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牡公汤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梦亮[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Uremic Pruritus,UP)皮肤瘙痒程度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MHD患者皮肤瘙痒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根据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取2020.10-2020.12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符合UP诊断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指标。2.对筛选入本研究的UP患者进行皮肤瘙痒程度评分,评分采用十二项目瘙痒汉化量表(12-PSS),根据瘙痒度评分四分位间距(8,14,17)将患者分为四组,即轻度A组(3-8分),中度B组(9-14分),重度C组(15-17分),极重度D组(18-22分);同时由两名专业的中医医师对纳入本研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六类血虚化燥证、气虚津亏证、湿热证、风寒证、风热证、火热血热证;3.观察U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皮肤瘙痒度评分差异;4.分析不同皮肤瘙痒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以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UP患者皮肤瘙痒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共有214例UP患者纳入并完成研究,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8例,男女比例约为1:1;平均年龄56.36±10.46岁;平均皮肤瘙痒度评分为11.42±5.56,半数以上(54.6%)患者处于中重度及极重度皮肤瘙痒状态(瘙痒评分>13分);2.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血虚化燥证患者占比最多,占41.6%。火热血热证患者占比最少,占5.6%。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血虚化燥证>气虚津亏证>湿热证>风寒证>风热证>火热血热证;3.不同中医证型皮肤瘙痒度的比较,湿热证的皮肤瘙痒度评分(13.89±5.96)相对较高,高于血虚化燥证、气虚津亏证、风寒证、火热血热证(P<0.05)。风寒证的皮肤瘙痒度评分(9.36±5.32)相对较低,低于湿热证、风热证、火热血热证;4.不同皮肤瘙痒程度的UP患者之间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透析频率、BMI在不同皮肤瘙痒程度的UP患者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瘙痒组在职比例30(69.7)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所占比例12(27.9)相对较高;中度瘙痒组的已婚比例54(84.4)较低;极重度瘙痒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19(40.4)相对较高,平均年龄(59.68±9.68)相对较高;5.不同皮肤瘙痒程度的UP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容积(HCT)、血尿酸(UA)、血钙(Ca)、血糖、白蛋白(ALB)、铁蛋白(SF)、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在不同皮肤瘙痒度的分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Sp Kt/V、Scr在极重度瘙痒D组相对较高;P在重度瘙痒C组相对较高;BUN、PTH在中度瘙痒B组相对较低;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年龄、HB、ALB、Scr、PTH与UP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有关(P<0.05),其中年龄、Scr、PTH与皮肤瘙痒程度程正相关,HB、ALB与皮肤瘙痒度评分程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证型为湿热证、Sp Kt/V、Scr、PTH是高水平皮肤瘙痒度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PTH、Sp Kt/V、糖尿病肾病、湿热证是高水平皮肤瘙痒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学历大专及以上是低水平瘙痒度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半数以上(54.6%)的患者都处于较高程度皮肤瘙痒状态(瘙痒评分>13分),影响患者皮肤瘙痒程度的因素有多种,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PTH、Sp Kt/V、原发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为湿热证对患者疲劳评分影响较为显着,均与瘙痒评分程正相关;高学历水平学历大专及以上是低水平瘙痒度的独立保护因素。(2)UP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虚症血虚化燥证、气虚津亏证为主;瘙痒评分方面,湿热证的评分高皮肤瘙痒程度较重,临床上应多关注这类证型的患者,采取适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
王文平,邹景霞,吴巍,罗勤,申涛,杨琳,刘真,许东贤,邓延丽[2](2019)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5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结肠透析治疗,治疗组应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SCr、BUN、UA水平。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 2%,治疗组有效率为84. 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UA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吴垚[3](2019)在《“尿毒止痒洗液”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尿毒止痒洗液”对血虚生风、浊毒内蕴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四项目瘙痒(FIIQ)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尿毒止痒洗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血透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予“加巴喷丁”联合血液透析等基础治疗,观察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尿毒止痒洗液”外洗治疗,治疗疗程为4周。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FII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总体临床疗效及部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分析评价“尿毒止痒洗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研究共入组80例患者,其中有77例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3.75%。2.治疗前,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原发病、透析龄、体重、FIIQ分值、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比较分析两组西医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8%,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综合积分疗效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69.23%,差异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积分、FIIQ分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比治疗后的各项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FIIQ分值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本次临床观察过程中,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发生1例符合“加巴喷丁”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事件,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旁腺激素等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毒止痒洗液”可明显降低血虚生风、浊毒内蕴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FIIQ分值,改善临床症状。2.运用“尿毒止痒洗液”外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吴垚,吴玲艳,姚少伟,许正锦[4](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尿毒症皮肤瘙痒是终末期肾脏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通过西医的各种治疗手段效果尚不理想,而中医外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概括了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研究,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唐倩[5](2017)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瘙痒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与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尿毒症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HD联合HP与HDF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随机对照试验,手工检索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专着及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5年10月,同时查阅所获取的参考文献索引。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采用可视模拟评分法(VAS)、皮肤瘙痒疗效判定标准、Dirk R Kuypers评分、甲状旁腺素(PTH)、Ca2+、P3-作为评价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9篇,一共有患者4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D+HP组比HD+HDF组对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治疗疗效及对血尿素氮(BUN)的清除效果更好,HD+HDF组比HD+HP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Scr、P3-清除效果更好,而两组对PTH的降低及Ca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HP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更加有效。
林喆[6](2015)在《公英泻浊汤肠道透析并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5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公英泻浊汤通过肠道透析保留灌肠配合常规治疗对尿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公英泻浊汤配合常规治疗尿毒症35例(治疗组),同时与单纯常规治疗尿毒症35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血肌酐、尿素氮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乏力,头晕、头痛、食欲差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血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总有效率为82.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0.38,P<0.01)。结论公英泻浊汤肠道透析并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吕达明,刘传岸,李胤嘉,付平,方潇,胡俊杰,王桂红,郑国华[7](2014)在《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黄牡公灌肠散(大黄、蒲公英和牡蛎)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大黄牡公灌肠散中所含大黄、蒲公英进行定性鉴别,并用HPLC法测定大黄牡公灌肠散中的番泻苷A、番泻苷B和咖啡酸。结果 TLC能定性检出大黄、蒲公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且阴性对照无干扰;番泻苷A、番泻苷B和咖啡酸分别在0.010 40.104μg(r=0.999 9)、0.009 60.096μg(r=0.999 6)、0.0560.56μg(r=0.999 6)范围内与峰面积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96.8%和97.3%,RSD(n=6)分别为1.2%、1.3和1.3%。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大黄牡公灌肠散的质量控制方法。
刘朝臣[8](2013)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chronic renal failure)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提供科学依据。资料和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研究,对每个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结果:共收集相关文献29篇,共计2275例病人,分为治疗组(n=1187)以及对照组(n=1088),其中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传统中药手工保留灌肠。对其中10项指标(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肾小球率过滤、血尿酸、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症状积分、不良反应)进行观察。Meta-分析显示: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在改善临床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血红蛋白、症状积分方面均优于基础治疗联合传统中药手工保留灌肠疗法,而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普遍较低。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肯定。但由于纳入的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相对偏低,部分研究样本量偏小,治疗时间偏短,存在多种局限性,使其证据强度不高,故对这些结果的解释应持谨慎态度。
韩淑娟[9](2012)在《健脾益肾法对慢性肾衰患者唾液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健肿益肾法对慢性肾衰失代偿期患者血清及唾液肌酐、尿素氮及尿酸水平的影响,传承与发展“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和“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为唾液标本作为肾功能评定指标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及数据依据方法:56例确诊慢性肾衰失代偿期属脾肾气虚证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健脾益肾方,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及唾液中的Cr、UN、UA。观察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与唾液Cr、UN、UA之间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1.治疗前慢性肾衰失代偿期患者血清和唾液中Cr、UN、UA呈正相关关系。(r=0.796、0.863、0.689,p<0.05)。2.健脾益肾治疗4周后慢性肾衰失代偿期患者血清和唾液中Cr、UN、UA呈正相关关系。(r=0.752、0.819、0.618,p<0.05)。3.健脾益肾治疗后患者血清及唾液中Cr、U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及唾液UA水平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健脾益肾法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及唾液中Cr、UN、UA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实验室生化检测指标上验证了“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津血同源”等中医理论。2.健脾益肾法能降低慢性肾衰患者血清及唾液中Cr、UN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传承与发展了“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津血同源”等中医理论的临床应用。3.采用唾液测定能够监测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后Cr、UN、UA的浓度变化。4.唾液Cr、UN、UA的测定方便可行,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陈二军[10](2011)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对慢性肾衰竭的同一中医证型病例在结肠透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两种不同中药组方保留灌肠的疗效,来探讨辨证施治理论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中的实际意义。方法:将40例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西医基本治疗(包括控制饮食,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结肠透析机进行结肠透析联合自拟中药方“补气温阳泄浊汤”保留灌肠,对照组将治疗组“补气温阳泄浊汤”易为“尿毒清颗粒”,余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尿酸(UA)、中医证候积分。14天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作疗效评估。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治疗组BUN、Scr、Ccr、UA均有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Ser、UA有显着性改善(p<0.01), BUN、Ccr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Scr、UA改善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BUN、Ccr改善程度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FT4、TT4有显着增高(p<0.01、p<0.05), FT3、TT3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TSH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T3、FT4、TT3、TT4、TSH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疾病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65%,经检验,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治疗组证候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50%,经检验,两者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①结肠透析联合补气温阳泄浊汤或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均有显着临床疗效。尤其对于证候的影响,前者明显优于后者。②辨证论治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中仍有重要意义。
二、大黄牡公汤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牡公汤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的筛选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有关诊断、分期标准和定义 |
2.1 尿毒症的诊断标准 |
2.2 尿毒症性瘙痒症的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中医证型分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MHD患者皮肤瘙痒程度评估 |
3.3 中医证型判定 |
4 研究资料 |
4.1 一般资料 |
4.2 实验室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课题研究路线 |
7 研究结果 |
7.1 UP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瘙痒评分汇总 |
7.2 U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
7.3 不同证型的患者瘙痒度评分的比较 |
7.4 不同皮肤瘙痒度UP患者的情况比较 |
7.4.1 不同皮肤瘙痒度UP患者的一般情况 |
7.4.2 不同皮肤瘙痒度UP患者的生化指标 |
7.5 患者瘙痒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7.5.2 UP患者高瘙痒度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1.MHD患者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
2.UP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3.UP的发病机制 |
4.UP的西医治疗 |
5.中医对UP的认识 |
6.UP皮肤瘙痒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7.尿毒症皮肤瘙痒测量工具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研究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12 项目瘙痒严重程度评估量表(12-PSS) |
附录2:MHD患者皮肤瘙痒程度评分问卷表 |
附录3: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治疗组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症状积分 |
1.5.2 实验室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 两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尿毒止痒洗液”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实验设计 |
2.1 实验设计类型 |
2.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评价 |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可比性分析 |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分布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FIIQ分值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疗效性分析 |
3.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变化情况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综合积分疗效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IIQ分值比较 |
3.5 两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 |
1.2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手段 |
2 祖国医学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2.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中医对血虚生风、浊毒内蕴型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认识 |
2.3 中医外治法研究 |
3 立方依据 |
4 方义 |
4.1 组方配伍分析 |
4.2 单味药功效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对血虚生风、浊毒内蕴型尿毒症皮肤瘙痒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5.2 FIIQ分值疗效分析 |
5.3 总体疗效评价与分析 |
7 脱落病例分析 |
8 安全性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中医外治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医外治法研究 |
2.1 中药外洗法 |
2.2 中药洗浴法 |
2.3 中药熏蒸法 |
2.4 中药溻渍法 |
2.5 中药足浴法 |
2.6 中药保留灌肠法及结肠透析法 |
2.7 其他外治法 |
3 讨论 |
(5)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瘙痒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公英泻浊汤肠道透析并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注意事项: |
4. 设备: |
5.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
2. 治疗结果: |
(7)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薄层鉴别 |
2.1 大黄的薄层鉴别[9] |
2.2 蒲公英的薄层鉴别 |
3 番泻苷A、番泻苷B的测定[9-10] |
3.1 色谱条件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3.5 专属性试验 |
3.6 线性关系考察 |
3.7 精密度试验 |
3.8 稳定性试验 |
3.9 重复性试验 |
3.1 0 加样回收试验 |
3.1 1 散剂中番泻苷A、番泻苷B的测定 |
4 咖啡酸的测定[9] |
4.1 色谱条件 |
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4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4.5 专属性试验 |
4.6 线性关系考察 |
4.7 精密度试验 |
4.8 稳定性试验 |
4.9 重复性试验 |
4.1 0 加样回收试验 |
4.1 1 散剂中咖啡酸的测定 |
5 讨论 |
(8)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对象 |
2.4 干预措施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3 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策略及收集 |
3.1 检索策略 |
3.2 文献收集 |
3.3 数据提取 |
3.4 方法质量评价 |
4 统计分析 |
4.1 数据分析 |
4.2 发表偏倚检验 |
4.3 敏感性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各临床试验的特点 |
2 纳入 meta 分析文献的临床资料特征 |
2.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2.2 干预措施 |
2.3 判效指标 |
3 统计分析结果 |
3.1 临床综合疗效 |
3.2 血肌配(Scr) |
3.3 尿素氮(BUN) |
3.4 内生肌醉清除率(Ccr) |
3.5 肾小球滤过率 |
3.6 血尿酸 |
3.7 血红蛋白 |
3.8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
3.9 症状积分 |
3.10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Meta 分析结果讨论 |
2 证据强度 |
2.1 纳入文献质量 |
2.2 随机化实施 |
2.3 盲法 |
2.4 撤出与退出 |
2.5 安全性指标 |
3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健脾益肾法对慢性肾衰患者唾液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慢性肾衰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 对病因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 |
2 慢性肾衰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研究进展 |
2.1 肾小球滤过率(GFR) |
2.2 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尿酸(UA) |
2.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 |
2.4 血清犬尿氨酸(KYN)和犬尿喹啉酸(KYNA)含量 |
2.5 血清胱抑素C(Cys-C) |
2.6 氨甲酰血红蛋白测定(CarHb) |
2.7 唾液肌酐尿素氮尿酸 |
2.8 蛋白组学研究 |
2.9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标本采集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唾液的认识 |
2 对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的认识 |
3 津血同源 |
4 慢性肾衰患者唾液和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关系 |
5 脾肾气虚与慢性肾衰的关系 |
6 方药解析 |
7 唾液测定安全可行 |
8 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理论研究 |
一、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 |
1. 尿毒症毒素 |
2. 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定义及其临床分期 |
3.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策略 |
二、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溯源和发展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病)施治 |
3. 特殊疗法 |
第二篇 临床研究 |
一、课题设计方案和目的 |
二、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 |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
四、结论 |
五、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2 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表 |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大黄牡公汤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周梦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5例[J]. 王文平,邹景霞,吴巍,罗勤,申涛,杨琳,刘真,许东贤,邓延丽. 河南中医, 2019(07)
- [3]“尿毒止痒洗液”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中医外治法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研究进展[J]. 吴垚,吴玲艳,姚少伟,许正锦. 新中医, 2018(11)
- [5]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瘙痒症的影响[D]. 唐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6]公英泻浊汤肠道透析并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35例临床观察[J]. 林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05)
- [7]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J]. 吕达明,刘传岸,李胤嘉,付平,方潇,胡俊杰,王桂红,郑国华. 中成药, 2014(09)
- [8]结肠透析联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刘朝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健脾益肾法对慢性肾衰患者唾液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影响研究[D]. 韩淑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D]. 陈二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