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付佳玉,钟志梅[1](2021)在《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心律失常、调节免疫系统、降低动物胆固醇、甘油、血脂及抗凝血等生物活性,且其本身无毒又易与机体反应,因此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文章研究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其在医学领域、农业、化妆品、食品方面的应用。
陈彦伶,张立,张凌琳,王琨[2](2021)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在食品、纺织、美容、医疗等行业被广泛应用。在口腔医学领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因多种优良的生物学性能,如抗菌性能、载药功能、再矿化性能和成骨作用等,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文中介绍了壳聚糖的生物学性能、壳聚糖常见衍生物,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疾病防治方面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
刁体伟,陈晓姣,赖晓琴,魏鑫,冷银江,马懿[3](2022)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无毒的高分子聚合物,研究显示其在果酒酿造中具有抑菌、金属螯合、澄清和抗氧化等作用。但壳聚糖在酿酒过程中的上述活性强度及作用机理还未完全阐明。本文主要总结在果酒酿造中,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抗氧化、澄清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同时对潜在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以期促进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酒中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助推果酒产业链发展。
王锦国[4](2021)在《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消耗也在持续增加。为避免能源短缺,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催化领域,虽然传统的均相催化剂能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而使催化效果得到显着提高。但均相催化剂存在难以回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对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中,Cu、Co、Ni等非贵金属催化剂相比于Pd、Ru等贵金属催化剂,资源相对丰富易获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现今,受到“绿色化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集中于负载催化剂,其特点有易从产品中顺利分离,可重复多次使用,减少产品中金属残留等。结合课题之前的研究基础,通过以壳聚糖作为Cu、Ni、Pd等金属的载体,以壳聚糖作为含氮碳源制备出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循环能力的碳纳米催化剂。1、以壳聚糖作为生物质载体,以Cu、Ni、Pd分别作为活性金属制备得到三种生物质负载金属催化剂。通过将三种金属Cu、Ni和Pd分别负载在壳聚糖上,在不同温度下经过管式炉高温碳化,制备得到Cu@CS(300、400、500)、Ni@CS(600、700、800)和Pd@CS(600、700、800)碳纳米催化剂。利用IR、TG、SEM、TEM、XRD、EDX、XPS、BET等多种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结构和组成的详细表征。2、将制备得到的生物质负载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吡啶酰胺类衍生物的C-H活化/C-S偶联反应中,通过筛选催化剂、氧化剂、添加剂、溶剂、温度和反应气氛等实验条件,得到的最佳条件为:以400℃下经管式炉煅烧的Cu@CS-400为催化剂,过硫酸钾为氧化剂,碳酸银为添加剂,丙酮:水(V:V=1:2)为溶剂,在室温下反应12 h,能以较高的收率得到产物。实验表明:反应对于具有吸电子和供电子取代基的苯亚磺酸钠均有较好的反应,产应收率在45%~82%。相比较下,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对位取代的苯亚磺酸钠参与的反应其反应收率要高于邻、间位取代苯亚磺酸钠。而对于含有供电子基的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相应的产物以中等产率得到,产率为65%~84%。将异喹啉替代吡啶作为导向基,磺酰化反应依旧可以进行,产率在中等左右。当使用吡啶萘胺作为底物时,以优异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但是,当苯环上含有强吸电子基时,该反应无法进行。经研究发现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实验发现,该非均相催化剂对C-S偶联反应依然保持良好的活性,通过反应机理研究,认为该磺酰化反应机理可能为单电子转移机理,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过程。3、将生物质负载金属应用于抗肿瘤药物克唑替尼关键中间体溴化物和频哪醇硼酸酯化合物的Suzuki偶联反应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反应条件催化剂、碱、溶剂、温度、气氛等进行筛选,最优的反应条件为:Pd@CS-700为催化剂,碳酸钾为碱,TABA为添加剂,甲苯:水(V:V=1.5:1)为溶剂,在氮气气氛下,70℃反应4小时。在最优条件下,目标产物的收率为92%。研究发现催化剂经过6次循环实验发现,该Pd@CS-700催化剂对Suzuki偶联依然保持良好的活性,且钯金属残留小于10 nm,与传统均相钯催化剂相比,解决了催化剂价格昂贵、金属回收困难、重金属残留等问题。
高风坤[5](2021)在《不同分子量磺化氧化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壳聚糖由甲壳素脱去乙酰基得到,可从食品加工废弃物虾蟹壳中提取,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壳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其溶解性较差,使得壳聚糖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改善壳聚糖的溶解性,本文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以提高壳聚糖衍生物的溶解性,以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杀菌活性及其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为壳聚糖在农业领域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使用NO2对7种不同分子量壳聚糖进行氧化,将壳聚糖C6位的醇羟基氧化为羧基,得到不同分子量的6-羧基壳聚糖,测定其氧化度,并对6-羧基壳聚糖进行磺化改性,制备出7种分子量的磺化6-羧基壳聚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核磁共振谱仪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6-羧基壳聚糖的氧化度随着壳聚糖分子量的升高而增加,氧化度分别为18.28%,24.26%,32.85%,3 5.2 4%,3 9.9 4%,4 7.6 5%,5 3.5 9%。6-羧基壳聚糖的热稳定性相较壳聚糖变差,但将醇羟基氧化为羧基并未改变壳聚糖晶体无定型结构,磺化改性后使得结晶度变差。研究了6-羧基壳聚糖及磺化6-羧基壳聚糖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结果表明6-羧基壳聚糖微溶于DMSO、苯、吡啶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可溶于水、稀乙酸中,分子量越大,溶解性越好。磺化6-羧基壳聚糖微溶于DMSO、DMF、苯和吡啶中,可溶于水、氢氧化钠和稀乙酸溶液中。磺化6-羧基壳聚糖溶解性优于6-羧基壳聚糖。研究了改性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活性和对小麦种子萌发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羧基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浓度越大,抑菌率越高,其中40 k Da分子量6-羧基壳聚糖的抗菌性能最好,EC50为581.68μg/mL。磺化6-羧基壳聚糖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无线性关系,所有测定浓度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壳聚糖在酸性p H下,浓度为100μg/mL时抗菌活性最好。此外,壳聚糖、6-羧基壳聚糖的各个浓度都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
张振婷[6](2021)在《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不同分子量壳聚糖为原料,将3种单异氰酸酯、2种苯氧羧酸除草剂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中,制备得到8种含有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并研究了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继而将C2,6-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化合物制成纳米制剂。首先制备了高低分子量C2,6-环己基甲酰胺-壳聚糖、C2,6-三氟对甲苯甲酰胺-壳聚糖和C2,6-1-萘基甲酰胺-壳聚糖,并将高分子衍生物制成纳米剂型;通过缩合反应将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甲4氯和2,4-D接枝到低分子量壳聚糖上,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13C固体核磁、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文中通过正交实验对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进行了筛选。最后对8种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研究并探讨其抑菌规律,采用抑菌圈打孔法测试其对4种动物致病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1种马铃薯致病菌(马铃薯疮痂病菌)和2种植物病原真菌(大丽轮枝菌、木贼镰刀菌)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C2,6-1-萘基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1NPAMHCS)和C2,6-三氟对甲苯甲酰胺-高分子壳聚糖(4TPANHCS)浓度在400 mg/L时对八叠球菌的最大ZOI为24 mm,4TPAMHCS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最大ZOI为27 mm,C2,6-环己基甲酰胺-低分子壳聚糖(CHAMLCS)抑制黄萎的ZOI值是15 mm,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氯偶合物(Chipton-Lcs)在400 mg/L时,对八叠球菌和马铃薯疮痂病菌的ZOI值达到22 mm,8种衍生物的抑菌性能均明显高于壳聚糖原料,具有进一步开发环保型农药的潜力。
陈悦,王琨,张凌琳[7](2021)在《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质体在药物传递方面被广泛研究,但因结构稳定性差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黏附性,并且可经化学改性成为性能更佳的壳聚糖衍生物。近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在载药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壳聚糖或其衍生物修饰脂质体,可提高其稳定性、黏附渗透性、药物缓释能力以及细胞摄取能力,并可在特定应用情况下,赋予递药系统pH敏感性。本文就近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用于药物传递的医学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姜迎雪[8](2021)在《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兔毛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但由于兔毛纤维特殊的结构和特点,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生长和传播的媒介,且兔毛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易掉毛等问题突出,目前成膜性良好的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多用于毛织物后整理以解决兔毛织物防起球,防缩水、防掉毛的“三防”问题。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抑菌剂,在织物整理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溶解性欠佳限制了其抑菌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抑菌剂,将新型抑菌剂与丙烯酸树脂共混的改性聚氨脂结合,来制备适用于兔毛织物的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采用席夫碱法将壳聚糖与正丁醛反应合成烷基化壳聚糖(N-CTS),以三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CHPTAC-ethly),再将N-CTS与CHPTAC-ethly通过醚化反应生成烷基化季铵型壳聚糖(N-CCTS)。采用FTIR、XPS、13CNMR、SEM、XRD、粘度法和分光光度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得到季铵基团和烷基链已成功引入壳聚糖大分子,产物分子量增大,溶解性提高。采用最小抑菌法测定样品抗菌活性,得到N-CCTS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MIC值均为0.15g/L,此值均优于天然壳聚糖的MIC值,经验证得到一种新型抑菌剂。选用经济环保的柠檬酸(CA)为交联剂,将N-CCTS共价结合到兔毛织物上。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优化N-CCTS抗菌工艺,建立了以N-CCTS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CA浓度变化参数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佳工艺为N-CCTS 0.72%(owf),CA 0.34%(owf),焙烘温度118.5℃,焙烘时间7min。经N-CCTS整理后的兔毛织物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活性显着提高,抑菌率达到99.9%,经过25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在90%左右,证明该新型抑菌剂适用于兔毛织物且具有长效性。基于此,将N-CCTS与已有的丙烯酸树脂共混改性的聚氨脂有机结合制备新型长效“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分别采用CA和三乙醇胺为交联剂,确立了兔毛织物多功能整理工艺。通过SEM观察了整理前后兔毛织物表面微观形态,考察了织物被整理前后以及水洗前后的白度、断裂强力、透气性、硬挺度、掉毛量、起毛起球性以及抗菌性能。经25次水洗后织物抑菌率仍在95%左右,掉毛改善率和起球改善率均达到55%以上;整理过程对织物的透气性、硬挺度和白度影响不大,织物服用性能良好。
李靖雅,钟志梅[9](2020)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壳聚糖作为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优点的天然聚氨基葡萄糖,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文章阐述了壳聚糖在医学领域,例如组织工程学、基因工程方向的研究方向;农业领域,壳聚糖在防治作物虫害、吸附水土中重金属离子等热点问题的应用实例;以及在纳米材料领域有关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果,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陈琬雯[10](2020)在《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是自然界中来源广泛的碱性多糖,具有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食品、医药、生物、农业、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但是,其生物活性较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通过复合其他活性纳米粒子或者利用化学改性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是提高壳聚糖生物活性并赋予其新的功能特性的有效手段。纳米硒和有机硒因具有较低的毒性、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和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其稳定性差、极易被氧化等缺点限制了硒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尝试利用多糖和硒结合制备稳定的多糖硒复合物,其可以提高多糖和硒的生物活性,但仍然存在制备能耗高、结构与功能关系不明确、接枝的硒含量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壳聚糖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壳聚糖纳米硒,探索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还原性对壳聚糖纳米硒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化学改性制备壳聚糖有机硒,探讨亚硒酸钠和硒代二乙酸的引入对壳聚糖有机硒的硒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评价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和机制,旨在提高壳聚糖和硒的生物活性,同时克服两者的局限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稳定剂成功制备粒径约为50 nm的均一、单分散的球形纳米硒。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的功能化修饰使纳米硒表面的ζ-电位分别为+38.2mV和-40.7 mV,其均能提高纳米硒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当浓度为0.6 mM时,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3.48%。2.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103、4.8×104和5.1×105的壳聚糖为稳定剂成功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其水合粒径和ζ-电位与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性。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与纳米硒表面的相互作用越强,经功能化修饰的纳米硒的稳定性越好。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抗氧化活性随着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强。3.利用壳聚糖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还原性羟基还原亚硒酸成功制备均一、单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反应温度为90℃、120℃和150℃,分别合成粒径大小约为80 nm、140 nm和210 nm的壳聚糖纳米硒,其表面的ζ-电位分别为+42.9 mV、+45.7mV和+46.1 mV。合成的壳聚糖纳米硒在水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抗氧化活性随着纳米硒粒径的减小而增强。4.利用壳聚糖C2位氨基的羧基化反应制备N-(2-羧乙基)壳聚糖,其不仅能增加硒化改性的反应位点,同时也提高了产物的溶解性,有利于下一步反应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利用亚硒酸钠-稀硝酸体系将亚硒酸钠通过硒化反应引入C2位羧基和C6位羟基,成功制备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当N-(2-羧乙基)壳聚糖和亚硒酸钠的反应摩尔比为1:3时,产物的硒含量达到1553μg/g。硒化改性能显着增强N-(2-羧乙基)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随着硒的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强。5.利用壳聚糖为原料,通过甲烷磺酸保护壳聚糖C2位氨基,利用酰化反应将硒代二乙酰氯引入壳聚糖C6位羟基,然后脱除保护基团成功制备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同时利用壳聚糖的氨基和硒代二乙酸的羧基的静电作用成功制备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硒含量分别为15720μg/g和26363μg/g。壳聚糖和硒代二乙酸的共价和非共价结合均能显着增强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中,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高于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6.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均能明显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和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抗肿瘤活性的大小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细胞对壳聚糖纳米硒的吸收显着高于壳聚糖有机硒,壳聚糖氨基的保护能有效地增强细胞对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的吸收。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均能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染色体浓缩、线粒体跨膜电位的降低和caspase-3活性的升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本论文中,通过壳聚糖与硒结合成功构建了具有高稳定性的壳聚糖纳米硒和高硒含量的壳聚糖有机硒,显着增强壳聚糖和硒的抗氧化活性,而且合成的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不仅为壳聚糖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还为拓宽壳聚糖和硒在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医疗应用 |
1.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降脂作用 |
1.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作用 |
1.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
1.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癌作用 |
1.1.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凝血作用 |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妆品、食品应用 |
1.2.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1.2.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农业应用 |
2 结论 |
2.1 在医疗方面 |
2.2 在化妆品、食品方面 |
2.3 在农业方面 |
3 展望 |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的生物学性能 |
1.1 壳聚糖的抗菌性能 |
1.2 壳聚糖的载药性能 |
1.3 壳聚糖的再矿化性能 |
1.4 壳聚糖的骨再生性能 |
2 壳聚糖的常见衍生物 |
2.1 酰化壳聚糖衍生物 |
2.2 羧基化壳聚糖衍生物 |
2.3 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 |
2.4 季铵化壳聚糖衍生物 |
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不同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
3.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预防中的应用 |
3.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龋病治疗中的应用 |
3.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 |
3.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牙周治疗中的应用 |
3.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
3.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防治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 |
4 展望 |
(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与影响因素 |
1.1 壳聚糖抗氧化性 |
1.2 壳聚糖衍生物抗氧化性 |
1.3 分子质量对抗氧化性的影响 |
1.4 脱乙酰度对抗氧化性的影响 |
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与影响因素 |
2.1 壳聚糖抑菌性 |
2.2 壳聚糖衍生物抑菌性 |
2.3 分子量和脱乙酰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澄清作用 |
4 总结与展望 |
(4)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聚糖的概述 |
1.2.1 壳聚糖简介 |
1.2.2 壳聚糖微粒制备方法 |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复合物材料 |
1.2.3.1 无机固体载体 |
1.2.3.2 有机交联剂 |
1.2.3.3 磁性纳米材料 |
1.2.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负载金属纳米材料 |
1.2.5 掺杂杂原子碳材料 |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
1.3.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Pd催化剂的应用 |
1.3.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Cu催化剂的应用 |
1.3.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Ni催化剂的应用 |
1.3.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Co催化剂的应用 |
1.3.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其他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
1.3.6 其他生物质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
1.4 本章小结 |
1.5 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创新点 |
1.6 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2.2.2 主要的化学试剂 |
2.2.3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2.2.3.1 壳聚糖载铜催化剂的制备 |
2.2.3.2 壳聚糖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 |
2.2.3.3 壳聚糖负载钯催化剂的制备 |
2.3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表征研究 |
2.3.1 红外光谱(IR) |
2.3.2 热重分析(TG) |
2.3.3 扫描电镜(SEM) |
2.3.4 透射电镜(TEM)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6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分析(EDX)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8 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BE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在C-S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的化学试剂 |
3.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3.2.3 原料与产物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3.2 氧化剂类型对反应的影响 |
3.3.3 添加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3.4 溶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3.3.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6 反应气氛对反应的影响 |
3.3.7 底物拓展及产物结构分析 |
3.3.8 催化剂循环 |
3.3.9 产物结构的表征 |
3.4 反应机理研究 |
3.4.1 自由基抑制和捕捉实验 |
3.4.2 反应机理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在C-C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工艺合成路线及优点 |
4.3 实验部分 |
4.3.1 主要的化学试剂 |
4.3.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4.3.3 原料及产物的合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4.4.2 碱类型对反应的影响 |
4.4.3 溶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4.4.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4.4.5 反应气氛对反应的影响 |
4.4.6 催化剂循环 |
4.4.7 目标化合物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同分子量磺化氧化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 |
1.2.1 烷基化改性及应用 |
1.2.2 酰基化改性及应用 |
1.2.3 羧基化改性及应用 |
1.2.4 磺化改性及应用 |
1.2.5 季铵化改性及应用 |
1.2.6 交联改性及应用 |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
1.3.1 抗凝血活性 |
1.3.2 抗氧化活性 |
1.3.3 抗菌活性 |
1.3.4 抗肿瘤活性 |
1.3.5 抗炎活性 |
1.3.6 其他生物活性 |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1.4.1 食品领域 |
1.4.2 环保领域 |
1.4.3 医药领域 |
1.4.4 农业领域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其溶解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原料与试剂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NO_2 气体的制备 |
2.3.2 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 |
2.3.3 氧化度测定 |
2.4 表征手段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2.4.2 热稳定性测定 |
2.4.3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定 |
2.4.4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
2.4.5 物相分析 |
2.4.6 形貌观察 |
2.4.7 能谱分析 |
2.5 溶解性研究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氧化度 |
2.6.2 红外光谱分析 |
2.6.3 热稳定性 |
2.6.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
2.6.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6.6 物相分析 |
2.6.7 形貌分析 |
2.6.8 能谱分析 |
2.6.9 溶解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其溶解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 |
3.3.2 磺化试剂的制备 |
3.3.3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制备 |
3.4 表征手段 |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3.4.2 热稳定性测定 |
3.4.3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定 |
3.4.4 核磁共振光谱测定 |
3.4.5 物相分析 |
3.4.6 形貌观察 |
3.4.7 能谱分析 |
3.5 溶解性研究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6.2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热稳定性分析 |
3.6.3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 |
3.6.4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3.6.5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物相分析 |
3.6.6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形貌分析 |
3.6.7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EDS分析 |
3.6.8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溶解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真菌性能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步骤 |
4.2.1 马铃薯葡萄糖(PDA)培养基的制备 |
4.2.2 抗真菌活性测定 |
4.2.3 壳聚糖及6-羧基壳聚糖对种子萌发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
4.3.2 6-羧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
4.3.3 磺化6-羧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
4.3.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种子萌发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概述 |
1.1.1 农药的污染 |
1.1.2 农药的研究现状 |
1.1.3 异氰酸酯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 |
1.2 壳聚糖及其应用 |
1.2.1 壳聚糖简介 |
1.2.2 壳聚糖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3 壳聚糖衍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4 纳米壳聚糖在农业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与表征 |
2.1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
2.1.1 仪器和试剂 |
2.1.1.1 仪器 |
2.1.1.2 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C_(2,6)-甲酰胺-壳聚糖的合成 |
2.1.2.2 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 氯、2,4-D偶合物的制备 |
2.1.2.3 合成条件优化 |
2.1.2.4 纳米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
2.1.2.5 红外光谱 |
2.1.2.6 元素分析 |
2.1.2.7 ~(13)C固体核磁共振 |
2.1.2.8 高分辨透射电镜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壳聚糖衍生物的最佳制备条件 |
2.2.1.1 C_(2,6)-甲酰胺-壳聚糖的最佳合成条件 |
2.2.1.2 低分子壳聚糖与2甲4 氯、2,4-D偶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 |
2.2.2 结构表征 |
2.2.2.1 红外光谱 |
2.2.2.2 ~(13)C固体核磁共振 |
2.2.2.3 元素分析 |
2.2.2.4 高分辨透射电镜 |
2.3 小结 |
3 壳聚糖新型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测试 |
3.2.1.1 培养基及样品准备 |
3.2.1.2 菌种的活化培养 |
3.2.1.3 抑菌活性的测定 |
3.2.2 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测试 |
3.2.2.1 培养基及样品准备 |
3.2.2.2 抑菌活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4 结论 |
5 本文的创新点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质体载药的局限性及其改良 |
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的应用 |
2.1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 |
2.2 壳聚糖衍生物包覆脂质体 |
2.2.1 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 |
2.2.2季铵盐壳聚糖 |
2.2.3 巯基化壳聚糖 |
2.2.4两亲性壳聚糖 |
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作用机制 |
3.1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增强脂质体的稳定性 |
3.2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增强药物的缓释作用 |
3.3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黏附渗透作用增强 |
3.4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作用 |
3.5 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p H敏感性 |
4 展望 |
(8)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毛纺整理剂研究现状 |
1.1.1 毛纺整理剂概述 |
1.1.2 毛纺整理剂种类及研究现状 |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1.2.1 壳聚糖 |
1.2.2 壳聚糖衍生物 |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抗菌材料的研究 |
1.3 兔毛及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1 兔毛纤维的概述 |
1.3.2 兔毛纱线的研究现状 |
1.3.3 兔毛织物整理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3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 |
2.3.1 N-CCTS合成原理 |
2.3.2 醚化剂CHPTMAC-ethyl的合成 |
2.3.3 N-CTS的合成 |
2.3.4 N-CCTS的合成 |
2.4 制备N-CCTS反应条件的优化 |
2.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表征 |
2.5.1 扫描电镜(SEM)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5.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13)CNMR)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5.6 溶解性能的测定 |
2.5.7 取代度的测定(DS) |
2.5.8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
2.5.9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合成N-CCTS的反应条件优化 |
2.6.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SEM和 XRD分析 |
2.6.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FTIR分析 |
2.6.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13)CNMR分析 |
2.6.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XPS分析 |
2.6.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溶解性能分析 |
2.6.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
2.6.8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MIC值的测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CCTS对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3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
3.3.1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流程的确定 |
3.3.2 单因素法探究抑菌整理工艺 |
3.3.3 响应面法优化抑菌整理工艺 |
3.4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
3.4.1 兔毛织物强力测试 |
3.4.2 兔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
3.4.3 兔毛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抑菌整理工艺单因素变量结果与分析 |
3.5.2 抑菌整理工艺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分析 |
3.5.3 抑菌兔毛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
3.5.4 抑菌兔毛织物耐洗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3 “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 |
4.3.1 抑菌整理液的制备 |
4.3.2 “三防”整理液的制备 |
4.4 兔毛织物“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流程 |
4.5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
4.5.1 织物微观形貌 |
4.5.2 织物白度测试 |
4.5.3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4.5.4 织物透气性测试 |
4.5.5 织物柔软度测试 |
4.5.6 织物掉毛量测试 |
4.5.7 织物起毛起球性测试 |
4.5.8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
4.5.9 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织物微观形貌分析 |
4.6.2 织物白度分析 |
4.6.3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
4.6.4 织物透气性分析 |
4.6.5 织物柔软度分析 |
4.6.6 织物掉毛量分析 |
4.6.7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分析 |
4.6.8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2 壳聚糖以及衍生物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 |
3 壳聚糖以及衍生物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
4 结语 |
(10)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衍生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
1.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1.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
1.1.3 壳聚糖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1.2 多糖硒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1 硒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
1.2.2 多糖修饰的纳米硒 |
1.2.3 有机硒多糖 |
1.2.4 多糖硒复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 |
2.3.2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
2.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合成 |
2.4.2 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
2.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 |
3.3.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
3.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合成 |
3.4.2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表征 |
3.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制备 |
4.3.2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表征 |
4.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合成 |
4.4.2 壳聚糖还原稳定纳米硒的表征 |
4.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制备 |
5.3.2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表征 |
5.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合成 |
5.4.2 N,O-硒化-N-(2-羧乙基)壳聚糖的表征 |
5.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制备 |
6.3.2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表征 |
6.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合成 |
6.4.2 O-硒代二乙酯壳聚糖和N-硒代二乙酸壳聚糖的表征 |
6.4.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壳聚糖纳米硒和壳聚糖有机硒抗癌活性的比较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7.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7.3.3 细胞吸收效率的测定 |
7.3.4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
7.3.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7.3.6 Hoechst33342 染色分析细胞形态 |
7.3.7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测定 |
7.3.8 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
7.3.9 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
7.4.2 细胞摄取分析 |
7.4.3 细胞周期分析 |
7.4.4 细胞凋亡分析 |
7.4.5 Hoechst33342 分析细胞凋亡的形态 |
7.4.6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7.4.7 Caspase-3 活化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J]. 付佳玉,钟志梅. 化工管理, 2021(31)
-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 陈彦伶,张立,张凌琳,王琨. 生物工程学报, 2021(07)
- [3]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果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刁体伟,陈晓姣,赖晓琴,魏鑫,冷银江,马懿.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 [4]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基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D]. 王锦国.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5]不同分子量磺化氧化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D]. 高风坤.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新型含苯/环类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D]. 张振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壳聚糖包覆脂质体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陈悦,王琨,张凌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10)
- [8]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D]. 姜迎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9]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李靖雅,钟志梅. 化工管理, 2020(28)
- [10]基于硒活性的壳聚糖复合物的制备研究[D]. 陈琬雯. 江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