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辽宁国税收入实现498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恢复重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比较科学合理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我国国家审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不同时期国家与政府工作重心来确定的审计工作对象以及新形势下的审计目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为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审计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逼出改革。早期军队创造的直线命令与科层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早期的公共行政;企业创造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取得了全球化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空间,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新公共管理;企业为寻求多元化,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在竞争者、客户以及上下游合作和资本运作中运用更多企业治理,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公共治理。从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理论,每一个理论阶段性地影响着我国政府从政治统治型发展到经济建设型再到公共服务型,从全能到有限的认识转变。制度变迁理论则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影响着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过程。国家审计既是政府管理的工具,也是管理政府的工具,更是促进政府民主法治的工具。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审计必将在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调整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是一本没有修饰的教科书,真实的反映出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国家审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改进与完善都需“回顾过去、基于现在、着眼未来”。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出发:首先,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基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通过梳理改革中审计标志性事件,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与描述;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研究学习,得出不同时期因何种理论主导了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进而影响审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国家政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环境以及历史分析得出公共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制度完善应做出的努力。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现如今检索到的国家审计阶段划分主要是以审计方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模式来划分的阶段,再扩大范围后,涉及到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时,多出了以审计理念、审计边界以及审计本质认识等的阶段划分。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根据审计标志性事件划分阶段。第二,理论分析了在不同理念引导下的政府转型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家审计职能由扒粪者到管理者进而发展为建设者。第三,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剖析国家审计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审计的对象。随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家审计职能演进及逻辑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冉莉芸[2](2018)在《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税收都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而从税收诞生的那天起,税收遵从问题就与之相伴相生。如何在既定的税制下,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是一道困扰全世界各国政府的永恒难题。税务稽查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对重大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查处、教育震慑的重要职能。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社会公民意识日益觉醒,传统税务稽查模式在打击精准度、稽查执法力度、引导纳税遵从、保证执法公平、防范执法风险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迫切需要顺应形势,加以转变。2016年以来,雅安国税作为全省稽查改革的试点单位,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依据税收遵从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以及OECD国家税务稽查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模式实践经验,主动融入征管服务创新转型的新格局,在稽查环节推行税收遵从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加强数据支撑,加强学习型组织创建,实现了稽查本身质效、外延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的有机统一。本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理论、税收遵从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对雅安国税推行精准稽查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其中,第一章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探讨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案例的典型意义部分,回顾了我国税务稽查管理的发展历史,分析存在的困惑,从信息技术、引导遵从、组织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案例的典型意义,得出其研究价值。第三章案例描述部分,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三个方面的效果,并得出了决定成效的三个决定性因素。第四、五、六章关键因素分析部分,分别从数据支撑、管理体制、组织体系三个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逐一剖析了每一个因素为什么是关键因素,如何成为关键因素,以及取得的经验。第七章案例启示部分,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论证,总结出值得其他税务机关借鉴的经验,值得注意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建议。第八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期望,通过这些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放管服”的大背景,以及税务稽查人力资源普遍不足、涉税违法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能够为其他税务稽查机关创新稽查管理模式,提高稽查工作质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东[3](2018)在《金融业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以哈尔滨市2001-2016年数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逐渐成为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各级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联日益紧密,金融业作为主要的虚拟经济形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引领社会进步、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力量。概括地说,金融业的税收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减税降负有利于微观市场主体激发活力、培植税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二是税收有利于政府组织财政收入、保持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与促进社会公平。“十三五”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和“供给侧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哈尔滨市经济总值稳步增长,并且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提高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显着进步。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哈尔滨保持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动能。论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现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讨论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旨在分析哈尔滨市在发展金融业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的作用,以及如何从税收方面做出相关努力提出参考建议。论文主要由六章组成:第1章,论述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第2章,分别介绍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公共支出与地方财政分权相关理论并分析税收在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收入中的作用;第3章,从数据分析角度对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进行全面阐述,包括金融业税收收入总量分析、行业间税收比较分析、金融业分类税收比较分析和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章,探讨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变化对地方财力的影响,从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入手,通过税收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对比分析以及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变动分析,充分论证金融业税收对地方政府财力的影响,并探讨制约地方财力增长的外部约束;第5章,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税收在金融业对地方经济贡献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入地研究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在地方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6章,结合前文的论述和实证,分别从金融企业微观视角、地方政府管理视角与经济政策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全文分析可知,哈尔滨市金融业平稳有序的发展在保证税源、实现税收收入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和各级税务部门应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以确保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提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课题组,胡鞍钢,王文钦[4](2017)在《破解“新东北现象”:以辽宁为例》文中指出一、新东北现象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并从2011年开始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表现为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的转变,从9.5%下降至2015年前三个月的6.9%,下降了2.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实现了"软转型"。在上述国际大背景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背景下,各地区增长率也随之不同程度地下降,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开始出现分化。其中,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明显:辽宁从2011年的12.2%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
王一然[5](2017)在《新常态下辽宁经济与国税收入发展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近年来辽宁经济发展和国税收入数据,总结归纳出新常态下辽宁国税收入呈现出的新特点,探寻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判断在经济增速放缓条件下辽宁国税收入增速回落的合理区间,并根据辽宁经济运行特点,提出促进稳增长的若干建议,以期对辽宁"十三五"规划和未来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张硕[6](2013)在《枣庄城市转型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峻等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转型发展非常迫切。资源型城市如果不在资源枯竭前进行接替产业培育和城市转型发展,等到资源枯竭、资源型产业衰落时,城市也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路多种多样,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转型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多元接替产业,再造竞争优势。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是城市实施产业转型、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枣庄在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力图结合枣庄产业转型的实际,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及选择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的相关问题,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互结合的方法,探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政府应该如何寻求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路径,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积极引导和规范旅游业发展,有力地推动枣庄市城市转型。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枣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地方文化传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枣庄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枣庄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新兴主导产业,应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突出自身特色,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枣庄旅游业发展进行规划定位,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枣庄旅游资源的品质和吸引力。针对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提出塑造枣庄“亲近自然”、“轻松”、“健康”、“年轻态”的旅游形象,并将这种旅游形象融入新的时尚元素,贯穿到枣庄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并且要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注重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创新思路加强旅游品牌营销,大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实现区域旅游差异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
刘志红[7](2013)在《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是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基本关系。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一直备受理论界关注,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辽宁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其税收收入也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辽宁省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揭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能够促进辽宁省经济和税收收入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将来制定有关经济和税收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综述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首先,简要阐述了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理论,其次,系统梳理了亚当.斯密、凯恩斯学派的税收与经济增长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首先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辽宁省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等相关变量,并将这些变量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及东部经济带其它省市进行图示对比分析;其次,利用计量模型对税收收入与GDP总量之间、税收收入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巴罗模型为基础,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估算出了辽宁省的最优宏观税负水平;第三部分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揭露出辽宁省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会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依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九龄[8](2013)在《达州市国税系统优化纳税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纳税服务是税收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税收征管关系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增进社会经济效益,融洽税收征纳关系,促进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达州市国税系统积极探索优化纳税服务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推行公开办税制度、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两集中两到位”、简并优化办税流程、加强税法宣传辅导服务和创新推出六大特色服务,有力提升了税收征管水平。同时,纳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纳税服务意识有待强化、税法宣传不深入、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纳税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和税务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以公共管理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达州市国税系统优化纳税服务应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创新纳税服务手段,简化和规范办税流程、降低纳税成本,加强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完善考核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纳税大服务格局等七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对其他地市加强纳税服务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邢兰兰[9](2010)在《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辽宁这个重工业大省来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产业模式和效率型经济结构,对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增加值比重较低,整体发展水平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部分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行业壁垒明显,垄断经营严重;区域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制造业推力不够,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同步,就业人员比重偏低,吸纳就业不足等。同时,辽宁省也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我省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我省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三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当定位为“新型工业化适配型现代服务业”,以优化结构和促进就业为中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生活型服务业,积极拓展为居民生活服务和为一二产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调控目标要确立“三个点,建立两条轴,发展两个群,延伸一个带”。重点发展中介服务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会展经济,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出台人才政策、财政政策、公共政策、法律法规与行业政策促进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曹芳香[10](2010)在《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成因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显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在这一进程中,收入差距不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在市场化和非公有化的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显现并逐步扩大。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重庆的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经济持续增长的阻碍因素。在当前全面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保障的新形式下,如何清晰地描述收入分配现状、剖析差距存在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是当先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收入分配相关概念和社会阶层及行业进行界定,并对收入差距测定方法与指标选取进行说明和解释。第三部分为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应用相关的统计数据从不同角度对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对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理论分析,发现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来自于历史层面、发展层面、体制层面、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体层面等各层面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进行了基于人口特征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缩小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建议。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及展望,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中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二、2002年辽宁国税收入实现498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辽宁国税收入实现498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审计体制 |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的阶段划分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公共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的重建与探索:1978-1992年 |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审计署的恢复重建 |
(一)财政压力下进行的国企放权改革 |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三)《宪法》正式确立审计机关地位 |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承包制经营促进的国家审计 |
(一)为严肃财经法纪重点进行的国企审计 |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 |
三、松绑放权下的央地关系助推国家审计发展 |
(一)审计署的有力发展 |
(二)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
(三)建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制度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理念转变 |
(二)财政压力之下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四章 国家审计的规范发展:1993-2005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制度的规范化 |
(一)《审计法》的正式出台 |
(二)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上收 |
(三)由不触动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 |
二、央地财政关系的变化导致的财政审计变革 |
(一)预算审计的不断完善 |
(二)与分税制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审计 |
三、国企改制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
(一)为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的金融机构审计 |
(二)重点企业采取行业审计方式 |
(三)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管理理念的深入 |
(二)职能优化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的全面深化:2006-2018年 |
一、全面改革下国家审计目标的转变 |
(一)与审计紧密相连的政府会计改革 |
(二)准确定位后的政府转型 |
(三)监察委员会的正式确立 |
(四)《审计法》加紧重新修订中 |
二、服务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 |
(一)由真实合法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
(二)与监察委员会发挥协同作用 |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 |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
(一)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努力的资源环境审计 |
(二)审计维民的民生审计 |
(三)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
(一)治理理念的渗透 |
(二)“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现实需求 |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国家审计改革是一种嵌入式改革 |
二、建议 |
(一)国家审计宜坚持特殊行政型审计体制 |
(二)国家审计要融合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发挥作用 |
(三)国家审计要注重文化发展与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理论依据 |
1.3.1 数据挖掘理论 |
1.3.2 税收遵从理论 |
1.3.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设计以及方法路线 |
1.5.1 研究设计 |
1.5.2 研究的方法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以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为例的典型意义 |
2.1 税务系统稽查管理 |
2.1.1 我国税务系统稽查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税务系统稽查管理改革的现状 |
2.2 现行税务稽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
2.2.1 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撑 |
2.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
2.2.3 缺乏高效的组织体系 |
2.3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的典型意义 |
2.3.1 信息技术支撑的创新 |
2.3.2 引导纳税遵从的创新 |
2.3.3 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 |
第三章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的案例描述 |
3.1 雅安市税务稽查管理简介 |
3.1.1 雅安市国税稽查部门基本情况 |
3.1.2 雅安市国税稽查管理总体情况 |
3.2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的主要做法 |
3.2.1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风险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
3.2.2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的主要做法 |
3.3 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取得的主要效果 |
3.3.1 稽查本身质效方面 |
3.3.2 稽查外延效果方面 |
3.3.3 稽查社会效应方面 |
3.4 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
3.4.1 信息技术是支撑 |
3.4.2 引导遵从是关键 |
3.4.3 组织体系是保障 |
第四章 推行精准税务稽查的数据支撑因素分析 |
4.1 数据支撑的作用分析 |
4.1.1 数据拓展选案渠道 |
4.1.2 数据提升了选案质效 |
4.2 数据支撑的运行机制分析 |
4.2.1 主动融入风险管理格局 |
4.2.2 健全稽查选案部门力量 |
4.2.3 应用双随机管理平台 |
4.2.4 人机结合确定选案对象 |
4.2.5 加强过程评估和事后控制 |
4.3 取得的经验 |
4.3.1 重视数据的获取 |
4.3.2 重视数据增值应用 |
第五章 推行精准税务稽查的引导遵从机制因素分析 |
5.1 引导遵从机制的作用分析 |
5.1.1 优化管理方式 |
5.1.2 优化资源配置 |
5.2 引导遵从机制的运行分析 |
5.2.1 优化稽查部门资源配置 |
5.2.2 实行引导税收遵从风险的稽查方法 |
5.2.3 处罚尺度注意宽严相济罚法当其责 |
5.2.4 建立闭环的税收遵从信息分析反馈机制 |
5.2.5 建立强有力的税务稽查司法保障体系 |
5.3 取得的经验 |
5.3.1 要形成良好的管查互动 |
5.3.2 要围绕稽查主业提升质效 |
第六章 推行精准税务稽查的学习型组织体系因素分析 |
6.1 学习型组织体系的作用分析 |
6.1.1 提高组织整体效率 |
6.1.2 实现管理效应最大化 |
6.2 学习型组织体系的运行分析 |
6.2.1 加强稽查干部队伍建设 |
6.2.2 加强稽查文化建设 |
6.2.3 建立配套综合考核体系 |
6.3 取得的经验 |
6.3.1 努力实现稽查干部个人价值 |
6.3.2 推动工作开展提供强力保证 |
第七章 启示 |
7.1 值得借鉴的做法 |
7.1.1 重视稽查环节选案工作 |
7.1.2 以提升稽查质效为核心 |
7.1.3 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
7.2 应当注意的问题 |
7.2.1 重视信息数据的安全 |
7.2.2 重视建立队伍激励机制 |
7.3 解决的思路 |
7.3.1 建立信息安全共享机制 |
7.3.2 建立稽查队伍激励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金融业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以哈尔滨市2001-2016年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理论分析 |
2.1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税收负担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2 公共支出与财政分权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支出理论 |
2.2.2 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理论 |
第3章 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现状分析 |
3.1 哈尔滨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1 金融行业增加值总量分析 |
3.1.2 金融行业增加值相对量分析 |
3.2 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基本情况 |
3.2.1 金融业税收收入总量分析 |
3.2.2 金融业税收的行业间比较分析 |
3.2.3 金融业分类税收收入比较分析 |
3.3 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金融业税收收入增长趋势分析 |
3.3.2 金融业税收收入增速波动分析 |
3.3.3 金融业税收行业内部差异分析 |
第4章 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对地方财力影响分析 |
4.1 税收与财政收入关系分析 |
4.2 哈尔滨市金融业税收对地方财力影响分析 |
4.2.1 金融业税收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分析 |
4.2.2 金融业税收变动分析—基于移动平均模型MA(q) |
4.3 地方政府财力增长的外部约束 |
4.3.1 税收制度改革约束 |
4.3.2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约束 |
4.3.3 区域经济发展约束 |
第5章 金融业税负变化的经济贡献分析—基于哈尔滨市的分析视角 |
5.1 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
5.2 实证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建立误差修正(ECM)模型 |
5.3 模型总结 |
第6章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金融企业微观视角 |
6.1.1 积极转变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
6.1.2 进行企业税负控制与业务调整 |
6.2 地方政府管理视角 |
6.2.1 加强金融大企业税收监管与服务 |
6.2.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地方税源 |
6.3 经济政策与战略宏观视角 |
6.3.1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6.3.2 坚持“一带一路”与东北振兴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常态下辽宁经济与国税收入发展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常态下辽宁国税收入新特点 |
(一)税收增速进入换挡“新常态”,暂时和局部的增长停滞随时可能出现 |
(二)经济税收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第三产业作用显着 |
(三)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地加快,减税为主的政策取向还将持续 |
(四)税收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外部条件和支持保障不断地改善 |
二、“新常态”下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
(一)税制改革以来税收与经济运行规律 |
1. 国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高度正相关 |
2. 国税收入趋势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保持一致 |
3. 经济增长较快时税收增速加快上升,而经济增长放缓时税收增速加快回落 |
(二)新常态下税收增速回落的区间 |
1. 国税收入超经济增长区间 |
2. 国税收入与经济协同增长区间 |
3. 国税收入增减变化临界点 |
4. 辽宁经济税收增长的理想区间 |
三、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税收协调增长的建议 |
(一)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提升老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 |
(二)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
(四)维持适当投资规模增长,提高投资“含金量” |
(五)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6)枣庄城市转型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2 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分析 |
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 |
2.1.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模式 |
2.2 政府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
3 枣庄市城市转型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
3.1 枣庄城市转型的背景 |
3.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
3.1.2 枣庄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
3.1.3 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机遇 |
3.2 枣庄市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
3.2.1 枣庄城市转型的历程 |
3.2.2 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成效 |
3.2.3 枣庄市城市转型中的问题 |
4 枣庄选择旅游业作为接替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
4.1 枣庄旅游资源分析 |
4.2 枣庄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4.3 发展旅游业对枣庄城市转型的带动效应分析 |
5 枣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成效及问题分析 |
5.1 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及成效 |
5.2 枣庄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路径和对策分析 |
6.1 国内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
6.2 枣庄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与定位 |
6.3 枣庄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3.1 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6.3.2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
6.3.3 建设龙头精品景区,整合旅游资源 |
6.3.4 打造网络旅游营销平台 |
6.3.5 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清单 |
插图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概述 |
2.1 税收理论综述 |
2.1.1 税收的原理 |
2.1.2 宏观税收负担理论 |
2.2 拉弗曲线 |
2.3 亚当.斯密的税收与经济增长理论 |
2.4 凯恩斯学派的税收与经济增长理论 |
3.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3.1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 GDP 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
3.1.1 辽宁省经济增长现状 |
3.1.2 辽宁省税收收入的现状 |
3.1.3 辽宁省经济与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分析 |
3.1.4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 GDP 总量的实证分析 |
3.2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
3.2.1 辽宁省产业发展情况 |
3.2.2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 |
3.3 辽宁省宏观税负分析 |
3.3.1 辽宁省宏观税负概况 |
3.3.2 辽宁省最优宏观税负的实证分析 |
4. 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
4.1 辽宁省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4.1.1 税源分布不均 |
4.1.2 直接税比重偏低 |
4.1.3 宏观税负偏高 |
4.1.5 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4.2 辽宁省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
4.2.1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4.2.2 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 |
4.2.3 非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 |
4.2.4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5 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税收增长的影响 |
5. 促进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税源 |
5.1.1 优化第二产业,发掘纳税潜力 |
5.1.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创税能力 |
5.2 优化和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 |
5.3 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 |
5.4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5.5 加强税收征管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达州市国税系统优化纳税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税服务研究的相关背景 |
1.2 纳税服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纳税服务的理论概述 |
2.1 纳税服务的内涵 |
2.1.1 纳税服务的定义 |
2.1.2 纳税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
2.1.3 纳税服务的主要内容 |
2.2 纳税服务的公共财政理论基础 |
2.3 纳税服务的税收遵从理论基础 |
2.4 纳税服务的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
第3章 达州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达州市及达州市国家税务局概况 |
3.1.1 达州市概况 |
3.1.2 达州市国家税务局基本情况 |
3.1.3 达州市国税局税收收入情况 |
3.2 达州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现状 |
3.2.1 积极推行公开办税制度 |
3.2.2 实行行政许可(审批)“两集中两到位” |
3.2.3 简并优化办税流程 |
3.2.4 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法宣传辅导服务 |
3.2.5 创新推出六大特色服务 |
3.3 达州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纳税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
3.3.2 税收宣传不深入 |
3.3.3 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
3.3.4 纳税服务体系方面存在问题 |
3.3.5 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
3.3.6 税务中介组织专业化程度低 |
第4章 借鉴国内外纳税服务先进经验促进达州市国税系统服务转型升级 |
4.1 国内有关情况 |
4.2 国外相关经验 |
4.3 国内外先进纳税服务经验的启示 |
4.3.1 牢固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理念 |
4.3.2 建设统一的纳税服务机构和保障体系 |
4.3.3 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联系 |
4.3.4 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
4.3.5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4.3.6 大力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
第5章 改善和优化达州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的对策建议 |
5.1 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
5.1.1 树立全员服务观念 |
5.1.2 增强创新意识 |
5.1.3 增强责任意识 |
5.1.4 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意识 |
5.1.5 树立征纳双方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理念 |
5.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
5.2.1 明确纳税服务工作机制 |
5.2.2 市局纳税服务岗的主要工作职责 |
5.2.3 县(市、区)局纳税服务岗的主要工作职责 |
5.3 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创新纳税服务手段 |
5.3.1 加强纳税服务宣传,拓宽税收宣传的渠道 |
5.3.2 构建“网上办税”服务平台 |
5.3.3 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多元化服务 |
5.3.4 开展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 |
5.4 简化和规范办税流程,降低纳税成本 |
5.4.1 减少办税环节,提高办税效率 |
5.4.2 减并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 |
5.4.3 规范外围工作软件管理 |
5.5 加强办税服务厅规范建设 |
5.5.1 合理设置办税窗口 |
5.5.2 开展“一站式”服务方式 |
5.5.3 规范办税服务厅软、硬件建设 |
5.5.4 加强办税服务厅的纳税咨询和辅导工作 |
5.6 完善考核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 |
5.6.1 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纳税服务监督机制 |
5.6.2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
5.6.3 建立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
5.6.4 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
5.7 构建纳税大服务格局 |
5.7.1 加强国地税沟通协作 |
5.7.2 支持和促进注税行业健康发展 |
5.7.3 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
5.7.4 探索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概述 |
2.2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成因 |
2.4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3章 辽宁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规划 |
3.1 辽宁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 |
3.2 辽宁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
3.3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优化 |
第4章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策略 |
4.1 中介服务业 |
4.2 物流业 |
4.3 信息服务业 |
4.4 金融服务业 |
4.5 旅游产业 |
4.6 房地产业 |
4.7 会展经济 |
4.8 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
第5章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5.1 人才政策 |
5.2 财政政策 |
5.3 公共政策 |
5.4 法律法规 |
5.5 行业政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0)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成因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阶层的界定 |
2.1.2 行业的界定 |
2.1.3 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差距 |
2.2 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 收入分配差距的测量方法 |
3 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
3.1 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现状的总体描述 |
3.2 分阶层和行业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
3.2.1 六大阶层收入分配现状 |
3.2.2 行业收入分配现状 |
3.3 重庆收入分配与东中西部代表省市的比较 |
3.3.1 重庆高中低收入群体与东中西部代表省市的对比分析 |
3.3.2 重庆行业收入分配与各代表省市的比较 |
3.3.3 重庆与各代表省市发展阶段相近时期的行业收入差距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分析 |
4.1 历史层面的因素 |
4.2 发展层面的因素 |
4.3 制度层面的因素 |
4.3.1 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
4.3.2 经济体制的转型 |
4.3.3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
4.4 政策层面的因素 |
4.4.1 行业间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动态差距 |
4.4.2 行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
4.4.3 政策缺位及其设计的机会不均等 |
4.4.4 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在再分配调节中的不足 |
4.5 市场层面的因素 |
4.6 个体层面的因素 |
5 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
5.1 基于人口特征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实证指标的选取 |
5.2.2 模型与变量的设定 |
5.2.3 实证模型的测算 |
5.2.4 结果解释 |
5.2.5 变系数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
5.3 本章小结 |
6 缩小阶层及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
6.1 深化体制改革,促使初次分配合理化 |
6.2 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提高再分配环节的有效性 |
6.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行为 |
6.4 重视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四、2002年辽宁国税收入实现498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D]. 张帅. 河南大学, 2019(01)
- [2]雅安市国税局推行精准稽查案例研究[D]. 冉莉芸.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3]金融业税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以哈尔滨市2001-2016年数据为例[D]. 王东. 吉林大学, 2018(01)
- [4]破解“新东北现象”:以辽宁为例[A].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课题组,胡鞍钢,王文钦. 国情报告第十八卷2015年, 2017
- [5]新常态下辽宁经济与国税收入发展关系分析[J]. 王一然. 地方财政研究, 2017(04)
- [6]枣庄城市转型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D]. 张硕. 山东大学, 2013(04)
- [7]辽宁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 刘志红. 沈阳大学, 2013(04)
- [8]达州市国税系统优化纳税服务问题研究[D]. 朱九龄.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9]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与设计[D]. 邢兰兰. 吉林大学, 2010(09)
- [10]重庆市阶层及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成因与调控政策研究[D]. 曹芳香. 重庆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