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立信阐述未来战略——扩大移动领域领先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易昕[1](2019)在《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海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营销策略的理论知识,通过收集关键数据和对关键信息进行对比,结合近期研究机构和媒体对于华为公司运营商核心业务5G的海外营销工作现状的阐述,进而分析华为公司运营商海外营销业务可提升的点和营销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风险。本文总共分为七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当前全球范围内运营商聚焦的第五代通讯技术5G的内容及其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市场营销体系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市场营销的理论发展,和本文着重讨论的国际营销策略基本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等;第三章到第五章描述了华为公司运营商国际营销的现状,包括了销售数据和运营商反馈给传统通讯厂商的需求,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SWOT分析、目标市场分析和主要竞争对手分析等。总结销售业绩可提升的空间,同时指出了华为运营商业务在国际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第六章阐述华为运营商国际营销业务策略执行保障;第七章为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海外营销策略结论,提供给华为公司在5G战略时代中,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份额,促进5G销售给出了借鉴意义。
罗挺[2](2016)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爱立信中国公司市场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从2008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给全球电信设备制造行业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各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厂商竞争态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运营商对于网络设备投资意愿持续下降,使电信设备制造行业进入了发展的严冬季节;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自主知识产权政策改变了移动通信行业的旧有市场规则,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逐渐崛起,并改变了原有的竞争态势,成为世界电信设备制造行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针对国内外电信设备制造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实际,作为全球电信设备制造领导者的爱立信面临着如何把握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变化,调整业务策略,顺应市场需求,在中国更好地开展业务的压力和挑战。本论文以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爱立信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作为案例,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爱立信中国公司市场战略研究”为题,在对世界金融危机对通信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PETS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爱立信中国的外部竞争环境状况和公司内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爱立信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所在。并根据分析结果,综合提出爱立信公司的中国市场战略和相关的策略实施方案。
舒文琼[3](2015)在《爱立信结盟思科:巨头牵手绝非偶然 ICT格局再添变数》文中指出爱立信和思科,一个是移动通信领域巨擘,一个是IP和企业网市场龙头,两者走到一起绝非偶然之举。双方合作之后,必然在ICT领域产生"1+1>2"的效果,并且在北美、欧洲市场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风云变幻的全球ICT市场从来就不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新闻。11月9日,爱立信与思科宣布展开合作,这一消息犹如重磅炸弹,在行业内掀起了层层波澜,其轰动效应与诺基亚出价166亿美元收购
刘晓丽[4](2014)在《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领域的热点话题,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行业的整体走向。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专利信息蕴含着巨大价值,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G和3G时代,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不强,而众多跨国企业借助其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积累在中国实现了大规模的专利覆盖,使得众多中国通信企业在被动的局势里无力突围。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内厂商已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均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利堡垒。因此,有必要对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进行鉴定,并对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申请人专利布局以及保护策略进行讨论研究。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已经成为当下通信行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武器。本文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作为研究对象,在专利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信息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罗列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力强劲的国家,并进一步将其与中国4G移动通信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两者之间的战略差异;再对全球4G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专利申请人进行信息分析和挖掘,最后综合上述结论,结合自己的思考给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保护策略,以期为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第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专利布局;中、美两国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市场,其次是日本、韩国和欧洲地区;第二,中、美两国在4G领域已成为互相最为强劲的对手;中国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但美国在专利质量上远超中国;并且美国通信技术各分支领域发展平衡,拥有大量的大型跨国企业代表;而中国掌握的核心技术数量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实力两极分化明显;第三,移动通信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均具有实力雄厚的专利资源库,不仅在专利数量上具有优势,在质量上也有所保障;他们致力于将创新成果向专利转化,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将专利技术融入标准技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且,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申请、对外收购、交叉许可等手段对专利进行有效运营,因此值得我国相关企业学习借鉴。
杨树杰[5](2014)在《爱立信网络产品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爱立信作为全球重要的移动网络供应商,为全球约50%的商用移动宽带网络运营商提供产品和服务。随着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3G/4G技术的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对无线基础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网IP化”,“端到端服务”等客户需求成为了运营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爱立信通过收购等方式实现全面解决方案所必需的网络产品,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产品重叠、功能重复,横向联系少,资源共享率低等造成开发成本过高,开发周期变长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爱立信公司制定2014-2019年网络产品的发展战略。论文首先运用五力模型对爱立信网络产品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状况,包括技术发展趋势、行业竞争地位等进行了分析。然后使用产品评价法和产品技术周期等方法对爱立信当前的产品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WOT分析方法,得出爱立信在网络产品市场的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爱立信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爱立信网络产品的发展战略,包括产品差异化、产品多元化和合作与竞争三方面,并针对此发展战略制定了实施措施,包括强化市场营销、优化产品开发、降低运营成本和完善创新机制等。
何江恒[6](2012)在《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和通讯制造产业获得长足的进步。华为公司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还有扎实的区域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交代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后,文章提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本研究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立足于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策略理论,并对各种常用理论工具统一介绍比如4P和SWOT等等。第三,利用PEST详细地分析了华为公司辽宁市场的宏观营销环境,先回顾中国通信制造行业发展历程,描述近年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方法,深入地研究了华为在辽宁市场上的行业竞争环境,并重点分析了中兴等主要竞争对手。第四,从品牌文化、业务领域、经营业绩、管理体系几个方面对华为进行总体介绍,重点对北方市场中有代表性的华为辽宁代表处成立与历史意义、组织与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和营销能力做了较为细致的陈述。利用SWOT分析方法将华为沈阳代表处目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第五,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放在适当的策略制订上。并重点剖析了华为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客户关系营销方式。第六,本文也对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的实施与控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用较大篇幅描述了如何从人力、项目管理两个方面保证其营销策略的实施到位。华为公司在区域市场方面的成功是其业务飞速发展的基石,其优秀经验和制度可供企业在区域营销方面作为参考借鉴。华为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随着公司目标的变化,其区域市场营销策略要随之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龚敬农[7](2010)在《泰安移动网络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88年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公众网建成并开通,到2008年拥有一张成熟的通信网络,这二十年来,泰安移动不断的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模逐步的扩大,网络覆盖质量持续提升,逐渐占据了本地通信业的行业龙头位置。2008年,通信行业重组,2009年3G牌照的发放,使得通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给市场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撑,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研究制定科学的网络竞争战略势在必行。目前,泰安移动网络在规模以及质量等各个方面,均保持着对泰安联通、泰安电信等主要竞争对手的全面优势。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继续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建设技术先进、质量一流、安全高效、支持各种新业务的网络,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等理论方法对泰安移动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针对网络现状,研究制定了泰安移动网络竞争战略的方案和实施。
王潇[8](2010)在《我国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企业回应策略研究 ——以SCDMA无线通信技术创新项目为例(1995-200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北京信威公司SCDMA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运用制度理论,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SCDMA这一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技术在其发展过程(1995-2009)中面对激烈变化的制度环境所采用的回应策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探讨了自主创新无线接入技术SCDMA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特点以及其回应策略。将此过程分为起步与探索、低潮与思考、定位与发展、拓展与转型四个阶段:起步与探索阶段通信行业迅速发展,SCDMA采取顺应策略,作为固话的补充迈出了市场占有的第一步;低潮与思考阶段由于面临两次行业重组,SCDMA采取控制策略,主动改变领域,发展方向转向专网;定位与发展阶段信产部启动村村通工程,SCDMA采取顺应策略,开始研发适合在农村推广的400M系统;拓展与转型阶段由于经历第四次重组,运营商转变为全业务提供商,SCDMA再次采取控制策略,从窄带语音、低速数据产品向宽带数据产品发展。(2)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制度环境,将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与其他研究相比,本文采取现代制度理论框架来分析自主创新技术SCDMA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以及组织对环境的回应得出,当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时,企业往往会采取顺应策略;而当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企业发展不利时,企业则可能选择改变领域或者目标等策略来保障自身利益。目前关于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分析发展过程这一层面,本文则通过对制度环境的剖析来探讨自主创新技术的不同发展策略。(3)制度环境与回应策略的关系,会受到同类技术产品的竞争的影响。目前很多文献研究了市场环境对自主创新技术的影响,本文则同时考虑了制度环境和竞争因素。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当制度压力较大时,不论竞争度的高低,企业倾向于选择顺应策略来维持公司正常运作;当制度压力减弱时,同类技术产品的影响作用将凸显出来,企业将根据自身优势以及劣势采取不同的回应。(4)自主创新类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对制度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需要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政策支持。自主创新技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这期间企业的产出往往不够维持公司的运作,因此在同类技术产品中,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力较弱。此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是很有必要,这样才能使自主创新技术得到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相比其他研究,本文能够从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必要条件,给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李伟[9](2009)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固定移动融合发展战略》文中提出进入到2009年,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运营商的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使得电信业三巨头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移动,联通和电信都成为了全业务运营商,这使得从2005年以来一直成为热点的固定移动融合走向了新的里程碑,在运营商重组之前,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在走向固定移动融合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双赢。固网运营商希望走向固定移动融合,但是在3G牌照下发之前,更多的是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采取终端融合的方式作为固定移动的切入点,如中国电信推出的“我的e家”业务,集中了语音电话、宽带业务、家庭无线上网(Wi-Fi)、小灵通和视频娱乐等多种业务。移动运营商在走向移动替代固定的同时,由于缺乏固网业务经营权,也很难顺利进入期待中的企业大客户和家庭宽带市场。如果说当时开展固定移动融合尚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瓶颈,那么在运营商重组后,这种瓶颈已经不复存在,三大运营商各自拥有一张不同制式的3G牌照,这对中国未来的固定移动融合发展显然有不小的促进作用。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多姿多彩的融合业务的推出。阿尔卡特朗讯作为世界上仅次于思科的网络电信设备提供商,对于固定移动融合诺大一个市场显然不会袖手旁观,从固定移动融合标准制定时开时,原朗讯就是业界的领先者,凭借贝尔实验室的强大研发能力,朗讯一直领跑整个固定移动融合领域,阿尔卡特与朗讯强强合并以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技术优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厂家如华为,中兴等已经渐渐崛起,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而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他们对整个产业形成了新的冲击。本文主要分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固定移动融合市场取得战略竞争优势,本文采用了PEST分析,SWOT分析,五力分析等手段,对整个行业和公司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FMC战略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通过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FMC产品战略的分析,对公司更好的迎接中国FMC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所裨益,也能够给通信运营商和其它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参考。
张咏[10](2009)在《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呈现全新的发展趋势。通信行业与媒体、娱乐、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使通信企业的合作研发越来越广泛,多种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出现在企业的合作研发项目中。但对于如何进行合作研发项目管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产生哪些影响,需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研究。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因素,因为技术因素是合作研发的动因、目的,合作研发始终围绕着技术因素展开。本文聚焦于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关键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我国上市通信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力图构建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影响的可借鉴模型。按照股权特点分类,合作研发组织模式可分为股权型合作研发和契约型合作研发。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具有组织柔性、动态性强、成本低风险小、形式广泛等优点,在通信行业合作研发中越来越流行。根据通信行业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技术因素主要有: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项目的技术层次、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等五个方面。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单个技术影响因素的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影响维度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实际调查的我国38家上市通信企业的313个合作研发项目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对造成模式选择的影响维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关键因子,并获得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与拟合,技术因素中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技术目标的模块化程度、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及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技术层次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的特色之处主要在于针对通信行业特点,聚焦于技术因素对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构建与拟合出评价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选取上仅限于上市通信企业,还有待于对未上市通信企业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取上仅限于股权与契约型组织模式分类,还有待于对组织模式进一步细化,并研究虚拟研发组织、产学研组织等其他组织模式类型。
二、爱立信阐述未来战略——扩大移动领域领先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立信阐述未来战略——扩大移动领域领先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海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
2.2 PEST分析和SWOT分析 |
2.3 市场细分理论STP |
2.4 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
3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现状及评价 |
3.1.1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近五年营销数据 |
3.1.2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近五年营销情况评价 |
3.2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问题分解 |
3.3.1 品牌策略问题 |
3.3.2 目标市场问题 |
3.3.3 产品策略问题 |
3.3.4 价格策略问题 |
3.3.5 渠道策略问题 |
3.3.6 本章小结 |
4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宏观环境分析(PEST)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华为运营商业务海外目标客户分析 |
4.3 华为海外运营商业务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1 竞争对手介绍 |
4.3.2 与竞争对手横向对比分析 |
4.3.3 华为运营商业务SWOT分析 |
4.3.4 本章小结 |
5 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5.1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1 目标市场策略 |
5.1.2 明确目标市场 |
5.1.3 划分目标市场 |
5.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6 华为公司海外运营商业务营销策略执行保障 |
6.1 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海外营销人力建设 |
6.2 营销产品风险控制 |
6.3 运营商海外市场财务风险控制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金融危机背景下爱立信中国公司市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2 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综述 |
2.1 金融危机综述 |
2.2 金融危机对电信设备产业的影响 |
2.3 金融危机对爱立信中国公司的影响 |
2.4 爱立信公司发展概述 |
3 爱立信中国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爱立信中国公司PEST分析 |
3.2 爱立信中国公司五力模型分析 |
4 爱立信中国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爱立信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2 爱立信中国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
4.3 爱立信中国公司SWOT分析 |
5 爱立信中国市场战略提出 |
5.1 研发、生产、服务中心打造战略 |
5.2 产品创新差异化战略 |
5.3 由“硬”向“软”转变的战略 |
5.4 拓展企业服务市场 |
5.5 人才本土化战略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专利战略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1.3.2 专利战略的研究方法综述 |
1.3.3 专利战略的应用研究综述 |
1.3.4 移动通信方面专利战略的研究综述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拟定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定创新点 |
第2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内涵界定 |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 |
2.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专利活动实证研究 |
3.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全球分布 |
3.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全球分布 |
3.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年度趋势 |
3.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专利发明人 |
3.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的主要 IPC 分布 |
3.1.5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强度比较 |
3.1.6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综合竞争力分析 |
3.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活动的比较 |
3.2.1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年度趋势比较 |
3.2.2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技术领域比较 |
3.2.3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申请人比较 |
3.2.4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主要发明人比较 |
3.2.5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申请国家分布比较 |
3.2.6 中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权人综合竞争力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研究 |
4.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 |
4.1.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的界定 |
4.1.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专利流向比较 |
4.1.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优势技术对比 |
4.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1 中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2 美国主要竞争者创新与专利活动分析 |
4.2.3 欧洲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2.4 韩国地区主要竞争者专利信息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问题与策略研究 |
5.1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的主要问题 |
5.2 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荣誉或资格证书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5)爱立信网络产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 |
2.2 产品战略 |
2.2.1 产品及产品战略定义 |
2.2.2 产品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2.3 产品战略分析方法 |
2.3.1 SWOT分析 |
2.3.2 五力模型 |
2.3.3 产品评价法 |
2.3.4 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
2.3.5 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
第三章 爱立信网络产品战略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3.1.2 行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爱立信内部条件 |
3.2.2 核心竞争力 |
3.3 爱立信网络产品介绍 |
3.3.1 爱立信网络产品组成 |
3.3.2 产品技术周期分析 |
3.3.3 产品评价法分析 |
3.3.4 波士顿矩阵分析 |
3.4 爱立信网络产品SWOT分析 |
3.4.1 爱立信网络产品优势分析 |
3.4.2 爱立信网络产品劣势分析 |
3.4.3 爱立信网络产品机会分析 |
3.4.4 爱立信网络产品威胁分析 |
3.4.5 SWOT分析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产品发展战略决策 |
4.1 产品差异化战略 |
4.2 网络产品多元化战略 |
4.3 合作与竞争战略 |
第五章 网络产品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5.1 优化产品开发 |
5.1.1 产品线结构优化 |
5.1.2 统一软件平台开发 |
5.2 降低运营成本 |
5.2.1 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
5.2.2 降低元器件采购成本 |
5.2.3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
5.3 完善创新机制 |
5.3.1 提高员工能力 |
5.3.2 培养创新理念 |
5.3.3 建立创新制度 |
5.3.4 营造创新氛围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及发展状况 |
2.2 营销策略理论及发展状况 |
2.2.1 4Ps |
2.2.2 4Cs |
2.2.3 4R营销理论 |
2.3 常用的研究理论 |
2.3.1 PEST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理论 |
2.3.4 STP理论 |
2.3.5 4P理论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
3.2.2 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主要经济数据 |
3.2.3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3.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华为公司概况 |
4.1.1 品牌文化 |
4.1.2 业务领域 |
4.1.3 经营业绩 |
4.1.4 管理体系 |
4.2 华为公司沈阳代表处分析 |
4.2.1 成立背景及历史 |
4.2.2 组织与人力资源 |
4.2.3 财务状况和营销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第5章 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5.1 目标市场研究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定 |
5.1.3 产品及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促销策略 |
5.2.4 渠道策略 |
5.3 客户关系营销 |
第6章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 |
6.1.1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 |
6.1.2 贯彻规范的项目管理 |
6.2 营销控制 |
6.2.1 年度计划控制 |
6.2.2 盈利控制 |
6.2.3 效率控制 |
6.2.4 战略控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泰安移动网络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 |
2.1.2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1.3 战略管理的特点 |
2.1.4 战略管理的作用 |
2.2 战略理论的主要派别 |
2.2.1 产业组织学派理论 |
2.2.2 资源基础学派理论 |
2.2.3 过程学派理论 |
2.2.4 传统战略理论存在的问题 |
2.3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
2.4 核心竞争力 |
2.4.1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识别 |
2.4.2 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2.5 移动通信发展战略意义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分析 |
3.2 通信行业环境分析 |
3.3 技术环境分析 |
3.4 行业网络环境分析 |
3.4.1 泰安联通情况简介 |
3.4.2 泰安电信 |
3.5 潜在进入者威胁 |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泰安通信市场的发展概况 |
4.1.1 用户发展规模 |
4.1.2 泰安移动通信市场发展预测 |
4.1.3 新业务发展现状 |
4.2 泰安网络情况概述 |
4.2.1 交换网络现状 |
4.2.2 无线网络现状 |
4.2.3 传输网络现状 |
4.2.4 网络人员设置情况 |
第五章 网络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 SWOT分析方法简要介绍及应用分析 |
5.1.1 优劣势分析 |
5.1.2 机会和威胁 |
5.1.3 SWOT矩阵模型分析 |
5.2 泰安移动网络总体战略的制定 |
5.2.1 泰安移动网络的战略定位 |
5.2.2 泰安移动网络战略方案的选择 |
5.2.3 战略目标的确定 |
第六章 泰安移动网络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
6.1 交换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
6.2 无线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
6.2.1 无线网络发展策略 |
6.2.2 无线网络建设规模的确定 |
6.2.3 投资估算 |
6.3 传输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
6.3.1 核心层/汇聚层的扩容及新建 |
6.3.2 传输网网络结构调整、优化改造工程 |
6.3.3 投资估算 |
6.4 提前做好3G准备 |
6.5 完善运维体系 |
第七章 总结 |
7.1 本文总结 |
7.2 论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我国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企业回应策略研究 ——以SCDMA无线通信技术创新项目为例(1995-200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1.2 理论发展的趋势 |
1.1.3 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的设计与结构 |
1.3 研究范围与界定 |
第二章 文献评论 |
2.1 制度理论 |
2.1.1 制度理论的起源 |
2.1.2 旧制度理论的研究 |
2.1.3 新制度理论的研究 |
2.1.4 现代制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 制度理论的内涵 |
2.2.1 制度的定义 |
2.2.2 制度与正当性 |
2.2.3 制度所包含的内容 |
2.2.4 制度的媒介 |
2.3 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组织的回应策略 |
2.3.1 对于任务环境的管理 |
2.3.2 对于制度环境的管理 |
2.4 制度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2.4.1 制度环境与回应策略 |
2.4.2 同类技术产品的竞争与回应策策略 |
2.5 通信产业概况分析 |
2.5.1 全球无线通信产业概况 |
2.5.2 我国无线通信产业概况 |
2.5.3 我国无线通信设备提供商概况 |
2.5.4 外资无线通信设备厂商在我国的概况 |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构架 |
3.2 变量的定义与衡量 |
3.2.1 行业制度环境的有利程度 |
3.2.2 同类技术产品的竞争关系 |
3.2.3 回应策略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3.2 个案研究的元素 |
3.3.3 个案研究的类型 |
3.3.4 资料搜集方式 |
3.3.5 资料分析的方法 |
3.3.6 信度与效度 |
小结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背景情况介绍 |
4.1.1 SCDMA的起源与信威公司的成立 |
4.1.2 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 |
4.1.3 技术竞争的重大意义 |
4.2 起步与探索阶段 |
4.2.1 阶段发展情况介绍 |
4.2.2 行业制度环境 |
4.2.3 市场环境 |
4.2.4 回应策略 |
4.3 低潮与思考阶段 |
4.3.1 阶段发展情况介绍 |
4.3.2 行业制度环境 |
4.3.3 市场环境 |
4.3.4 回应 策略 |
4.4 定位与发展阶段 |
4.4.1 阶段发展情况介绍 |
4.4.2 行业制度环境 |
4.4.3 市场环境 |
4.4.4 回应策略 |
4.5 拓展与转型阶段 |
4.5.1 阶段发展情况介绍 |
4.5.2 行业制度环境 |
4.5.3 市场环境 |
4.5.4 回应策略 |
4.6 个案综合分析 |
4.6.1 发展情况的归纳 |
4.6.2 综合分析 |
4.7 命题归纳 |
4.7.1 制度环境对回应策略的影响 |
4.7.2 同类技术产品的竞争关系对回应策略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研究成果 |
5.1.2 创新点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9)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固定移动融合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FMC发展现状及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情况介绍 |
2.1 FMC产生背景 |
2.1.1 技术驱动 |
2.1.2 市场驱动 |
2.2 FMC在国外的发展和现状 |
2.2.1 英国电信FMC业务发展 |
2.2.2 法国电信FMC业务发展 |
2.2.3 沃达丰FMC业务发展 |
2.2.4 德国电信FMC业务发展 |
2.2.5 日本NTT FMC业务发展 |
2.2.6 韩国FMC业务发展 |
2.3 中国FMC业务的发展 |
2.4 公司背景 |
3 宏观环境分析 |
3.1 政治法律环境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2.1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
3.2.2 中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对策 |
3.2.3 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4 竞争环境分析 |
4.1 行业内竞争者 |
4.1.1 华为 |
4.1.2 中兴通讯 |
4.1.3 爱立信 |
4.1.4 诺基亚西门子 |
4.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 替代品 |
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5 客户的议价能力 |
4.5.1 中国移动全业务经营战略 |
4.5.2 中国电信全业务经营战略 |
4.5.3 中国联通全业务发展策略 |
5 SWOT分析 |
5.1 优势(Strengths) |
5.2 劣势(Weaknesses) |
5.3 机会(Opportunities) |
5.4 威胁(Threats) |
5.5 小结 |
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FMC战略规划 |
6.1 发展战略目标 |
6.2 发展战略选择 |
6.3 竞争战略 |
6.3.1 竞争战略的种类 |
6.3.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竞争战略选择 |
6.4 营销战略 |
6.4.1 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6.4.2 产品策略 |
6.4.3 价格策略 |
6.4.4 渠道策略 |
6.4.5 促销策略 |
7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FMC战略实施 |
7.1 技术创新 |
7.2 价值链重造 |
7.3 提高服务质量 |
7.3.1 服务差异化 |
7.3.2 缩短发货周期,提高服务质量 |
7.3.3 加强合作,高效沟通 |
7.4 人力资源建设 |
7.4.1 以人为本,双赢共进 |
7.4.2 学习与发展 |
7.4.3 引导与实效 |
7.5 优化组织结构 |
7.6 完善企业文化 |
7.6.1 客户为重 |
7.6.2 勇于创新 |
7.6.3 精诚合作 |
7.6.4 尽职尽责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产业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与特征比较 |
2.1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分类 |
2.2 通信行业股权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3 通信行业契约型合作研发组织模式 |
2.4 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的特征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因素与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 |
3.1 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
3.2 技术目标模块化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3 技术目标的产品特性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4 合作项目技术层次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5 合作过程技术流向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6 合作项目技术创新程度对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1 合作研发事件样本的选取 |
4.2 合作研发事件变量维度的确定与赋值 |
4.3 LOGIT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
4.4 拟合结果评价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回顾与主要结论 |
5.2 行业比较与论文特色 |
5.3 结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信息 |
附录2 我国通信业上市公司合作研发事件样本赋值 |
四、爱立信阐述未来战略——扩大移动领域领先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海外营销策略研究[D]. 易昕.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2]金融危机背景下爱立信中国公司市场战略研究[D]. 罗挺. 云南大学, 2016(02)
- [3]爱立信结盟思科:巨头牵手绝非偶然 ICT格局再添变数[J]. 舒文琼. 通信世界, 2015(31)
- [4]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D]. 刘晓丽. 湘潭大学, 2014(02)
- [5]爱立信网络产品战略研究[D]. 杨树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6]华为辽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何江恒. 东北大学, 2012(05)
- [7]泰安移动网络竞争战略研究[D]. 龚敬农. 山东大学, 2010(09)
- [8]我国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企业回应策略研究 ——以SCDMA无线通信技术创新项目为例(1995-2009)[D]. 王潇.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固定移动融合发展战略[D]. 李伟. 复旦大学, 2009(S1)
- [10]技术因素对通信行业合作研发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D]. 张咏. 复旦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