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霜防治技术措施

小麦春霜防治技术措施

一、防御小麦春霜冻的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羚[1](2021)在《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维护该地区大豆高产、稳产有利于保证该省及国家粮食安全。然而,气候环境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随之改变,给农作物生长带来诸多挑战。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加深对大豆气候适宜度和霜冻灾害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气候资源的变化情况,并基于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了吉林省大豆全生育期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在了解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其风险评估模型,实施风险区划,并基于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等级对各研究站点大豆种植适宜性作出评析。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优化大豆种植布局、防御大豆霜冻灾害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各项气候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年际变化较大。≥10℃活动积温与9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且在1990—2019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西低东高而参考作物蒸散量西高东低,两要素在全省及其不同区域皆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日照时数西、中部地区要明显长于东部地区,且除中部地区外皆呈下降趋势。(2)总体而言,吉林省大豆的气候适宜度较高且变化相对平稳。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而降水、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温度及日照适宜度空间上自西向东递减而降水适宜度则大致相反。全省范围内温度适宜度总体较高,能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是西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日照是东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3)近30年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规律性不强,但存在明显多发年,而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显着,表现为各级霜冻及总霜冻的频率都总体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靖宇、东岗、长白一带是全省大豆霜冻灾害高发区,辽源、白城分别是中、西部更常受到霜冻灾害影响的地区。大豆霜冻灾害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包括敦化、蛟河、靖宇、东岗,此外中部的辽源也属于高风险区,而西部各地总体风险较低。(4)综合考虑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灾害风险后可知:吉林省西部大安、前郭、乾安地区、中部的长春地区以及东部梅河口、桦甸、通化地区最适合发展大豆种植业,而东部敦化、长白和汪清相较于其他地区并不适合种植大豆。

焦文慧[2](2021)在《甘肃省河东地区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文中认为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被称为农业气象灾害,是我国最常见的农业自然灾害,河东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在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会受干旱、晚霜冻和连阴雨等灾害的威胁,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甘肃省河东地区35个格点1962—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1990—2013年冬小麦面积产量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根据干旱、晚霜冻和连阴雨灾害的划分标准,对冬小麦全育期、生育前期、生育中期和生育后期的干旱事件、拔节后的晚霜冻事件、抽穗-成熟期的连阴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对灾害进行风险区划,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近58 a,河东地区冬小麦全育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干旱频率分别以0.19次/10a、0.04次/10a、0.07次/10a和0.11次/10a的速率上升,平均频率分别为1.78次、0.19次、0.47次和1.14次,干旱强度分别以3.25/10a、0.53/10a、1.47/10a和1.50/10a的速率上升,平均强度分别为34.73、2、7.82和22.37,后期干旱频率和强度上升幅度最大、干旱频率和强度最高,前期上升幅度最小、干旱频率和强度最低;空间上干旱频率和强度均大致呈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干旱频率和强度的低值区均分布在陇南地区,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和陇中地区的漳县、陇西等地;干旱频率和强度在全育期和各生育期均大致呈全区一致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陇东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上升幅度最高,陇中地区上升趋势最显着。(2)冬小麦拔节后总体霜冻、轻度霜冻、中度霜冻和重度霜冻事件的发生频率分别以-0.24次/10a、-0.07次/10a、-0.08次/10a和-0.09次/10a的速率下降,平均频率分别为4.91次、1.66次、1.37次和1.19次,各等级霜冻强度分别以-0.34/10a、-0.03/10a、-0.11/10a和-0.21/10a的速率下降,平均强度分别为5.94、1.10、1.67和2.36,重度霜冻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中度和轻度霜冻事件,轻度霜冻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空间上总霜冻频率、各等级霜冻频率和强度均整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陇东地区呈北高南低式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和陇中地区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在大部分地区,总体霜冻、各等级霜冻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下降趋势,陇南地区和陇东北部霜冻频率和强度下降幅度较大。(3)河东地区冬小麦抽穗-成熟期连阴雨事件发生频率和连阴雨最长持续日数均总体上分别以-0.01次/10a和-0.25 d/10a的速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平均频率和最长持续日数分别为1.88次和18.79 d,陇中地区连阴雨频率下降幅度最大,陇南地区连阴雨最长持续日数下降幅度最大;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连阴雨发生频率和最长持续日数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陇南地区连阴雨发生频率最高,最长持续日数最长。(4)河东地区冬小麦全育期和各生育期干旱风险性均大致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高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东和陇中地区,陇东地区干旱高风险性区域最大;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风险性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高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高海拔区,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海拔较低的浅山区地区、陇东大部分地区和陇中地区的南部和东部;冬小麦抽穗-成熟期连阴雨风险性大致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北部,陇南大部分地区属于连阴雨灾害高风险区;冬小麦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性大致呈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和陇中地区南部,高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陇中地区大部和陇南地区舟曲和宕昌的西北部地区。

刘方方,万映秀,曹文昕,张琪琪,李耀,李炎,张平治[3](2021)在《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王培娟,唐俊贤,金志凤,马玉平,陈惠[4](2021)在《中国茶树春霜冻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茶树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在早春萌发时易遭受霜冻害。我国茶树春霜冻多发于长江中下游,霜冻灾害指标可按照获取方法、数据类别、气象数据的时间尺度进一步细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茶树春霜冻发生次数虽呈下降趋势,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其中,江南茶区茶树春霜冻的发生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茶树春霜冻影响评估目前多集中于江、浙、皖、赣等茶区,且逐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风险评估主要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今后,完善茶树春霜冻气象指标、构建基于茶园小气候的茶树春霜冻灾害指标、阐明全国茶树春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精细化茶树春霜冻风险评估将备受关注。

赵亚利[5](2020)在《小麦晚霜冻害的发生及防御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冻害特征小麦拔节后孕穗前发生的晚霜冻害,一般外部症状不明显,主要是主茎和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如降温幅度很大、温度很低时可造成叶片严重干枯,小麦主茎和大分蘖几乎全部冻死;小麦孕穗期发生晚霜冻害,受害部位为穗部。小麦幼穗干死在旗叶的叶鞘内而不能抽出或抽出的小穗全部发白枯死,也有部分小穗死亡,形成半截穗。小麦孕穗期晚霜冻害发生时叶片表面结冰,但叶片不显出冻害症状,几天后叶片颜色加深呈浓绿色,冻害越重叶色越深,若叶色呈蓝绿色或黑绿色,

任曙霞,郝玲,李中林,董京铭,胡冬莉[6](2020)在《连云港市小麦拔节期冻害灾损判别指标和风险分布》文中提出利用连云港站1986—2016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连云港市初、终霜和无霜期变化特征。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等数学方法拟合趋势产量,用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偏差率引入灾损率,统计出连云港小麦主要灾害年和丰产年,找出决定连云港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连云港地区春季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期最低气温气象要素对产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大。依据风险分析理论对连云港小麦基地进行春霜冻风险分析,确定小麦拔节期间冻害指标,按照不同权重将春霜冻气候区划因子叠加,绘制连云港霜冻风险分布图,得出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可为指导小麦生产提供气象保障。

王东[7](2020)在《小麦新种质系SN0594春化和光周期反应特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春化现象是指小麦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的现象。这种对低温的要求是植物用来应对低温胁迫和在极端冬季条件下生存的一种适应性机制,防止植物在寒冷的冬季开花。不同环境下种植的小麦品种需要不同的春化特性,以确保在最佳时间完成开花和生殖发育。此外温度和光照两个主要环境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两者之间的良好契合能够保持小麦生长发育的稳定性。前期课题组创制的小麦新种质SN0594,在不经低温春化情况下能较快抽穗完成生育期,且抗冻性较好,具有较重要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SN0594和不同生活习性的小麦品种对其光温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SN0594和不同春化习性的小麦品种(系)作为材料,对其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组成进行了鉴定,同时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了生育期鉴定,以明确不同材料利用价值。结果显示,在Vrn-1位点含有显性等位变异基因的小麦材料在人工气候室不经过低温春化且满足长日照的条件下都能够完成抽穗,其中小麦种质系SN0594在Vrn-A1位点含有显性等位变异基因Vrn-A1a,扬麦14和扬麦15含有显性等位变异基因Vrn-A1b,中国春等则含有显性等位变异基因Vrn-D1。(2)不同环境生育期鉴定结果来看,Vrn-A1位点不同显性变异基因春性效应大小为Vrn-A1a>Vrn-A1b>Vrn-B1>Vrn-D1;田间调查显示,不同小麦材料在经过冬季低温春化后,其抽穗期与在人工气候室调查发生较大差异;其中SN0594和中国春抽穗较其他材料晚,表明除了春化基因以外,光周期基因Ppd-D1b对小麦生育期影响也较大,需要满足一定的长日照条件才能促使小麦抽穗开花。(3)利用SN0594和烟农15构建F2群体,人工气候室结果显示,在204株F2群体出现不符合单基因控制的3:1或1:1的分离比,且与Vrn、Ppd位点基因组成关系不一致,说明小麦种质系SN0594的春化习性可能受多个基因位点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潘发军[8](2019)在《固镇县小麦春霜冻害成因及防灾减灾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霜冻害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气象条件、环境条件和小麦自身生长发育情况等方面,较系统地分析了固镇县小麦春霜冻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灾减灾技术对策。

孟自力,闫向泉,朱倩,倪雪峰,贺群领,朱伟[9](2018)在《浅析小麦春霜冻的发生与防治》文中认为该文介绍了小麦的春霜冻的发生状况及其规律,探究了小麦春霜冻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河南省小麦的春霜冻灾害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经验借鉴。

刘红杰,任德超,陈玉霞,金艳华,倪永静,黄建英,胡新[10](2016)在《冬小麦品种抗霜力与霜冻害防御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春化特性与抗冻性显着相关,但与抗霜性无关系。因此,在霜冻害频发区推广抗冻力强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并不能完全杜绝或避免霜冻害带来的损失。采用大田调查方式分析品种抗霜力的结论比较笼统,而采用人工霜箱不但能够准确鉴定冬小麦抗霜力发生跃变的时期,即低温敏感期,而且也是鉴定冬小麦品种抗霜力强弱比较便捷的方法。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抗霜对策:选育抗霜品种,优化种植布局;培育壮苗,增强冬小麦抗霜力;通过INA菌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品种抗霜力。

二、防御小麦春霜冻的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御小麦春霜冻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适宜度的研究进展
        1.2.2 霜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倾向率
        2.3.2 相关性分析
        2.3.3 气象产量提取方法
        2.3.4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
        2.3.5 霜冻害等级划分及统计
        2.3.6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3.7 反距离权重插值
        2.3.8 自然断点分级法
第三章 吉林省大豆生长季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 大豆生长季内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1 ≥10℃活动积温
        3.1.2 9 月平均日最低气温
    3.2 大豆生长季内水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
        3.2.2 参考作物蒸散量
    3.3 大豆生长季内光照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研究
    4.1 温度适宜度
        4.1.1 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1.2 各发育阶段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 降水适宜度
        4.2.1 全生育期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2 各发育阶段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 日照适宜度
        4.3.1 全生育期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2 各发育阶段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 综合适宜度
        4.4.1 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2 各发育阶段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及风险评估
    5.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特征
        5.1.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间变化
        5.1.2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空间分布
    5.2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5.2.1 危险性分析
        5.2.2 暴露性分析
        5.2.3 易损性分析
        5.2.4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5.3 结合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的各地大豆种植适宜性评述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甘肃省河东地区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1.2.2 河东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1.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其他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灾害指标计算方法
        2.3.2 冬小麦生育阶段划分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3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3.1 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3.1.1 干旱频率时间变化特征
        3.1.2 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3.1.3 干旱频率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1.4 干旱强度时间变化特征
        3.1.5 干旱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3.1.6 干旱强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2 晚霜冻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3.2.1 晚霜冻频率时间变化特征
        3.2.2 晚霜冻频率空间分布特征
        3.2.3 晚霜冻频率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2.4 晚霜冻强度时间变化特征
        3.2.5 晚霜冻强度空间变化特征
        3.2.6 晚霜冻强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3 连阴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3.3.1 连阴雨频率时间变化特征
        3.3.2 连阴雨频率空间变化特征
        3.3.3 连阴雨频率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3.4 连阴雨最长持续日数时间变化特征
        3.3.5 连阴雨最长持续日数空间变化特征
        3.3.6 连阴雨最长持续日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3.4.1 本章小结
        3.4.2 本章讨论
4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4.1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1.1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4.1.2 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
        4.1.3 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4.1.4 防灾减灾能力指数
        4.1.5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2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4.2.1 干旱危险性分析
        4.2.2 晚霜冻危险性分析
        4.2.3 连阴雨危险性分析
    4.3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4.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5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4.6 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4.6.1 干旱风险区划
        4.6.2 晚霜冻风险区划
        4.6.3 连阴雨风险区划
        4.6.4 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4.7 本章小结与讨论
        4.7.1 本章小结
        4.7.2 本章讨论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
    1.1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方法
        1.1.1田间直接鉴定法
        1.1.2 人工模拟鉴定法
    1.2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时期
    1.3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温度和时间
    1.4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指标
        1.4.1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形态指标
        1.4.2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产量性状指标
        1.4.3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2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3 问题与展望

(5)小麦晚霜冻害的发生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冻害特征
二、影响因素
    (一)品种冬春性
    (二)土壤因素
    (三)麦田群体
    (四)发育阶段
    (五)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
三、防御措施
    (一)浇水防冻
    (二)物理防冻

(6)连云港市小麦拔节期冻害灾损判别指标和风险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1.1 小麦产量数据
    1.2 地理信息数据
    1.3 趋势产量计算方法
        1.3.1 趋势产量的拟合
    1.4 灾损率
        1.4.1 灾损率的定义
        1.4.2 灾损率的定量计算
    1.5 典型灾害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期致灾因子分析
    2.2 春季小麦致灾指标构建方法
        2.2.1 春季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期致灾因子确定
        2.2.2 春季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期冻害致灾因子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 连云港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期霜冻发生地域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7)小麦新种质系SN0594春化和光周期反应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的春化和春化基因
        1.1.1 小麦的春化现象
        1.1.2 小麦春化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小麦光周期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小麦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4 小麦冻害和抗寒性
        1.4.1 抗寒性研究进展
        1.4.2 植物抗寒性与生物膜系统
        1.4.3 抗寒性与光合作用
        1.4.4 植物抗寒性与生物自由基
        1.4.5 植物抗寒性与渗透调节物质
        1.4.6 植物抗寒性与抗冻蛋白
        1.4.7 小麦抗寒相关基因及定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2.2.2 生育期鉴定方法
        2.2.3 小麦田间抗冻性鉴定方法
        2.2.4 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种质系SN0594 农艺性状调查
    3.2 不同种质系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1 春化基因检测
        3.2.2 光周期基因检测结果
        3.2.3 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组合类型
    3.3 不同生活习性品种人工气候室抽穗期鉴定结果
    3.4 不同生活习性品种田间抽穗期鉴定结果
    3.5 烟农15/SN0594 后代F_2群体调查分析
        3.5.1 F_2群体人工气候室生育期调查性状分离特点
        3.5.2 烟农15/SN0594 F_2群体Vrn-A1 位点组成鉴定
        3.5.3 烟农15/SN0594 后代F_2群体在Ppd-D1 位点上的鉴定
    3.6 田间抗寒性调查
4 讨论
    4.1 新种质SN0594 的利用价值
    4.2 不同春化基因型组合品种光温反应
    4.3 春化基因和抗寒性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固镇县小麦春霜冻害成因及防灾减灾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春霜冻害危害症状
2 小麦春霜冻害发生原因
    2.1 气象条件
        2.1.1 极端温度低
        2.1.2 降温幅度大
        2.1.3 春霜日温差大
    2.2 环境条件
    2.3 品种抗性
    2.4 苗情长势
3 小麦春霜冻害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3.1 小麦春霜冻害的预防措施
        3.1.1 选用抗寒品种
        3.1.2 及时灌溉
        3.1.3 搞好健株栽培
    3.2 小麦春霜冻害的补救措施
        3.2.1 立即肥水齐攻
        3.2.2 搞好叶面喷肥
        3.2.3 尽早进行改种

(9)浅析小麦春霜冻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遭受春霜冻害的主要症状
2 小麦春霜冻害发生的一般规律
    2.1 小麦的品种与春霜冻害之间的关系
    2.2 小麦的播期与春霜冻害之间的关系
    2.3 小麦的麦苗素质与春霜冻害之间的关系
    2.4 小麦的灌溉与春霜冻害之间的关系
3 小麦春霜冻害的防治措施
    3.1 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播种
    3.2 冻前浇水
    3.3 松土结合镇压及烟熏法
    3.4 应急补救措施

(10)冬小麦品种抗霜力与霜冻害防御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小麦抗霜力的因素
    1.1 冬小麦春化特性与抗霜冻力的关系
    1.2 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与抗霜力的关系
    1.3 冬小麦品种特性与抗霜力的关系
    1.4 抗霜冻力鉴定方法
2 冬小麦霜冻害防御措施与对策
    2.1 培育抗霜品种,优化种植布局
    2.2 培育壮苗,增强冬小麦抗霜能力
    2.3 INA菌的研究与应用
    2.4 抗霜冻基因与转基因技术应用

四、防御小麦春霜冻的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D]. 李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甘肃省河东地区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风险区划[D]. 焦文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J]. 刘方方,万映秀,曹文昕,张琪琪,李耀,李炎,张平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5)
  • [4]中国茶树春霜冻害研究进展[J]. 王培娟,唐俊贤,金志凤,马玉平,陈惠. 应用气象学报, 2021(02)
  • [5]小麦晚霜冻害的发生及防御措施[J]. 赵亚利. 河南农业, 2020(31)
  • [6]连云港市小麦拔节期冻害灾损判别指标和风险分布[J]. 任曙霞,郝玲,李中林,董京铭,胡冬莉. 江苏农业科学, 2020(20)
  • [7]小麦新种质系SN0594春化和光周期反应特性鉴定[D]. 王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固镇县小麦春霜冻害成因及防灾减灾技术分析[J]. 潘发军. 农业灾害研究, 2019(02)
  • [9]浅析小麦春霜冻的发生与防治[J]. 孟自力,闫向泉,朱倩,倪雪峰,贺群领,朱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8(01)
  • [10]冬小麦品种抗霜力与霜冻害防御措施研究进展[J]. 刘红杰,任德超,陈玉霞,金艳华,倪永静,黄建英,胡新.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4)

标签:;  ;  

小麦春霜防治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