度模拟分析
        4.5.1 雍和大厦-青龙胡同街区
        4.5.2 中国石油大厦-民安小区街区
        4.5.3 天玉大厦-光明楼小区街区
        4.5.4 新华大厦-三里河社区街区
        4.5.5 全国工商联-新街口西里街区
        4.5.6 富卓商厦-椿树园奥运社区街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对微气候环境影响
    5.1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分类
    5.2 典型商住混合街区ENVIMET模型建立
    5.3 各典型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微气候数值模拟及分析
        5.3.1 商业半包围居住式街区格局
        5.3.2 商业东居住西并列式街区格局
        5.3.3 商业西居住东并列式街区格局
        5.3.4 商业北居住南并列式街区格局
        5.3.5 商业南居住北并列式格局
    5.4 各典型商住混合街区舒适度分析
        5.4.1 商业半包围居住式街区格局
        5.4.2 商业东居住西并列式街区格局
        5.4.3 商业西居住东并列式街区格局
        5.4.4 商业北居住南并列式街区格局
        5.4.5 商业南居住北并列式格局
    5.5 商住混合街区微气候优化策略
        5.5.1 商业区范围优化策略
        5.5.2 交界道路范围优化策略
        5.5.3 居住区范围优化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首都功能核心区调研照片
附录B 微气候实测数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概述
        1.1.2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
        1.1.3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及与我国的渊源
        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图
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2.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制定者
    2.2 美国LEED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上的演进
    2.3 美国LEED在评价指标与权重上及认证模式上的演进
        2.3.1 LEED-v2.2与LEED-v2009之比较
        2.3.2 LEED-v2009与LEED-v4.0之比较
        2.3.3 LEED-v4.0与LEED-v4.1之比较
    2.4 本章小节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3.1.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1.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1.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1.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3.2.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2.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2.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2.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
        3.3.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3.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
        3.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4.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4.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
        3.5.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5.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与2014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6.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分析
        3.6.2 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6.3 认证模式分析
    3.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与2019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7.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7.2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分析
        3.7.3 认证模式分析
    3.8 本章小节
4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比较——以两国最新版本为例
    4.1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4.1.1 中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比较
        4.1.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大类比较
        4.1.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指标比较
        4.1.4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权重比较
        4.1.5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定级比较
    4.2 中美绿色建筑认证模式比较
        4.2.1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阶段比较
        4.2.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认证流程比较
        4.2.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运营方式比较
        4.2.4 中美绿色政策激励比较
        4.2.5 中美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商业化比较
    4.3 本章小节
5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启示
    5.1 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5.1.1 评价标准制定上继承性不足
        5.1.2 国标地标等各个标准的协同运作上存在不足
        5.1.3 评价标准内容上待提高完善之处
        5.1.4 认证模式上存在待提高完善之处
    5.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建议
        5.2.1 标准制定一以贯之,建立与地方标准及相关标准协同机制
        5.2.2 差异化发展,设置多类鼓励分值
        5.2.3 整合过程,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
        5.2.4 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录
附录2 图录
附录3 LEED-v2009与LEED-v4.0评价指标分大类比较表
附录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后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汇总表
附录5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现状及地方规范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1.1.2 传统林果业急需转型
        1.1.3 乡村景观发展出现关隘
        1.1.4 乡村旅游风起云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林果观光园研究综述
        1.3.1 国外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1.3.2 国内林果观光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林果
        2.1.2 观光农业
        2.1.3 观光果园
        2.1.4 乡村景观
        2.1.5 乡村旅游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果树学理论
        2.2.2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景观美学理论
        2.2.5 旅游心理学理论
3 国内外实例研究
    3.1 国外实例研究
        3.1.1 规模全面型-美国Fresno农场
        3.1.2 特色创新型——荷兰库肯霍夫农业公园农场
        3.1.3 主题明确型——日本Mokumoku农场
    3.2 国内实例研究
        3.2.1 综合文旅型——江苏省无锡田园东方
        3.2.2 生态示范型——湖南长沙百果园生态示范园
    3.3 国内外实例总结
        3.3.1 实例对比分析
        3.3.2 实例经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
    4.1 临江村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4.2 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4 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
        4.2.5 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的计算方法
        4.2.6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
    4.3 景观质量指标的赋分值
    4.4 景观质量指标评分
    4.5 临江村景观质量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述
        5.1.1 规划区位
        5.1.2 自然环境
        5.1.3 旅游资源
        5.1.4 文化资源
        5.1.5 基地现状
        5.1.6 产业现状
        5.1.7 SWOT分析
    5.2 规划原则
        5.2.1 实现生态性与经济性原则
        5.2.2 统筹功能性与景观艺术性原则
        5.2.3 特色性原则
        5.2.4 地域性、多样性、季相性原则
        5.2.5 生产性、观赏性、体验性相结合原则
    5.3 功能定位
    5.4 规划策略
    5.5 总体规划设计
        5.5.1 平面布局设计
        5.5.2 交通流线设计
        5.5.3 文化设计分析
        5.5.4 景观结构设计
    5.6 分区设计
        5.6.1 入口景观服务区
        5.6.2 林果生产种植区
        5.6.3 观赏娱乐休闲区
        5.6.4 参与体验采摘区
        5.6.5 科普教育学习区
        5.6.6 生态养身健康区
    5.7 植物设计
        5.7.1 植物设计原则
        5.7.2 植物整体规划思路
        5.7.3 特色林果应用优势
        5.7.4 特色林果在观光示范基地中的种植方式
        5.7.5 特色林果在主要节点中的应用
        5.7.6 特色林果在行道树中的应用
        5.7.7 特色林果在种植区中的应用
        5.7.8 特色林果树种的选择
    5.8 专项设计
        5.8.1 竖向设计
        5.8.2 景观小品设计
        5.8.3 服务设施设计
        5.8.4 照明系统设计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意见打分表
致谢

(5)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绿色建筑概念与特征
    2.2 绿色建筑设计
        2.2.1 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3 绿色化水平评价
    2.4 资源环境约束理论
    2.5 剩余动态配权法
        2.5.1 基本原理
        2.5.2 权重计算分析过程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3.1 研究区域资源环境概况介绍
        3.1.1 水资源状况
        3.1.2 国土资源状况
        3.1.3 大气污染状况
    3.2 资源环境约束性综合评价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和准则层介绍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介绍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
    5.1 案例介绍
        5.1.1 项目建设地点
        5.1.2 项目建设规模
    5.2 案例分析
        5.2.1 数据整理
        5.2.2 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综合评价
        5.2.3 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赛事名城行动计划的提出
        1.1.2 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研究热潮的到来
        1.1.3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重要国际影响力
        1.1.4 开发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2 “赛事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3 “奥运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1.4 “大运遗产”概念的相关界定
    2.2 体育赛事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2.1 体育赛事遗产相关研究
        2.2.2 奥运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2.3 大运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2.3 综述小结
3 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体育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1 运动竞技方面
        3.1.2 场馆设施方面
        3.1.3 体育人才队伍方面
        3.1.4 办赛规范和模式方面
    3.2 经济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2.1 培育体育企业
        3.2.2 带动周边文旅发展
        3.2.3 促进周边中小企业发展
        3.2.4 助力科技进步
        3.2.5 搭建企业平台
    3.3 社会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3.1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3.3.2 建设“健康中国2030”
    3.4 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4.1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3.4.2 普及体育文化
        3.4.3 传播巴蜀文化
    3.5 环境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5.1 城市绿化美化建设
        3.5.2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3.5.3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
    3.6 城市发展遗产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6.1 完善城市基础建设
        3.6.2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
4 第三十一届大运会遗产开发面临障碍与制约因素
    4.1 面临障碍
        4.1.1 缺乏专门的赛事遗产机构
        4.1.2 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计划不明
        4.1.3 大运遗产评定标准尚未完善
    4.2 制约因素
        4.2.1 政策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社会因素
5 第三十一届大运会遗产开发相关对策与发展思路
    5.1 相关对策
        5.1.1 设立专门服务于赛事名城计划的赛事遗产机构
        5.1.2 制定明确的赛事遗产的管理及后续运营规划
        5.1.3 逐步探索完善大运遗产评定标准
    5.2 发展思路
        5.2.1 提高“创造大运遗产”宣传力度
        5.2.2 创建成都大运会遗产报告
        5.2.3 尝试打造成都大运会博物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1:成都市体育赛事一览表(2011—2020)
附件2:成都大运会赞助计划公示名单

(7)北京大气水溶性无机盐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政策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北京大气污染状况
        1.1.2 水溶性无机盐在大气污染中的作用
        1.1.3 中国空气质量控制创新举措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水溶性无机盐研究进展
        1.2.2 北京大气SNA变化历程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小结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站点介绍
    2.2 方法介绍
        2.2.1 实验系统原理
        2.2.2 化学分析方法
        2.2.3 实验质量控制
        2.2.4 数据质量评估
    2.3 其他方法及数据
        2.3.1 气团轨迹分析模型(HYSPLIT4)
        2.3.2 其他大气成分数据
        2.3.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模型(PMF)
        2.3.4 政策性数据
第三章 北京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盐长期变化
    3.1 北京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盐长期变化趋势
        3.1.1 SNA长期变化
        3.1.2 土壤扬尘相关离子长期变化
        3.1.3 氯离子和钾离子长期变化
        3.1.4 亚硝酸根离子长期变化
    3.2 各离子季节变化和年际季节变化
        3.2.1 典型季节变化(2016 年为例)
        3.2.2 年际季节变化
    3.3 水溶性无机盐分季节统计日变化
        3.3.1 春季
        3.3.2 夏季
        3.3.3 秋季
        3.3.4 冬季
    3.4 不同气团对水溶性无机盐浓度的影响
        3.4.1 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3.4.2 不同来向气团影响下水溶性无机盐浓度水平
        3.4.3 不同来向气团影响下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比值
    3.5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大气水溶性无机盐与大气污染控制政策
    4.1 观测期内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概述
        4.1.1 燃煤源排放控制
        4.1.2 移动源排放控制
    4.2 分阶段治理措施效果评估
        4.2.1 奥运前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政策评估
        4.2.2 奥运后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政策评估
        4.2.3 “国十条”执行期间控制政策评估
        4.2.4 “蓝天保卫战”期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评估
    4.3 小结
第五章 个例研究
    5.1 2013年1 月重污染个例分析
        5.1.1 重污染特征分析
        5.1.2 重污染原因追溯
        5.1.3 基于重污染过程分析的防治建议
    5.2 “APEC蓝”个例分析
        5.2.1 APEC期间空气质量概述
        5.2.2 APEC期间PM_(2.5)中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5.2.3 APEC期间颗粒物不同粒径段主要化学成分差异
        5.2.4 APEC期间污染过程与其他污染过程比较
    5.3 北京首个重污染红色预警个例分析
        5.3.1 红警期间两个站点总氨的变化
        5.3.2 红警期间城市站点和郊区站点污染来源分析
        5.3.3 首次大气污染红色预警效果评估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以优化空气质量为导向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景观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
        1.1.2 城市大气环境恶化
        1.1.3 绿地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融入植被结构因子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单元制图分类
        1.4.2 文献资料引证,实地调研
        1.4.3 多元数理统计分析
        1.4.4 研究指向型实践设计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绿地
        2.1.2 城市森林公园
        2.1.3 植被结构
        2.1.4 空气颗粒物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单元制图
        2.2.2 景观生态规划
        2.2.3 植物滞尘效应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本研究所处场地相关研究进展
        2.3.4 小结
    2.4 相关案例分析
        2.4.1 案例一: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2.4.2 案例二:纽约中央公园
        2.4.3 案例三: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
        2.4.4 案例四: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厂区绿地建设
        2.4.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森林公园中不同植被结构绿地滞尘能力的研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北京地区自然环境
        3.1.2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成因
        3.1.3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概况
    3.2 基于植被结构的公园绿地分类
    3.3 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3.4 统计与计算
        3.4.1 植被结构变化对滞尘效应的影响
        3.4.2 面积变化对滞尘效应的影响
    3.5 研究结果分析
        3.5.1 不同植被结构的城市森林公园绿地空气颗粒物浓度差异
        3.5.2 不同面积的城市森林公园绿地空气颗粒物浓度差异
    3.6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森林公园滞尘能力提升设计方法研究
    4.1 场址选择条件
    4.2 设计指导策略
        4.2.1 从整体层面分析结构布局
        4.2.2 实地研究指导绿地体系构建
        4.2.3 分区分梯度进行绿地结构调整
        4.2.4 兼顾滞尘效应与景观功能
        4.2.5 依托原有森林资源
    4.3 区域划分原则
第五章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5.1 场地信息分析
        5.1.1 场地区位分析
        5.1.2 场地生态格局分析
        5.1.3 公园绿地现状分析
    5.2 设计定位与理念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理念
    5.3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5.3.1 总体设计布局
        5.3.2 空间布局控制
        5.3.3 交通组织
    5.4 分区规划设计
        5.4.1 滞尘核心区
        5.4.2 游憩观赏区
        5.4.3 边缘过渡区
        5.4.4 综合服务区
    5.5 各绿地类型应用模式设计
        5.5.1 开敞式草坪绿地
        5.5.2 半开敞式草坪绿地
        5.5.3 半闭合式单层阔叶林
        5.5.4 闭合式单层阔叶林
        5.5.5 闭合式单层混合林
    5.6 专项设计
        5.6.1 植物配植规划
        5.6.2 景观建筑设计
        5.6.3 场地铺装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保定市清苑区新城公园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气候适应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
    2.1 相关概念
        2.1.1 气候
        2.1.2 适应性
        2.1.3 公园绿地
    2.2 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概念及理论发展
        2.2.1 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概念
        2.2.2 气候适应型城市的理论发展
    2.3 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目标和原则
        2.3.1 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目标
        2.3.2 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原则
    2.4 气候适应型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意义
        2.4.1 有助于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适应
        2.4.2 有助于增强适应气候意识
        2.4.3 提高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安全
        2.4.4 增强城市活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2.5 气候适应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目标和原则
        2.5.1 城市公园设计目标
        2.5.2 城市公园设计原则
3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3.1 富士沃德公园
    3.2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3.3 拉斯比海公园
    3.4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3.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4 新城公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及基质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项目背景
        4.1.3 现状条件
    4.2 规划设计目标及定位
        4.2.1 规划设计目标
        4.2.2 规划设计定位
    4.3 规划设计依据
    4.4 规划设计策略
    4.5 总体规划
        4.5.1 总体格局
        4.5.2 功能分区
        4.5.3 园路布局
        4.5.4 种植规划
    4.6 分区节点设计
        4.6.1 主入口景区
        4.6.2 综合服务区
        4.6.3 文化娱乐区
        4.6.4 观赏游览区
        4.6.5 安静休息区
        4.6.6 湿地科普区
        4.6.7 体育健身区
        4.6.8 儿童活动区
        4.6.9 老年活动区
    4.7 适应性专题设计
        4.7.1 风环境设计
        4.7.2 水环境设计
        4.7.3 减灾避灾设计
    4.8 专项设计
        4.8.1 竖向设计
        4.8.2 驳岸设计
        4.8.3 照明设施设计
        4.8.4 服务设施设计
        4.8.5 智能设施设计
    4.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10)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讨与理论分析
        1.3.2 实地调研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大气污染
        2.1.2 协同治理
    2.2 理论依据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三章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展
    3.1 成都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基本情况
        3.1.1 成都市近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3.1.2 成都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及对蒲江县的影响
    3.2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现状
        3.2.1 蒲江县近年空气质量情况
        3.2.2 蒲江县大气污染源解析
        3.2.3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选择的内在因素
        3.2.4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展
第四章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纵向配合不顺畅
        4.1.2 横向联动不充分
        4.1.3 协作保障不到位
    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组织结构不健全
        4.2.2 协同机制不完善
        4.2.3 思想认识不到位
第五章 国内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国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典型经验
        5.1.1 美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分析
        5.1.2 欧盟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经验分析
        5.1.3 日本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分析
        5.1.4 国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启示
    5.2 国内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实践
        5.2.1 京津冀城市群
        5.2.2 长三角城市群
        5.2.3 汾渭平原
        5.2.4 三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六章 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6.1 健全组织机构
    6.2 完善治理机制
        6.2.1 深化联防联控机制
        6.2.2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6.3 创新治理模式
        6.3.1 建立多主体合作模式
        6.3.2 构建互联网+共享体系
        6.3.3 实施污染物精准治理
    6.4 建立保障体系
        6.4.1 完善制度保障
        6.4.2 完善督查和考核体系
        6.4.3 强化财政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撑
        6.4.4 提升公众参与度
    6.5 提高认识站位
第七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历程与展望[J]. 燕丽,雷宇,张伟. 中国环境管理, 2021(05)
  • [2]城市商住混合街区格局对微气候影响机理研究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D]. 许正厚.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D]. 张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衡阳市雨母山临江村特色林果观光示范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何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京津冀民用建筑绿色化水平评价[D]. 杨建勋.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6]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遗产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栾金华.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7]北京大气水溶性无机盐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政策响应的研究[D]. 程萌田. 兰州大学, 2021(09)
  • [8]以优化空气质量为导向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地景观改造研究[D]. 王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保定市清苑区新城公园设计[D]. 王庆洲.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10]蒲江县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一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绿色奥运与大气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