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陈营营[1](2020)在《《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文中认为《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首保存完整的叙事长诗,明代文人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清代文人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近代学者俞平伯称之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因诗歌内容的丰富与深刻,人物塑造的鲜明与立体,艺术手法的多元与成熟等价值备受学者的青睐重视,汉末至清朝以来对《孔雀东南飞》批评或赞许的文学性研究层出不穷。在20世纪“五四新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孔雀东南飞》重新散发时代光芒,逐渐走进新知识分子视野中,走进语文教科书中,并被改编为戏剧、小说、戏曲、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孔雀东南飞》教学史为研究对象,对《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与教学接受进行分析梳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孔雀东南飞》面世以来汉末至清朝文人在诗集收录、批评赞扬、艺术评价、与近现代文学史教材评价和文人研究等方面的阅读情况进行纵向梳理。以期达到对诗歌内容全面深刻的认识。第二部分以1949年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对《孔雀东南飞》的教材入选情况、教材助读系统及课后练习等内容进行横向梳理,并结合对应时期的教学纲要分析《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第三部分统观《孔雀东南飞》阅读与教学史,探究对当下课堂教学的启示。一是阅读策略方面提出阅读诗歌文本、感悟爱情主题、文本加工创作的三点设想。二是教学设计方面提出把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重点、运用教学方法的三点建议。三是提出古典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策略,以期能够在课堂实践中发挥作用。
李凌慧[2](2020)在《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提出助读系统被认为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助学系统或者导学系统。助读系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起到提示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作用。通过以往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围绕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进行编写,其中,两条线索是指能力训练线索和知识线索;而四个系统就是指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本论文选取其中的助读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系统虽不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包含着对于教材中疑难问题的解释和对于文本的补充说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首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助读系统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助读系统各个要素在不同版本中的呈现方式。并且结合五版教学大纲和三版课程标准,纵向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演进。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各个时期不同助读要素的特点,找出其中得以承袭的部分和彼此之间的不同,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情况和当今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或者不足,并且与最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进行比较,找到可取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在当今助读系统的应用方面给予启示。本论文讨论的助读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单元导读、作者简介、课下注释、插图、课后研讨与练习、资料补充等内容。在已有的关于助读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助读要素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分类。在此将作者简介和课下字词注释归为注释类,单元导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归为提示练习类,插图为图像类,课后资料卡片、附录和单元知识总结归为资料补充类。按照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和资料补充类几大板块对助读系统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依据在后文中有所体现。本文共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中,笔者依据现实情况详细地分析了关于助读系统这一选题的意义,并且选取了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文本进行研究。并且对当前对于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地归纳梳理,为进一步地研究做铺垫。在这一部分中还体现了本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8年以来出版的八版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的分析对比,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对本论文中探讨的几版教材的编写背景进行梳理。二是助读系统概观,意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清晰地界定和了解,明确在八版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三是对助读系统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将其细化为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资料补充类,按照这五类将八版教材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梳理。对于经典篇目中助读系统在八版中的变化也会有详细的展示,通过经典篇目注释系统的发展变化,找出其承袭的内容和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助读系统的演进和思考。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将前文梳理分析的内容归纳,找出其演进的趋势。包括其中历久弥新,承袭下来的内容。也包括其发展变化的内容。其次,在文本中体现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第三章就是关于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实践,主要包括对于助读系统编写的建议,以及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如何使用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郭子暄[3](2020)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进行的课题研究基于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课标中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梳理了“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的发展及研究状况,设计并实施了以《平凡的世界》这一当代长篇小说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对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反思,并将以上尝试作为基础,延伸到高中阶段其它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以后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进行概述,包括梳理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的源流发展,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与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名着阅读等一些类似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阐述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及教学中的一些原则,介绍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使用到的阅读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分析了选取《平凡的世界》进行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因及其教学意义,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对授课课时进行合理规划,阐述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分析所教授班级的具体学情,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阶段的安排和要求作出详细规划,将整个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深入阶段以及拓展阶段,共设计了九个阅读任务,并将其拓展到高中阶段其他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第四部分主要是关于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从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运用多个主体及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多方面评价。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分析与启示,通过对《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各类情况的整理,汇总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总结了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课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启示进行阐述。本课题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研究分析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高雅的阅读审美情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刘珊[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可以更为细致、生动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兼具强大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以教材中小说作品的筛选、增删以及编排组合方式为切入点,从典型与个案、编选来源、创作方法等角度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遴选标准和尺度,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流变,探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发展内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系统地、多角度地构建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作品的结构化图谱,推进现代化语文学科教材体系的构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论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并界定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第二章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变革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篇流变轨迹,从一纲一本时期、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和一标多本时期这三个时间段来具体的呈现小说选篇增删组合变化。第三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从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和类别变动两方面探究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规律与特征,深化对现有教材的认识。第四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主张以经典性和多元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教育定位,篇目遴选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并关注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注重作品选编的适切性和可读性。
曾纯纯[5](2019)在《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浒传》是我国古代长篇白话文小说,它从民国至今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之作,也是中考语文名着阅读考查书目之一。对《水浒传》选文篇目的学习,有利于初中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水浒传》初中教材选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的选文教学往往显得呆板和局限,缺乏与整本书阅读的联系,不符合中考的考查要求。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力图突破现有的《水浒传》初中选文教学设计模式,与整本书阅读理念相接轨,再结合福建中考进一步探讨《水浒传》的有效阅读教学途径。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分析。民国以来,《水浒传》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史中逐步被接受,是中小学必读书目之一,其故事内容普遍被选录进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篇目多样,且又相对集中。现行各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选录了《水浒传》篇目。初中《水浒传》选文篇目在内容选编上体现出过渡阶段的特点,初中、小学阶段选文篇目多样,高中相对集中单一;初中《水浒传》选文篇目与小学阶段多重合;初中《水浒传》选文都是精读课文,而且集中于“智取生辰纲”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两篇选文。第二部分,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问题探究。初中教材《水浒传》选文多样,对于其选文教学问题的探究,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选录的课文《智取生辰纲》为研究对象,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分析整理出《智取生辰纲》的合理教学内容应当满足三个要求:教学内容应扣住小说文体,立足该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章回白话文小说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能灵活实现单元目标,以满足初三学生小说学习实际需要为落脚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当合理、有效,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以此三个要求为依据,对选取的历年来有代表性的11个《智取生辰纲》课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评议,总结归纳出课例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足:缺乏文体意识;未能有效达成单元目标;个别教师过度解读文本。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完成有所创新的《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不仅在紧扣文体的基础上有效达成单元目标,而且系统融入了整本书阅读思想,并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上添入说书表演。第三部分,以福建中考为例,对文学名着《水浒传》的阅读考查研究。以2016—2018年福建中考语文卷中名着阅读题的统计分析为依据,先系统概述名着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命题依据,进而梳理分析《水浒传》在福建中考中的试题内容特点和题型特点:自从全省统一中考后,题型由多样转为固定的判断题、简答题,重点考查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的判断和事件的简述。可见,中考名着《水浒传》的阅读考查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教材选文教学的拓展,但试题题型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因此,探讨《水浒传》的有效阅读教学途径显然是必要的,本文提出三个途径:引入说书与吟诵结合的形式;开展“短评集”的征集活动;借鉴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学习理念。依据此三个途径,以期能为其他名着的选文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刘云湘[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无数优秀诗歌流传千古,闻名遐迩。诗歌因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丰富饱满,韵律和谐优美,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教材是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域,即使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工具出现,但教科书在时代进程中仍旧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对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研究语文教科书中的诗歌作品选编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新时期来的人教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研寻教材中诗歌作品的变化趋向与规律,旨在为诗歌选编构建一个结构化图谱,为今后的语文教科书的诗歌选编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明确了研究对象。并对国内外“语文教材”“诗歌选编”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目前的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点明本论文的意义,确认研究目标。第二部分统计整理了新时期以来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不同版本的诗歌篇目,发现教科书的恢复时期,教学大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处于首要地位,诗歌选编也严格遵循大纲要求;教科书的探索时期不仅在制度上寻求多样化,诗歌选编也注重多元性;教科书的多样时期,对时代精神的反映、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视。第三部分量化统计了新时期以来教材中诗歌共有篇目与独有篇目,并进行个例分析,解答为何一些篇目出现的次数寥寥,后来直接退出了教材的舞台;为何一些篇目犹如教材中的“常青树”,教材改动数次但依然被保留。第四部分给语文教材诗歌选编提出建议:第一,教材选编诗歌时应重视诗歌作品的典范性,选择经典并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诗歌,同时要保证诗歌内容的丰富性,诗歌形式的多样性;第二,要与时俱进,并且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现状,与此同时也要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生活。第五部分为结语,梳理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并进一步认识了新时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诗歌选编对于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义。
金伟[7](2019)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统编本”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普及,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这是所有关心教材的人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适时地加以创新和改变。但创新并不等于颠覆,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教材建设在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吸取以往本土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古代小说都凭借着其传世经典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厘清教材中古代小说选编的状况,总结古代小说选文在教材中衍变的规律,对于丰富语文教材建设的经验,以及更好地发挥古代小说的教育价值都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0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小说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古代小说的数量、类别、价值取向和解读导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了解其伴随着语文教材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情况,尝试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选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小说概念的辨析,介绍了研究所需教材的版本来源。第二章从数量上对所选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的选编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每版教材中的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的比重以及占所有古代作品的比重。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古代小说选文的价值取向、朝代出处和解读导向三个要素,从这几个要素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和归纳这些衍变现象的因素。第四章针对前面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条教材选编古代小说的建议。
罗琳娜[8](2019)在《《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孤独》自1967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热潮,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这部文学巨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百年孤独》进入中国后,在精英读者和普通读者中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畅销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本文借鉴阅读史研究的方法,对《百年孤独》在中国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全文分为四章。第一、二章讨论精英读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第一章梳理了学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学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了引介期、深化期、拓展期,对《百年孤独》的阅读评价经历了从批判到肯定的转变,其文本阐释策略也从偏激的意识形态批评走向客观多元的阐释视角。第二章梳理作家对《百年孤独》的启示型阅读,80、90年代作家出于走向世界与文学现代化的阅读动机开启了对《百年孤独》的阅读,在阅读小说中他们产生了不适、震撼、共鸣等阅读反应。第三章结合《百年孤独》在中国的出版译介情况,还原了不同时期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的反应与阐释,普通读者对《百年孤独》解读从单一趋同走向丰富多元的阐释。第四章论述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所带来的知识化结果,对大学文学史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百年孤独》阅读进行研究。《百年孤独》在外国文学史教材中的知识构建源于文学研究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百年孤独》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进一出,展现了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博弈。
靳彤[9](2018)在《“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题是《“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试图在总结多年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论争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概念,从学理上阐述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并以“阅读方法”为例进行方法性知识的炼制,希望能为推进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和语文学科的建设尽一份力。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中国现代语文诞生的重要标志。国语统一运动的推进,新文化运用的发展,新文学的诞生,促使了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的彻底更新。白话文出现之初,绝大部分选文来自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期刊,从这个角度看,是新文化、新文学孕育了中国现代语文。但后期新文学得以长足发展,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语文始终未能独立。原因是多方面的,未能建构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知识体系,应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语文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904年独立设科之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即“文法知识”,主要来源于《马氏文通》。但由于《马氏文通》自身的问题和语言学发育的不成熟,筛选进入国文国语课程的“文法知识”也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清末民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文法知识建设成为当时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从清末民初的国文国语到今天的语文新课程,语文知识的核心都是语言学知识。在一线教学中,这样的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成为目的,忘却了“文法知识”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百年来争议不断,语文知识渐成“鸡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新世纪初启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开始。该份文件中有多条表述,直指备受诟病的语文知识,其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①等几条要求,是直接针对知识传授式的语文教学做出的力图纠偏的规定。但规定一出,引起了学界及教学一线更大的质疑。学界的讨论,从语文知识“怎么教”转向“教什么”语文知识。究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真正有效的?本文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寻找并炼制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期望为突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瓶颈做一点贡献。第一章探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方法性知识”在语文研究领域曾有研究者参照其他研究提及过,但“语文方法性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一种类型尚未有人正式提出,它是否实际存在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这是本章要论证的主要问题。本章首先从“知识”概念入手,探讨“知识”的教育学界定,将话阈限定在语文学科中,探讨形而下的具体的知识问题。然后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梳理,特别分析了与本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周敏的语文“知识元”研究,进而提出本文的分类方法:语文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本章还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教育界提出的“八字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八字宪法”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八字宪法”自提出以后,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纲领,但新课程改革以来受到质疑。本章指出学界指责“八字宪法”是静态的知识转授,是一种误读。“八字宪法”的提出,本身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培养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在本质上是力图进行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本文以此为证,阐述方法性知识的需求其实始终贯穿在语文课程知识开发的历程中,也实际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但随着误读的加深,就像遗忘“文法知识”“会通”“析文”的功效一样,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建设离方法性功能的追求越来越远。本章最后分析了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供给上的不足,指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亟待展开的重要任务。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清理自清末语文独立设科至新中国成立,国文国语课程中语文知识从“文法知识”逐渐分化为文法、修辞、文体、论辩术等多个知识板块的情况,发现其中的文体知识、论辩知识已经有了“方法性知识”开发的意味。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处于发生期和发展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建设空前繁荣,本章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文国语教科书,以及主要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进行知识建设状况的清理。经过清理,发现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大致走过了从单一的“文法知识”逐渐分化的过程,至民国末年已建构起包括文法、修辞、文体、辩论术等知识在内的现代语文课程知识的基本体系;这一时期语文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教科书书编写者的自主开发;知识短文也在民国后期开始出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的语文知识开发开始出现写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设科之初将《马氏文通》的文法知识纳入国文国语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这是一种方法性的追求。第三章仍然从历史的的角度梳理新中国成立至新课程改革前,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这段时期我国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有收获也有遗憾。本章以“文革”十年为界(不包括文革十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清理了这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科书的语文知识建设情况。前一个阶段最为突出的是1956~1958年的汉语、文学的分科实验,将语法、修辞及文学常识等语文知识体系化;分科实验后的语文知识建设虽是“写作知识”一枝独秀,站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角度看看,这已是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语文知识有了新的增长——逻辑知识,这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积极成果;教科书编写中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彰显出方法性知识的价值。后一个阶段则明确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选择标准,定格了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很遗憾的是,逻辑知识在这个时期被淘汰。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至新课程改革前,语文课程知识基本形成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四大板块,各板块也都有了较丰富的内容开发,但与自觉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第四章立足当下分析新课程改革初期语文知识的尴尬境遇。本章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课改初期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分析,该份课程标准虽然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语文知识框架的建设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本章详细分析了课程标准有关语文知识的表述引发的争议,提出学界关于语文知识的思考重点,从是否需要系统的语文知识转向了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即语文知识的重构。本章还专节研究了新课改以来目前尚在部分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版本,发现这些教科书在知识建设上也没有超越课改前的知识建构。这一时期有不少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引入语文知识研究,这体现了学界的一种共识:语文课程亟需开发能真正有效帮助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很难解决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可能才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最佳出路。第五章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提出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应具有学科“特殊独立性”的意识,不能将语文知识放入一致性的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的框架中。“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知识的基本价值,也是进行语文课程知识建构的基本标准。语文学科要成立,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必须跳下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立足语文本身,建设具有语文学科“独立性”的知识体系,不能将语文知识化约为普遍性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最为重要的,就是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理上建设语文课程的方法性知识,即“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本章还从“语文方法性知识”的视角,对新修订颁布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语文课程建设中“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还十分薄弱,与“语文方法性知识”还相距甚远。但“统编本”中已看不到把语文知识化约为一般知识的痕迹,也逐渐走出化约为母体学科知识的窠臼,向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第六章从内在结构和五个维度两方面进一步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为开发方法性知识奠定学理基础。历史的梳理,当下的分析,目的只有一个即科学地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支持,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帮助。本章首先以阅读方法为例,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从国文国语到语文,我们编辑、使用的一直都是文选型教科书,但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得到充分开发的除了语法修辞知识外,就是写作知识;尽管教科书是一篇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也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知识”却从未在百年语文的课程标准或教科书中出现过,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从未得到过系统开发。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阅读推广背景下,近年大量译介至我国的有关阅读方法的着作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所需的“阅读方法”,不能仅仅以阅读心理学的“眼动”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经验为基础进行开发,而应当有符合学生及课程与教学需求的开发思路,以确保语文知识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教学的可操作性。本章准确界定了“阅读方法”的概念,厘清了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阅读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课文《伟大的悲剧》预习题中的“浏览”为例,剖析“阅读方法”的内部结构,为开发阅读方法搭建框架,也以此帮助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部结构。最后,从人文性、公共性、个体性、过程性、时代性五个维度进一步阐释如何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第七章探讨如何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并以“阅读方法”为例尝试进行炼制。启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距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就是将学科母体知识转化为学生语言运用所需的知识。课程知识的“开发”,有诸多相近的词汇,如“建构”、“提炼”、“选择”、“炼制”等等,本文采用“炼制”一词,因为它能较准确地传达本研究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程序和方法的意蕴。课程研制领域有诸多的课程编制的模式,泰勒模式对“学生”、“社会”、“学科”的强调,给我们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以启发: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众多母体学科及相关学科为知识的数据库,寻找,提炼,制作“语文方法性知识”。具体炼制程序为:寻找操作方法(包括方式和规则)、匹配基本知识、提炼操作策略、制作并呈现结果。为炼制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本章还依据阅读目的、学生的需求、阅读教学的需要,搭建了阅读方法炼制的“松塔”模型,将阅读方法分为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在该框架下,尝试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的炼制,炼制出19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并以《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式阅读”的知识匹配示例,以帮助教师备课时有效进行知识匹配,以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的“随文学习”。“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多个学科,真正要炼制出一套科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本文仅仅是从学理上做了探讨,提出了基本思路。后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语文方法性知识”在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学生如何通过方法性知识有效提高能力等等问题,都是本文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荆兵沙[10](2017)在《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材是中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等的重要参考资料,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的质量关系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多方面研究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比较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发现,三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编选的文言文难易大致相当,在某些篇目上,苏教版、粤教版教材的选文难度比人教版大,其编选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选文的篇目同中有异、相同的篇目安排的学习时段不同、文言文的课数编选方式不同、文言文的比重不同、作者时代不同等。三种版本语文教材编选的文言文篇目经典,注重排列方式的创新,涵盖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但存在个别选文没有遵循“先易后难、先少后多”的原则、部分内容编选不全面等不足。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有17篇文言文篇目相同,但存在学习时段不完全相同、部分选文的长短不同、选文的版本不完全相同、个别文字略有出入、整篇文章的分段不同、部分注释不同、练习题设计不同等九个方面的差异。比较而言,人教版的注释详细准确,苏教版课后练习题设计内容新颖全面,粤教版兼收不同的观点;不足之处是人教版个别选文未标明出处,苏教版个别篇目的安排值得推敲、文章的段落略显庞杂,粤教版的注释存在的问题较多等。三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处理不当,二是注释有误。文言文因距现代比较久远,注释处理不当甚至错误会严重误导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因此,文言文的注释应遵循“准确性”“统一性”“有定性”“适度性”“兼容性”等五大原则。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且具有畏难情绪,而教师的教法也是单一模式化的,课堂枯燥乏味。如此往复必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大不利的。建议教材编选者从五个方面修订完善中学语文教材:一是精选经典、优秀的篇目,二是精选权威的版本,三是科学合理安排篇目数量和学习时段,四是合理、精确注释文言文,五是创新练习题的内容。教材编选者唯有精心选文,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史 |
第一节 19世纪末之前《孔雀东南飞》文本接受史 |
一、历代文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 |
二、《孔雀东南飞》诗文集收录情况 |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今的《孔雀东南飞》文学接受史 |
一、经典文学史教材中的《孔雀东南飞》 |
二、《孔雀东南飞》研究与接受 |
第二章 百年来《孔雀东南飞》中学语文教学史(1921-2020) |
第一节 1921年——1949年间课堂接受中的《孔雀东南飞》 |
一、民国时期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编辑概述 |
二、《孔雀东南飞》选文概况及习题比较 |
第二节 1949——2020课堂接受中的《孔雀东南飞》 |
一、新中国时期课程标准与教材编辑概述 |
二、《孔雀东南飞》选文概况及习题比较 |
第三章 《孔雀东南飞》教学史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孔雀东南飞》文本阅读策略 |
一、引领学生阅读诗歌文本 |
二、引导学生感悟爱情主题 |
三、引发学生文本加工创作 |
第二节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启示 |
一、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
二、依据叙事文体特征,准确选择教学重点 |
三、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启发 |
一、《孔雀东南飞》经典课例分析 |
二、高中语文古典叙事诗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助读系统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八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编写背景 |
一、20世纪70年代 |
二、20世纪80年代 |
三、20 世纪90 年代 |
四、21世纪以来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概观 |
第三节 助读要素比较 |
一、编辑说明 |
二、注释类 |
三、提示练习类 |
四、图像类 |
五、资料补充类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助读系统演进与思考 |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演进 |
一、助读体系:确定雏形,发展直至较为完备 |
二、助读要素:依据时代发展调整,质量不断提升 |
三、编写理念:由相对固定到开放多样 |
四、能力要求:侧重点改变,强调语文综合素养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一、应当明确如何使用助读系统 |
二、首要重视助读系统内容严谨性 |
三、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 |
第三章 基于助读系统演进的实用性建议 |
第一节 编写建议 |
一、与知识、范文、作业系统紧密结合 |
二、选择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编写者 |
三、增加助读系统的知识容量 |
四、提高质量辅助教学 |
第二节 使用建议 |
一、对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二、对学生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基本问题概述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源流发展及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阅读的源流及发展 |
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
三、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理念的相关分析 |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原则 |
二、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分析 |
三、整本书阅读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地位分析 |
第三节 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阅读方法 |
一、任务型阅读与自由阅读 |
二、略读与精读 |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
第二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
第一节 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及意义 |
一、选取《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
二、《平凡的世界》的教学意义 |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规划 |
一、《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二、《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规划 |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
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
第三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阶段安排及要求 |
一、教学班级学情分析 |
二、整本书阶段阅读安排 |
三、整本书阶段阅读任务引导 |
四、整本书阶段阅读档案整理 |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基础阶段——情节梳理 |
一、梳理人物出场探究人物性格 |
二、绘制关系图谱理清人物间关系 |
三、汇总地区特色感悟地域文化 |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深入阶段——细节探究 |
一、不同人物间的对比研究 |
二、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选择探究 |
三、对书中主角之争的探究 |
第四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拓展阶段——阅读提升 |
一、阅读感悟撰写 |
三、片段话剧汇演 |
第四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
二、指导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发展性原则 |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主体 |
一、评价主体之一:教师 |
二、评价主体之二:同学 |
三、评价主体之三:家长 |
四、评价主体之四:学生自己 |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
一、日常观察评价 |
二、阅读档案整理 |
三、阅读成果展示 |
四、课程总结评价 |
第五章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与启示 |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
一、整本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
二、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三、整本书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
一、课程设计方面遇到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遇到的问题 |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教学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启示 |
一、对书目选择的启示 |
二、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
三、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变动轨迹 |
第一节 一纲一本时期:工具性的突显 |
第二节 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审美诉求回归 |
第三节 一标多本时期:多元化探索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分析 |
一、热点篇目统计分析:传承文学经典 |
二、独有篇目统计分析:切合时代要求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类别统计分析 |
一、教材选文编选来源探寻:以现当代小说选篇为主 |
二、教材选文创作方法研究: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 |
三、教材选文价值取向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的教育定位:经典性与多元性 |
第二节 小说作品的价值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 |
第三节 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适切性与可读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 |
(5)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小学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历史概述 |
一、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水浒传》选文接受史概述 |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历史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分析 |
一、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统计 |
二、现行初中教材《水浒传》编选与小学、高中的关联性 |
三、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水浒传》选文特点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问题探究 |
第一节 《智取生辰纲》教学内容综述 |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概况 |
二、《智取生辰纲》小说教学内容综述 |
第二节 《智取生辰纲》教学内容不足评议 |
一、教学内容缺乏文体意识 |
二、教学内容未能有效达成单元目标 |
三、个别教师过度解读文本 |
第三节 《智取生辰纲》整本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一、整本书阅读对名着小说选文教学的突破 |
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
第三章 文学名着《水浒传》阅读考查及启示——以福建中考为例 |
第一节 福建中考对文学名着的考查分析 |
一、2016—2018 年福建中考语文卷名着阅读题统计分析 |
二、福建中考语文统考卷名着阅读命题特点 |
三、福建中考语文真题卷名着阅读命题依据 |
第二节 福建中考《水浒传》名着阅读题统计分析 |
一、《水浒传》中考试题内容特点 |
二、《水浒传》中考试题题型特点 |
第三节 《水浒传》中考名着阅读考查的利弊分析 |
一、知识点的纳入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
二、考查范围的突破有利于教材中《水浒传》选文教学的拓展 |
三、试题的题型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
第四节 《水浒传》中考有效阅读教学途径的探讨 |
一、引入说书与吟诵结合的形式 |
二、开展“短评集”的征集活动 |
三、借鉴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学习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研究动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及相关理论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作品的变动轨迹 |
第一节 教科书的恢复时期 |
第二节 教科书的探索时期 |
第三节 教科书的多样时期 |
第二章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作品的选编变动统计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作品的选编变动统计分析 |
一、选文总体稳定:共有篇目统计分析 |
二、选文稳中有变:独有篇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分析 |
一、教材选文编选来源分析:多元化趋势 |
二、教材选文创作方法分析:现实主义为主转为兼而有之 |
三、教材选文价值取向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兼容 |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作品的反思与评价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之典范性与多样性 |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之时代性与适切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 |
(7)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古代小说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述 |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
1.2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和选文篇目的认定 |
1.2.1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 |
1.2.2 古代小说选文篇目的认定 |
1.3 选文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二章 古代小说选文比重的衍变 |
2.1 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比重的衍变 |
2.2 古代小说占古代作品比重的衍变 |
第三章 古代小说选文要素的衍变 |
3.1 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1.1 小说篇目的价值取向概览 |
3.1.2 小说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2 选文朝代类别的衍变 |
3.2.1 历版教材中各类小说选文的总体衍变 |
3.2.2 各类小说的具体选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
3.3 选文解读导向的衍变 |
3.3.1 早期“文以载道”的解读导向 |
3.3.2 大变革时期“文道统一”的解读导向 |
3.3.3 新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解读导向 |
第四章 关于古代小说选文选编的建议 |
4.1 落实“文质兼美”,增加选文数量 |
4.2 考虑学生兴趣,扩大选文来源 |
4.3 重视助读练习系统,导向多元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魔幻现实主义的惊愕:文学研究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
第一节 文本的引介 |
第二节 文本的阐释 |
第二章 当代文学“现代化”的启示:作家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
第一节 作家阅读动机 |
第二节 作家阅读反应 |
第三章 从隐身到发声:普通读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
第一节 1982—1989 年:对《百年孤独》的初步阅读 |
第二节 1990—2010 年:对《百年孤独》的趋同解读 |
第三节 2011—2018 年:对《百年孤独》多元解读 |
第四节 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的特点 |
第四章 阅读的知识化结果:学校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
第一节 大学文学史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 |
四、核心概念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
一、教育理论对知识的理解 |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
三、本研究的语文课程知识分类 |
第二节 “八字宪法”的探索及后来对它的误读 |
一、“八字宪法”的诞生 |
二、对“八字宪法”的误读 |
第三节 语文教学呼唤方法性知识 |
一、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
二、知识供给不足: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
三、亟需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二章 语文课程知识由初建到分化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涣然冰释”的文法知识 |
一、清末民初国文国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
二、几套主要的教科书的语文课程知识的清理 |
三、文法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初建 |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文法知识的分化 |
一、民国中后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二、1930~1949几套重要版本教科书的知识清理 |
三、文法与文章作法:语文课程知识的分化 |
第三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 |
第一节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的知识建构 |
一、弱化“语文知识”的过渡性教材 |
二、汉语、文学分科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建设 |
第二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 |
一、实为“写作知识”的“读写知识” |
二、教科书中“写作知识”一枝独秀 |
三、语文知识的增长:逻辑知识 |
四、关于听、说、读的方法性知识缺失 |
五、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彰显方法性价值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知识选择的“六字”标准 |
一、确立“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选择标准 |
二、定格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 |
三、夯实四大知识板块 |
四、“逻辑知识”被淘汰 |
第四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科学化追求 |
一、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化 |
二、学科知识向语文知识转化的意识 |
三、语文知识的“科学化”的追求 |
第四章 语文新课程呼唤方法性知识 |
第一节 淡化与重构:课程改革中的知识尴尬 |
一、缺乏具体内容建构的语文课程知识 |
二、课程标准引发的争议 |
三、语文知识:“淡化”还是“重构”? |
第二节 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 |
一、人教版:从“文体写作”转向“文体阅读” |
二、苏教版:“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
第三节 淡化与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新认识 |
一、语法修辞知识的淡化 |
二、认知心理学能彻底解决语文课程的知识问题吗? |
三、呼之欲出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五章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
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决定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知识 |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应该”是什么呢 |
第二节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
一、课程标准中“方法”的类别 |
二、课程标准对方法性知识的建设 |
第三节 迈向方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努力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方法性知识清理 |
二、“统编本”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上的努力 |
第六章 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以阅读方法为例 |
第一节 阅读方法是“眼动”“经验”还是“技能” |
一、近年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阅读方法”的引进 |
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 |
三、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和“阅读规则”之和 |
第二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以阅读方法为例 |
一、从《伟大的悲剧》看“阅读方法”的内在结构 |
二、从“阅读方法”看“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结构 |
第三节 从五个维度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 |
一、维度1:“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人文性 |
二、维度2-3:“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和个体性 |
三、维度4:“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过程性 |
四、维度5:“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时代性 |
第七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学学科与语文的距离 |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缺失 |
二、建设“语文学”的呼声 |
第二节 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学科基础 |
一、语文能力: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唯一标准 |
二、警惕“语用学”的简单植入 |
第三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
一、“炼制”:提炼与制作 |
二、“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程序 |
三、阅读方法的炼制 |
结语 |
图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论文类 |
着作类 |
中小学语文教材类 |
工具书类 |
标准、文件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三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分析 |
第一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特点 |
第二节 三种版本语文文言文多向度比较 |
第三节 三种版本语文文言文编选的优劣比较 |
第二章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比较 |
第一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的差异 |
第二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编选的优劣 |
第三章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 |
第一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内容 |
第二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遵循的原则 |
第四章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与语文教材编写 |
第一节 三种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对编写或修订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孔雀东南飞》教学史研究[D]. 陈营营. 河南大学, 2020(02)
- [2]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李凌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D]. 郭子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D]. 刘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初中语文《水浒传》选文教学研究[D]. 曾纯纯.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D]. 刘云湘.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D]. 金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D]. 罗琳娜. 湖南大学, 2019(07)
-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D]. 靳彤. 山东大学, 2018(01)
- [10]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为例[D]. 荆兵沙. 陕西理工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