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财政职能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万雪雪[1](2021)在《徐州市鼓楼区非税收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李林璇[2](2021)在《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作出将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划转税务部门的改革安排,不仅是增强税费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的组成部分,更是积极稳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随着征管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责划转顺利完成,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稳步推进,税收、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已经成为税务部门的三大主流业务板块,税务工作的格局从税主费辅转为税费皆重。相比税收而言,非税收入项目类型多、涉及的职能部门多,征收规定、征收模式、收入规模、资金用途各不相同,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基础薄弱,给税务部门征管工作带来不少挑战和风险。做好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L市税务部门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当前税务部门管理的非税收入种类和征管情况,分析税务部门面临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为基层税务部门提高非税收入征管能力水平提供参考。具体研究过程中,以财政分权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治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对比分析法和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项目、税务部门非税收入机构和职责设置、L市财税基本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税收入征管情况进行了描述;其次,从划转尚未全面完成、缴费人遵从度低、征管实施差强人意、部门衔接配合不畅四个角度对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是受央地财政关系和财政事权分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有人员不能满足征管需求以及非税收入自身机制不健全四个原因的影响;最后,为了解决税务部门在非税收入征管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借鉴了税收征管经验和国外非税收入征管经验,提出提高非税收入法治化水平、清理规范与划转同步进行、加强部门内外联动、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缴费服务环境等建议,希望能充分发挥税务部门优势,解决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提高非税收入治理现代化水平。
万国振[3](2021)在《兰州市地方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及政策取向研究》文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目前我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要求在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时,必须包含政府能够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制度。财政收支不平衡永远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在我国既往的改革实践中,已经证明了非税收入是与税收收入并存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而且市级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赖性会更高,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制度体系。这就需要对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政策的演变进行溯源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以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阐述了兰州市财政体制中从预算外资金到非税收入的演变历史和逻辑,通过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的横向对比,从财政分权、经济发展和地方间竞争等角度,指出这种非税收入依赖性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通过分析这种政策取向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阶段由于过度依赖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摆脱这种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政府非税收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政策演变史及作用,指出这是我国政府在历史转型期面临财政困境时,为能有效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而进行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其历史使命已经接近完成。下一步应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制度,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现代财税体制。
丁以娣[4](2020)在《淮安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物品的重要资金来源,它与税收收入共同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非税收入项目繁杂,既有为社会公众所熟悉的居民身份证工本费、驾驶许可考试费和诉讼费等,又有公众不熟悉的教育费附加收入、三峡水库库区基金收入等,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执收。近些年来,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家出台多项措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特别是实施“营改增”后,地方政府收入压力增加。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地方政府越发依靠非税收入来平衡财政收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越发重视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非税收入管理有关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征缴流程、健全监督机制等多角度提出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为探讨如何规范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地方非税收入的征缴、使用、监督等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结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理论依据,并创造性地将非税收入置于四种预算管理方式下进行详细的分类介绍。接着专门对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进行描绘,采用淮安市历年非税收入相关数据,从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非税收入和全口径非税收入三个统计口径来描述淮安市非税收入的规模、结构和增长趋势,展示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淮安市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已初步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方式也逐步完善,但存在收入规模大结构不合理、线下缴费流程待优化、非税队伍力量单薄等问题。然后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国家层面上非税收入管理法治化水平低导致地方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缓慢、政府行为错位、财权事权不匹配、对非税收入认识不到位等导致非税收入规模大结构不合理,执收主体分散导致执收尺度不一及难以监管,同时监管机制缺失、监管稽查滞后影响监管效能。接下来对比其他省市非税收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找出值得淮安市借鉴的管理经验,最后就完善淮安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进行思考,提出从国家层面上制定非税收入管理基本法,配套完善非税收入法律体系,深化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淮安市要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并出台本地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将非税收入征收职能划转至税务以理顺非税收入管理体制,采取丰富现有征缴系统功能、联通全市各县区征缴系统、全面提升电子化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来优化现有征缴系统、强化非税收入督查等一系列可行措施。
宋明君[5](2020)在《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税收入指的是除了税收之外的,由国家机关以及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代行政府职能的组织依法利用政府信誉、国有资产、国家资源或者是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准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的财政性资金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不断完善,与其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也在改革更新,因此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理顺国家及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灌南县财政局作为县级政府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环境的多变和非税收入的管理量日益庞大,致使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的日常管理出现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结合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经验,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剖析当前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政府收入分配关系不顺、非税收入管理的透明度不够、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各项非税收入混乱。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树立非税收入管理新理念、清理和归并非税收入项目、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财政体制、实施严格的票据管理、实现非税收入管理的信息化、强化对非税收入管理的监督。本文不仅丰富了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体系,也为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职能、持续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推进实现依法行政提供合理化建议。
吴佳媛[6](2020)在《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满足社会准公共需要的一种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是税收,非税收入是则作为公共财政收入必要的补充,他们均是政府政策目标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的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起步较晚,规范化程度不高,因此出现许多问题,例如非税收入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信息化建设不全面、监督职能分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财政调控能力被削弱,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效果也降低了,滋生了财政收入分配不公和部分地方政府的腐败之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受到阻碍。如何规范化管理非税收入,成为W区政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理论界研究现代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阅读、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基于对W区的考察,回顾W区非税收入的历史演变,了解该区非税收入管理情况,总结归纳了W区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问题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对W区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的基本思路进行思考,探究具体实现路径:基于预算管理、结构优化、法治管理的基本思路,建立完善非税收入法制体系,明确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征收主体地位以及“收支两条线”的征缴原则,对征管模式进行创新,优化收入结构,对征缴方式、行为从源头管控;探索和明确W区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督主体,建立多方面融合的监督体系,加入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非税体制运行依法、依规、科学,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服务水平。
张慧楠[7](2020)在《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财政收入规模迅速壮大,同时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均保持增长态势,但是财政收入结构逐渐呈现出不合理变化趋势。市场经济国家中,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市县级政府,税收均占据主要地位,故在税收飞速增长超过了GDP增速时产生了“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热议,而在此之后,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扩张成为了新时代下的又一聚焦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同样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的基础和支柱,在“减税降费”大政策方针的提出背景之下,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确与之相悖,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财税界逐渐提高了对非税收入的关注,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它有别于税收收入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和非税收入增速提高会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得不合理,对地方政府职能和其经济社会造成影响。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为“理性经济人”,政府发挥其财政职能,进行收支性活动中往往扮演着“理性人”的角色,影响着地区经济状况。对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讨论不绝于耳,单纯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产生向上溯及,恰恰忽视了地方政府身为自利者的“理性人”角色,其在追逐着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具备的主观性和政治行为会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产生影响。地方政府没有制税权,在非税收入上更多处于主动地位,地方官员晋升的内在驱动力和对在职官员的政绩考核方式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所做研究,一方面想将对包括政治压力和财政压力的现有压力型体制理论进行梳理,将近几年非税收入扩张在地区与省级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想以压力型体制为切入点,在除财政压力之外加入以政治换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压力作为新的视角与非税收入扩张结合来展开研究,以期能在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研究中得出有效的创新性结论。我国有着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本文目的便在于分析压力型体制之下,我国官员换届的政治行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与近年持续扩张的非税收入之间的关联,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05年至201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做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政治换届与非税收入扩张确存在一定关联,官员变更会使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加剧;财政压力与非税收入扩张关联显着,财政压力大的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严重;政治换届中官员产生较大政治压力,迫使官员增加非税收入,一定程度上缩减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得以缓减。因此,本文在结论处提出以下建议:加快推动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健全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缓减地方政府支出负担、加大对地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等。
徐赟[8](2019)在《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强统筹保障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既是政府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淮安市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规范和创新非税收入管理,自2005年开出了全省第一张《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来,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使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一跃处于全省前列的优势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非税收入管理面广量大,淮安市非税收入规范管理和日常运行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各项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次研究立足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基础理论知识,总结了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做法,剖析了目前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实践分析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相综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为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思瑞[9](2019)在《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曾几何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治水平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式奇迹。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发展的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各级政府各自招商引资、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政府赖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把控经济发展的方向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以经济分权冲破行政分权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改变了央地政府之间传统的博弈关系,提高了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后续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基本框架。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长期担任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引致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打造健全的地方税体系,再次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成为当前深化财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营改增后,营业税消失,增值税五五分成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本文在探索地方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在当前阶段应摒弃以税收立法权或税收征管权作为地方税划分依据的观点。以税收收益权作为地方税的划分准,将地方享有收益权的税种都纳入地方税体系的考察范围之中。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的中心,在税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健全地方税体系,必须先明确地方主体税种,确立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构建层级清晰的税收体系。在归纳外国地方税体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能够满足地方财政需求,保障地方财政自主权,并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正面的激励效果;在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兼顾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区域调控能力,并反映地区居民的差异化公共受益程度;在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具备税收正义的价值取向,满足实质正义、程序正义和制度正义三个维度的要求。基于此,通过联动的立法改革,构建“消费税+资源税”的双主体税种结构,是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的适当选择。
王璟谛[10](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二、健全财政职能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全财政职能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研究创新点 |
1.4.2 难点与不足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
2.1 非税收入 |
2.2 征管 |
2.3 相关理论解析 |
2.3.1 财政分权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3章 L市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情况概述 |
3.1 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项目 |
3.1.1 原有征管项目 |
3.1.2 新划转项目 |
3.1.3 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改革 |
3.2 税务部门非税收入机构与职责设置 |
3.2.1 上级税务部门非税收入机构与职责设置 |
3.2.2 L市税务部门非税收入机构与职责设置 |
3.3 L市财税基本情况 |
3.3.1 L市财税机构沿革 |
3.3.2 L市财政基本情况 |
3.3.3 行政许可权改革与非税收入 |
第4章 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面临的问题 |
4.1 划转尚未全面完成 |
4.1.1 税务部门仍面临新划转任务 |
4.1.2 不同省份划转情况不一 |
4.2 缴费人遵从度低 |
4.2.1 缴费人对非税收入认识不够 |
4.2.2 缺乏依法申报意识 |
4.2.3 缴费配合度不高 |
4.3 征管实施差强人意 |
4.3.1 人力资源不足 |
4.3.2 非税收入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
4.3.3 大数据运用不充分 |
4.3.4 减税降费时间紧任务重 |
4.4 部门协调配合不畅 |
4.4.1 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 |
4.4.2 税务部门内部配合有待加强 |
4.4.3 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
第5章 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5.1 央地关系和财政事权分配存在问题 |
5.1.1 央地条块关系方面 |
5.1.2 财政分权方面 |
5.2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5.2.1 非税收入法律体系不健全 |
5.2.2 缺乏统一的征收管理办法 |
5.2.3 政策执行规定模糊 |
5.2.4 法律授权不充分 |
5.3 现有人员不能满足征管需求 |
5.3.1 非税收入管理意识不强 |
5.3.2 非税收入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征管需要 |
5.3.3 工作量与基层税源管理人员配备不成正比 |
5.4 非税收入自身机制不健全 |
5.4.1 征收设立机制不完善 |
5.4.2 定价机制不公开 |
5.4.3 预算分配比例不统一 |
5.4.4 项目管理层级存在差别 |
第6章 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借鉴及对策建议 |
6.1 国外非税收入征管借鉴 |
6.1.1 法制特点明显 |
6.1.2 定价机制严密 |
6.1.3 预算管理严格 |
6.1.4 收缴使用规范 |
6.2 税收征管经验借鉴 |
6.2.1 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是税收征管的根本保障 |
6.2.2 强大的信息系统是税收征管的强力支撑 |
6.2.3 税收宣传是税收征管的重要砝码 |
6.3 优化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对策建议 |
6.3.1 提高非税收入法治化水平 |
6.3.2 加强非税项目清理规范 |
6.3.3 加强部门内外联动 |
6.3.4 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
6.3.5 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
6.3.6 优化缴费服务环境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兰州市地方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及政策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沿革和范围 |
2.1.1 关于政府非税收入概念的研究 |
2.1.2 实践中我国政府对非税收入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
2.1.3 政府非税收入概念的沿革 |
2.1.4 广义与狭义的非税收入范围 |
2.2 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概念 |
2.3 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基础理论 |
2.3.1 税收国家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公共选择理论 |
2.4 理论分析思路 |
第三章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历史和逻辑 |
3.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历史 |
3.1.1 兰州市的基本状况 |
3.1.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历史 |
3.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逻辑 |
3.2.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内生性逻辑 |
3.2.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外生性逻辑 |
第四章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4.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现状 |
4.1.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横向比较 |
4.1.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纵向比较 |
4.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原因分析 |
4.2.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财税体制原因 |
4.2.2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经济发展原因 |
4.2.3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区域间政府竞争原因 |
第五章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政策取向研究 |
5.1 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
5.2 历史上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政策取向的合理性 |
5.2.1 经济增长模式对政府投资的客观要求 |
5.2.2 公共事务范围的扩大亟需财力保障 |
5.2.3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
5.3 目前兰州市政府非税收入政策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5.3.1 土地出让收入已接近极限 |
5.3.2 不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
5.3.3 政府非税收入制度建设滞后 |
5.4 政策建议 |
5.4.1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 |
5.4.2 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夯实地方税源建设 |
5.4.3 推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5.4.4 善用PPP模式,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淮安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2 非税收入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非税收入的概念 |
2.2 非税收入的分类 |
2.3 非税收入的特征 |
2.4 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 |
3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
3.1 非税收入规模情况 |
3.2 非税收入结构情况 |
3.3 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做法 |
4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其他省市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1 其他省市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 |
5.2 国内非税收入管理的启示 |
6 完善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 |
6.1 健全非税收入法规体系 |
6.2 深化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 |
6.3 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 |
6.4 强化非税收入督查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政府非税收入概述 |
2.1 政府非税收入界定 |
2.2 公共财政相关理论 |
2.3 政府非税收入的发展历程 |
2.4 政府非税收入的职能作用 |
3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
3.1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 |
3.2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展情况及成效 |
4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非税收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5.1 国外政府非税收入发展概况 |
5.2 国外非税收入的管理经验 |
5.3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的启示 |
6 完善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的建议 |
6.1 完善灌南县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 |
6.2 同步推进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各项配套改革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 |
2.2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概念 |
2.3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特点 |
2.4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功能及作用 |
2.5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理论依据 |
3 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现状 |
3.1 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历史沿革 |
3.2 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情况 |
3.3 W区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 |
4 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非税收入项目立项定标机制不完善 |
4.2 非税收入预算编制难度大,管理松散 |
4.3 非税收入征管不到位,信息化水平需提高 |
4.4 非税收入监管职能分散,体系不健全 |
5 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
5.2 非税收入管理权限配置不合理 |
5.3 非税收入使用不规范,财政支出压力大 |
5.4 非税收入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
5.5 财政关系不规范,政府间事权财权不匹配 |
5.6 财税制度深化改革及“清费降费”政策措施的出台 |
6 规范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建议 |
6.1 构建非税收入相关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制度 |
6.2 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制度 |
6.3 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模式 |
6.4 强化非税收入监督管理体系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简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文献 |
2.1.2 国外文献 |
2.1.3 文献述评 |
第二节 非税收入相关理论 |
2.2.1 我国非税收入发展进程 |
2.2.2 我国非税收入的特征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相关理论 |
2.3.1 压力型体制的内涵 |
2.3.2 财政压力 |
2.3.3 政治压力 |
第三章 压力型体制下非税收入扩张的现状描述 |
第一节 我国非税收入规模比较 |
3.1.1 非税收入规模省级比较 |
3.1.2 非税收入规模地区间比较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现存问题 |
第四章 压力型体制下非税收入扩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回归分析 |
4.1.1 模型设计 |
4.1.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4.1.3 描述性统计 |
4.1.4 实证分析 |
4.1.5 分地区实证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实证结论 |
第五章 非税收入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非税收入概述 |
5.1.1 含义与范围 |
5.1.2 美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 |
第二节 加拿大非税收入概述 |
第三节 新加坡非税收入概述 |
第四节 法国非税收入概述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快推动体制改革 |
6.1.1 推动官员政绩考核体制改革 |
6.1.2 推动完善官员任期制 |
第二节 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 |
第三节 健全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四节 缓减地方政府支出负担 |
第五节 加大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
2 非税收入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非税收入的概念 |
2.2 非税收入的演进历程 |
2.3 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 |
3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 |
3.1 非税收入规模情况 |
3.2 非税收入结构情况 |
3.3 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做法 |
4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非税收入制度建设相对缺失 |
4.2 非税收入征管方式较为落后 |
4.3 财政票据管理流程不够规范 |
4.4 非税信息技术水平能力不足 |
4.5 财政监督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
5 国内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2 国内非税收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 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对策建议 |
6.1 健全非税收入政策制度体系 |
6.2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运行机制 |
6.3 创新非税收入信息技术应用 |
6.4 完善非税收入监督评价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
(9)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资料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基本概念 |
一、地方税的概念及涵义 |
二、地方税相关概念辨析 |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概念及涵义 |
第二节 公共财政理论 |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地方税收支的意义 |
第三节 财政分权理论 |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财政分权理论对于地方税权的意义 |
第四节 税收正义理论 |
一、税收正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税收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税收正义理论对于地方税的意义 |
第二章 营改增后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地方税收不符合地方公共财政需求 |
一、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低 |
二、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高 |
三、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
第二节 地方税权难以适应财政分权的需求 |
一、地方税立法权缺失 |
二、地方税征管权日趋萎缩 |
三、税收收益权划分愈发不合理 |
第三节 地方税制有违税收正义价值 |
一、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实质正义要求 |
二、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程序正义要求 |
三、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制度正义要求 |
第四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溯因 |
一、市场与政府界限不清晰 |
二、分税制以集权作为初衷 |
三、地方税制设计有违正义 |
第三章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
一、发达国家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
二、发达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
三、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
一、发展中国家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
三、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
第三节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比较分析 |
一、外国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二、外国政府间税权划分比较分析 |
三、外国地方主体税种设置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借鉴 |
一、科学合理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二、稳定适度的政府间税权配置 |
三、明确合理的地方主体税种 |
第四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和选择标准 |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 |
一、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前提 |
二、关于地方主体税种的备选税种 |
第二节 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财政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保障意义 |
二、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作用 |
三、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导向 |
第三节 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经济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 |
二、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区域发展特色相一致 |
三、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居民公共受益相匹配 |
第四节 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价值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实质正义 |
二、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程序正义 |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制度正义 |
第五章 地方主体税种部分备选税种的利弊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增值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增值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增值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企业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分析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个人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个人所得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四节 房地产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房地产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房地产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房地产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六章 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设想 |
第一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消费税方案 |
一、消费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
二、消费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
三、消费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
第二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资源税方案 |
一、资源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
二、资源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
三、资源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
第三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路径 |
一、双主体税种模式的立法改革总体思路 |
二、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
三、资源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
第四节 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配套措施 |
一、明确政府职能并简化政府层级 |
二、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 |
三、税收立法权下放的配套条件 |
四、稳步推进地方辅助税种立法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4 文献述评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家治理 |
2.2 财政分权理论 |
2.3 财政职能划分 |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
后记 |
四、健全财政职能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市鼓楼区非税收入管理研究[D]. 万雪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税务部门非税收入征管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D]. 李林璇. 山东大学, 2021
- [3]兰州市地方政府非税收入依赖性的演变及政策取向研究[D]. 万国振. 兰州大学, 2021(12)
- [4]淮安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丁以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灌南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明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W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佳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扩张问题研究[D]. 张慧楠. 南开大学, 2020(04)
- [8]淮安市非税收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D]. 陈思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