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研究——祝贺《中华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杂志》创刊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研究——祝贺《中华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杂志》创刊

一、加强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祝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创刊(论文文献综述)

朱雅静[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

郭薇薇[2](2021)在《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民国医学杂志》是1923年由侯毓汶在北京发起创办,1933年改名为《东方医学杂志》。《民国医学杂志》(《东方医学杂志》)是办刊时间较长,在20世纪20、30年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期刊,在推动医学学术进步,尤其在推进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先后在北京、沈阳、长春多地办刊,刊发了大量学术论文,记载了当时重要的医学活动,呈现了医学与社会、医学与文化、医学与政治等多维度的互动与交流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方法:本文以《民国医学杂志》(《东方医学杂志》)为研究蓝本,从传媒视角、学术发展视角、医事活动视角探讨杂志在当时的发展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清末留日医学生归国后的医学活动,以及他们在民国及伪满时期的医学普及、医学教育、医药卫生行政、医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贡献,对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民国及伪满时期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研究,《民国医学杂志》形态研究、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学术发展状况研究、传媒视角的医疗与社会的互动研究、民国及伪满时期医学政策及医事活动研究等。研究结论:该杂志在办刊的过程中,发挥了传播医学思想、推动医学进步、完善医学制度、扩大医学交流、展示医学成果的作用。同时,由于该杂志的主办者多有日本医学教育经历,深受德日医学思想的影响,其杂志观点,也受到其他医界同仁批评。杂志迁址沈阳后,该刊成为伪满时期重要医学期刊,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一部分。

朱雪梅[3](2020)在《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痛风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糖脂代谢指标、血尿酸、血压的差异,以及对痛风患者合并糖、脂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痛风的中医辨证探寻更多客观临床依据,为中医对痛风的整体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省中医院和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的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望、闻、问、切获得四诊资料,并辨出中医证型,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构建包含证型、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的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痛风患者,男女比例191:9,平均年龄为42.40±14.71岁。湿热蕴结证74例,瘀热阻滞证57例,痰浊阻滞证40例,肝肾阴虚证29例。2.痛风各中医证型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肾阴虚证组年龄最大(66.45±10.17岁),湿热蕴结证组年龄最小(36.68±9.82岁);湿热蕴结证和痰浊阻滞证的BMI较高,分别与瘀热阻滞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3.在病程、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各证型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湿热蕴结证相比,肝肾阴虚证病程长、发作持续时间长;肝肾阴虚证和湿热蕴结证的发作频率大于瘀热阻滞证和痰浊阻滞证(P均<0.01或0.05)。在发作的昼夜节律、首发关节部位、痛风石发生率方面,各证型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全部病例中 73 例(36.5%)合并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肝肾阴虚证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是痛风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lc,HbAlc)值的大小顺序:肝肾阴虚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肝肾阴虚证的胰岛素抵抗最严重,其次是瘀热阻滞证;肝肾阴虚证易合并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8例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在60以下,且全部为肝肾阴虚型。血脂异常发生率为:湿热蕴结证74.3%、瘀热阻滞证61.4%、痰浊阻滞证72.5%、肝肾阴虚证55.2%。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of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ence index,HOMA-IR)是痛风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患者中三项及以上血脂异常占全部血脂异常类型的21.9%,明显大于其他三组(0-5.7%);痰浊阻滞证和瘀热阻滞证的血脂异常患者中,94.3-100%是一项或两项血脂异常;肝肾阴虚证的血脂异常患者中,93.8%是一项血脂异常。83.8%湿热蕴结证和80.0%痰浊阻滞证的血压处于1级或正常水平,50.0%瘀热阻滞证血压集中在1-2级,72.4%肝肾阴虚证血压集中在2-3级。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值的大小顺序: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浊阻滞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肝肾阴虚证、女性、TC、HbAlc、BMI是痛风患者SUA升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5.湿热蕴结证和瘀热阻滞证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值较高,与痰浊阻滞证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湿热蕴结证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值最高,肝肾阴虚证的肾功能损伤指标最高,分别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余证型的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结论:1.湿热蕴结证:超重或肥胖的青年人居多,病程最短、发作持续时间短、易反复发作,最易合并血脂代谢紊乱,血脂指标异常项目最多,且变化最明显,AIP值最高,提示该型合并冠心病风险最高,CRP和ESR升高明显,血糖代谢紊乱少见。2.瘀热阻滞证:多发于中年人,血脂异常以一项或两项血脂指标升高为主,胰岛素抵抗水平仅次于肝肾阴虚证,血压水平以1-2级为主,CRP和ESR升高明显。3.痰浊阻滞证:多发于中年人,血脂异常以一项或两项血脂指标升高为主,FPG、HbA1c水平最低。4.肝肾阴虚证: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其病程长、易复发,尤其易合并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FPG、HbA1c、血压、SUA水平为四型中最高,易合并肾功能不全,脂代谢紊乱发生率最低。5.肝肾阴虚证型、TC是痛风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HOMA-IR是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肾阴虚证、女性、TC、HbA1c、BMI是SU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乔佳君[4](2020)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研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观察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心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入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71例患者,以及高血压已控制52例患者进行调研比较(后者为对照组,是经降压治疗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达标者)。完善基本资料、焦虑、抑郁及睡眠量表问卷,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四诊信息,综合辨证。将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高血压已控制两组数据录入EXCEL并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A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B组)比较:1.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危险分层等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比较 两组中,体重、BMI和诊室DBP比较A组高于B组,且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诊室SBP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1.3睡眠质量(PSQI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均>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两组血ALT、BUN、HsCRP、FPG、TG、TC、LDL、HDL 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A组AST、Scr、HCY、UA高于B组,且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室DBP、AST、HCY值是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1.5动态血压特点比较在血压方面,A组全天、白昼、夜间平均SBP、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且A组全天血压不达标的占49.3%、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的占45.1%、单纯白天血压不达标的仅占5.6%;血压变异性方面,A组夜间DBP标准差、夜间动态PPI均高于B组;昼夜血压节律方面,A组SBP昼夜平均血压差、SBP昼夜下降率、DBP昼夜平均血压差、DBP昼夜下降率均低于B组,且反杓型所占比例高于B组,以上P均<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P均>0.05,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A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兼夹证>肝火亢盛证,且A组痰湿壅盛证所占比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全天血压不达标组(C组)与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组(D组)比较:2.1性别、年龄构成比较C组的青中年人比例多于D组,而D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合并症与并发症C组有合并症的比例比D组高,且P<0.05,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2.3生化指标C组ALT和HsCRP高于D组,且P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组阴虚阳亢证型分布比例高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重、BMI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病相关,且诊室DBP、AST、HCY可能是MUCH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2.平均血压高、夜间血压控制差、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血压下降率低、血压节律异常是MUC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后更差。3.MUCH患者中医辨证多见痰湿壅盛证,其中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阴虚阳亢证为多。4.MUCH患者中全天血压不达标者以青中年为多、血压分级以血压3级为主、合并症多、ALT和HsCRP水平高;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则以老年人居多。

黄亚博[5](2020)在《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文中认为江苏中医药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中医药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医药工作方针指引下,江苏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江苏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苏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和专科学术水平为核心,以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战略,全面带动全省中医药学科建设,多个方面取得显着进展。主要表现在:特色优势学科得到不断强化,名老中医学术得到较好传承,学科人才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学科研究成果取得喜人成绩。今后,在江苏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进一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大力实施"高峰"战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努力使江苏中医药学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邓兆岿[6](2019)在《脓毒症中医证型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基础疾病分布,了解虚实证型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炎症指标的关系,探讨证型与基础疾病及WIC评分的相关性,以WIC评分量化评估基础疾病、协助中医辨证分型,并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13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及WIC评分,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WBC、N%、CRP、PCT、ALB,中医证型证素等,建立病历数据库,以虚实证型和28天预后进行分组,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脓毒症患者中男性92例(68.7%),女性42例(31.3%)。患者平均年龄 74.51±13.38 岁。2.脓毒症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计有115例(85%),尿路感染8例(6%)、均并发肺部感染,腹腔感染10例(8%),睾丸感染1例(1%)。3.常见基础疾病:脑血管疾病73例、高血压病68、慢性肺部疾病5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49例、糖尿病46例。4.研究病例中常见虚证证素有:气虚证56例、阴虚证32例、阳虚证19例,常见实证证素有:痰证79例、热证51例、血瘀证32例;常见证型为:痰热证、热毒证、痰热腑实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5.病例中虚证16例(12%),实证41例(31%),虚实夹杂77例(57%)。三组证型之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WIC评分方面,评分上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虚实证型之间的WBC与N%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RP、PCT与ALB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RP、PCT数值上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ALB数值上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6.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ALB、SOFA评分、APACHE Ⅱ、WIC评分、证型中的虚证、实证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C评分和ALB是预测脓毒症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WIC评分是危险因素(OR=1.356),而 ALB 水平为保护因素(OR=0.858)。结论:1.脓毒症患者虚实证型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实证次之,虚证较少。治疗应贯穿扶正理念,适时予以祛邪。2.虚实证型之间危重症评分具有明显差异,虚证、虚实夹杂证一般APACHEⅡ评分与SOFA评分较高,APACHEⅡ评分与SOFA评分不仅可以对病情危重程度进行评估,还可以指导辨证。3.虚实证型和CRP、PCT指标相关,数值越高,提示正气虚弱、抗邪能力不足。脓毒症患者预后与ALB水平呈负相关,高白蛋白水平是脓毒症的保护因素。要及时评估患者白蛋白水平,适时改善低蛋白血症。4.WIC评分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PACHEⅡ评分与SOFA评分相比更简洁高效,可结合使用。WIC评分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总分越高,提示偏向虚证,即对基础疾病较多较重的病人重视益气补虚,为中医药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张武德[7](2019)在《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梳理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体系的基本内涵;总结刘宝厚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观察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以客观评价该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导师访谈、阅读着作论文、导师病案等途径,整理提炼导师学术思想体系和特色经验。(2)查阅近10余年相关文献,研究梳理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研究慢性肾衰竭诊治领域的进展和成果,论述刘宝厚老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论可行性。(3)采用临床前瞻性分层区组随机化对照研究,选择慢性肾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温肾健脾泄浊汤内服、温肾泄浊灌肠方灌肠、西医基础治疗)和西医治疗组40例(对照组),疗程为3个月。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②实验室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HGB)、血清胱抑素C(CysC)、血脂。利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整理提炼出导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思想模式为:“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提高疗效”,其特色内涵主要包括:中西医并重诊断;综合西医疾病—病理—病程—病情等多重特点,结合中医辨证,以明确中西医方法的结合点,确定中西医(药)的主次地位,即“中西药有机结合”;倡导病位病性辨证,注重中医诊断的规范性和客观化;以疗效为标准灵活有机的把握中西医(药)的结合点等;提炼出导师诊治肾脏病的四大基本原则“标本兼治、祛邪安正;瘀血不去,肾气难复;湿热不除,蛋白难消;未病先防,愈后防复”。常见肾脏病诊治特色: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治疗紫癜性肾炎;益气养阴、除湿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内外同治、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升清降浊、重用附子和大黄等)。(2)文献综述:①中医尚无专属的对应于慢性肾衰竭的专属名称概念,但参照传统的水肿、肾劳、癃闭、肾萎、肾风、肾痹、关格、溺毒、呕逆等范畴指导论治也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②病因认识仍以传统的体质、外感(含环境因素)、内伤(饮食、情志、劳倦)为纲领,也结合了西医微观病理学的一些认识(如疲血、毒素);③病机和辨证方面,“木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亏虚为核心,标实以水湿、湿浊、湿热、浊毒、瘀血等为主的整体规律和特点;本虚辨证尚不统一(或脾肾气虚为主,或脾肾阳虚为主,或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辨证则水湿、湿浊、毒、瘀血等基本成为共识,只是表述方法各有差异;脾肾亏虚、湿浊毒瘀是慢性肾衰竭病机和辨证的基本规律。④论治方面,均主张标本兼治,补益脾肾治本,除湿泄浊化瘀治标。主张温补脾肾气(阳)者为多,补益脾肾或肝肾气阴等者次之;其次,温阳方药的应用方面,多主张平柔温补,而对附子之类温壮命火者多持以谨慎保守态度,仅有较少的个人大剂量使用附子取得良好疗效的经验报道。总之,文献研究可知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理论可行性,同时,其重用附子和大黄的经验确有个人特色。(3)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①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症状总积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均能有效降低临床症状总积分((P<0.05,P<0.01)),治疗组的作用更为明显(P<0.01)。③各项症状积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面肢水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夜尿清长、舌胖苔白、肌肤甲错、舌瘀斑点等10项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变化(P<0.05,);且与西医治疗组相比,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均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西医治疗组的肢体水肿、食少纳呆2项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夜尿清长等8项症状积分改变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实验室指标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均可显着降低BUN、Scr、CysC(P<0.05,P<0.01),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显着提高GFR((P<0.05,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HGB的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数值改变无显着差异(P>0.05),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P<0.0)。结论:①以温肾健脾泄浊法(温肾健脾泄浊汤内服、温肾泄浊灌肠方)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肾功能指标、调节血脂代谢、升高血红蛋白等,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7.5%,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②温肾健脾泄浊法确有通过改善症状、改善肾功能、改善营养代谢等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对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③从临床疗效角度初步显示了刘宝厚教授应用附子和大黄等药物的经验有一定安全性。

谢院生[8](2017)在《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诊治和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樊春晓[9](2011)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六大疾病”文献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目前细胞学、分子学、基因组学等现代医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是仍有许多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临床实践,对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国家增加了对中医研究的投入,以期挖掘其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潜力。为了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设计,加强研究课题的质量控制,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立了“重大疾病项目”课题,并把中医临床方案优化研究列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我们调查了肺癌、肝癌、中风、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六大重大疑难疾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给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以参考。本课题应用文献计量学,基于中国中医药期刊论文数据库和pubmed两个数据库,从1949年至2009年,以每5年为一阶段,采用限定检索,利用Access2007及SPSS13.0软件对其高频主题词进行分析。总结了中西医各自治疗六大疑难疾病的每五年文献量的变化情况,每五年高频主题词的变化情况。以此分析出六大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热点、方向、变化趋势以及中西医治疗六大重大疑难疾病的各自的优势。本课题的最终结论为:1、从文献量上看,无论是中医文献量还是西医文献量从1949年到1980年前都是比较少的,从80年开始逐年增长,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西医文献量要远远地大于中医文献量。2、中医治疗临床疾病的优势:2.1临床疾病的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治疗临床文献2.2各种中药制剂、复方、汤剂在临床文献上的应用。2.3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临床疾病的一大特色。2.4气功、推拿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成为其主流治疗方法。2.5中医治疗临床疾病开始仅仅是中医药方法治疗疾病,随着年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疾病发展成为主流。2.6八十年代后,与病因学,病理学,体层摄影术,随机对照等西医学科仪器或统计学方法联系比较紧密。3、西医治疗临床疾病的优势:3.1注重药物的应用。3.2注重外科手术的应用。3.3注重体层摄影术,X射线的仪器的应用。3.4注重用双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等统计学方法。3.5与化学、病理学、病因学相关学科联系比较紧密。3.6分特定人群考虑治疗疾病,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首次对系统地对六大疑难疾病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2009年60年,将六大疑难疾病中医文献与西医文献相比较,对六大疑难疾病中西医文献的研究分析结果做出了结论性的意见。

王冬燕[10](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二、加强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祝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创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祝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创刊(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背景与意义
    2.文献综述
    3.论文的主要内容
    4.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 《民国医学杂志》创办及发展历程
    1.民国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
        1.1 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1.2 医学杂志的兴起
    2.杂志创办及发展
        2.1 《民国医学杂志》的创办
        2.2 《民国医学杂志》的发展
    3.杂志特点
        3.1 《民国医学杂志》形态
        3.2 《民国医学杂志》主要栏目
        3.3 《民国医学杂志》征稿与稿酬
    4.创办人与编辑队伍
        4.1 侯毓汶及其团队
        4.2 阎德润及其团队
    5.影响与作用
        5.1 医学研究成果的专业化呈现
        5.2 医学界消息的传播平台
    6.小结
第三部分 民国时期医学学术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的分析
    1.《民国医学杂志》刊载学术论文概况
    2.《民国医学杂志》刊载医学学术论文分析
        2.1 基础医学
        2.2 临床医学
        2.3 公共卫生与防疫
        2.4 中医学
    3.主要作者
        3.1 侯宗濂
        3.2 金宝善
        3.3 石增荣
        3.4 刘曜曦
        3.5 冈西为人
        3.6 周颂声
    4.小结
第四部分 传媒视角的医疗与社会的互动研究:基于杂志广告的分析
    1.《民国医学杂志》广告概述
        1.1 《民国医学杂志》广告刊登价格
        1.2 《民国医学杂志》广告类型
    2.《民国医学杂志》医药广告与社会文化
        2.1 补药广告与医疗观念
        2.2 西药入侵与文化融合
        2.3 常见疾病与社会环境
    3.小结
第五部分 民国伪满时期医学政策及医事活动研究:基于医学消息的分析
    1.《民国医学杂志》刊载消息类型
    2.民国时期医学教育状况研究——以北京医专学潮事件为例
    3.民国伪满时期医学学术团体研究——以奉天医学会为例
    4.民国伪满时期医学政策研究——以医师考试令为例
    5.小结
第六部分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辨证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四、研究设计
        (一) 制定调查表
        (二) 样本收集
        (三) 资料处理
        (四) 统计分析
    五、研究结果
        (一) 痛风一般情况、临床特征
        (二)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糖脂代谢、血尿酸、血压的分析
        (三) 痛风患者血尿酸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生化、炎性指标比较
讨论
    一、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一) 痛风命名
        (二) 痛风的病因病机
    二、痛风与糖脂代谢病的病因病机联系
    三、痛风与糖脂代谢因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四、本项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
        (二)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糖脂代谢、血尿酸、血压分析
        (三) 痛风患者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四)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生化、炎性指标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痛风石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论治
        (三) 治疗
    二、西医对痛风石的研究进展
        (一) 痛风石的形成机制
        (二) 临床诊断
        (三) 辅助诊断
        (四) 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概述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检出以及积极治疗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
    综述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二、研究方案及内容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体征采集
    2. 标本采集
    3. 体重、身高及BMI测定
    4. 诊室血压的测量
    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比较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六、讨论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4.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6. 本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一、病例资料
    二、体格检查
    三、中医证候量表
    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五、SAS(焦虑自评表)
    六、SDS(抑郁自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5)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学科发展概况
    2.1 总体发展情况
    2.2 学科发展影响
    2.3 重点学科建设
    2.4 学科人才建设
3 学科学术传承

(6)脓毒症中医证型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病例剔除标准
    
1.1.5 诊断标准
    1.2 研究流程
    
1.2.1 收集数据
    
1.2.2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性别、年龄
    
2.1.2 评分及实验室指标
    
2.1.3 感染部位
    2.2 基础疾病
    2.3 证型证素
    
2.3.1 虚实证素分布
    
2.3.2 虚实证型分布
    
2.3.3 常见证型分布
    2.4 虚实证型比较
    
2.4.1 虚实证型的性别、年龄
    
2.4.2 虚实证型的评分
    
2.4.3 虚实证型的实验室指标
    
2.4.4 虚实证型的脓毒症严重程度及28天预后
    2.5 28天预后的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
    
2.5.1 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5.2 存活组/死亡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
    
2.5.3 存活组/死亡组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
    1.2 感染部位
2 基础疾病
3 证素
4 虚实证型
    4.1 虚实证型病机
    4.2 实验室指标
    4.3 APACHEⅡ评分与SOFA评分
    4.4 感染性休克
5 28天预后
    5.1 证型、年龄与炎症指标
    5.2 白蛋白
    5.3 WIC评分
    5.4 预后与先防
6 展望
7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脓毒症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1. 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体系渊源和基本内涵
        1.1 中西医结合意识的缘起
        1.2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1.2.1 强调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并重诊断模式
        1.2.1.1 强调西医诊断,明确疾病特点
        1.2.1.2 注重中医诊断规律和规范研究
        1.2.1.3 注重中医诊断客观化
        1.2.2 倡导病位病性辨证,简化临床辨证程序
        1.2.3 “疾病-证型-病程-药物”四位一体的中西药有机结合特色
        1.3 以疗效为标准灵活有机的中西医“结合点”的探索
        1.3.1 根据“病种-病程-病理”多重特点确定中西药的主次地位
        1.3.2 以病理阶段确定中西药主次和侧重
        1.4 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基本思路和经验
        1.4.1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肾病诊疗模式
        1.4.2 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点”和标准的把握及应用
        1.4.3 刘宝厚辨治肾脏病的逻辑思维和原则方法特色
    2. 常见肾脏病诊治的特色经验
        2.1 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2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治疗紫癜性肾炎
        2.3 益气养阴、除湿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
        2.4 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原则和特色经验
        2.4.1 慢性肾衰竭诊治原则
        2.4.2 慢性肾衰竭诊治经验精华之作——温肾健脾泄浊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论治慢性肾衰竭研究
    1. 现代医学之慢性肾衰竭概说
        1.1 慢性肾衰竭基本临床特点
        1.2 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2. 中医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研究概况
        2.1 疾病概念范畴的研究
        2.2 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的病因病机研究
        2.3 补益脾肾、除湿泄浊化瘀法论治研究
        2.4 中医其它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1.7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治疗结果
        4.1.1 基线资料
        4.1.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表4)
        4.1.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表5)
        4.1.4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变化对比(表6)
        4.1.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检验指标比较(表7—表12)
        4.1.5.1 两组血尿素氮(BUN)比较(表7)
        4.1.5.2 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比较(表8)
        4.1.5.3 治疗前后两组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比较(表9)
        4.1.5.4 治疗前后两组血红蛋白值对比(表10)
        4.1.5.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分析(表11)
        4.1.5.6 治疗前后两组胱抑素C (CysC)比较(表12)
        4.1.6 安全性
        4.2 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6. 讨论
    7 创新点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论文、着作证明材料
查新报告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六大疾病”文献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六大重大疑难疾病所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1.1 文献发表的年份分布分析
        1.2 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
        1.3 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1.4 文献被引用情况分析
        1.5 作者统计分析
        1.6 文献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分布
        1.7 文献的地区分布
        1.8 文献的语种分布
        1.9 文献的引文分析
        1.10 文献研究的主要范围
    2 六大重大疑难疾病各自运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3 结语
1 前言
2 目的和意义
    2.1 目的
    2.2 意义
3 数据采集
    3.1 数据资源
    3.2 检索策略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肺癌临床文献分析
    4.2 肝癌临床文献分析
    4.3 中风临床文献分析
    4.4 肾病临床文献分析
    4.5 糖尿病临床文献分析
    4.6 糖尿病并发症临床文献分析
5 结论
    5.1 从文献量上看
    5.2 中医治疗临床疾病的优势
    5.3 西医治疗临床疾病的优势
    5.4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10)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三) 肾主水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一) 肾脏的结构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一) 肾与水液代谢
        (二) 肾与骨的关系
        (三) 肾与血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七) 小结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一) 时代背景
        (二) 学科发展概况
        (三) 代表人物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六) 小结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六、分析与展望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三、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四、加强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祝贺《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创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真实世界研究[D]. 朱雅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民国医学杂志》研究[D]. 郭薇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D]. 朱雪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乔佳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综合报告(待续)[J]. 黄亚博. 江苏中医药, 2020(01)
  • [6]脓毒症中医证型与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邓兆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D]. 张武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8]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诊治和研究中的应用[A]. 谢院生.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7
  • [9]“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六大疾病”文献计量研究[D]. 樊春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04)
  • [10]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研究——祝贺《中华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杂志》创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