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

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

一、用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如玥[1](2013)在《基于ARM的多通道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液压伺服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完善,液压伺服系统正逐渐应用于汽车悬架和后桥的静载、动载与疲劳试验,成为汽车设计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加载设备。因此,对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不仅对我国汽车疲劳试验的水平有所提升,更能对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液压伺服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对基于ARM的多通道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本文将研究以STM32F407为核心处理器,以网络接口通信的多通道控制系统。系统分为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模块,硬件电路模块负责对多通道模拟输入信号的采集和后端反馈信号输出,软件模块则负责数据的处理、上位机的控制、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等功能。硬件方面,分为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前向通道包括信号的滤波、放大、16位A/D转换和FIFO等几大模块,在逻辑控制上用LATTICE公司的ispLSI1032E为核心,控制32路模拟信号输入的循环采样、A/D转换时序、FIFO读写信号的时序,以实现32路信号的高速高精度采集。后向通道由控制量的D/A转换、阀颤振、阀平衡、功率放大等模块组成,逻辑上也是由ispLSI1032E来控制,实现伺服控制信号的反馈。整个系统是以STM32F407为CPU,包括通过以太网与上位机的通信,以PID算法来控制,都是由STM32来实现。软件方面,下位机用ARM的C语言编写程序,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是用Borland公司可视化编程环境——Delphi来完成,实现了ARM与上位机的以太网通信,控制参数的设置,示波器显示等功能。系统的各部分完成设计后,对各个部分进行调试。从调试的结果看来,系统可靠性高,精度高,性能良好,操作简便。

柴秀英[2](2010)在《基于DSP的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智能仪器、信号处理以及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都存在着数据的测量与控制问题,常常需要对外部的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模拟量进行采集。数据采集技术是一种流行且实用的电子技术。它广泛应用于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仪器仪表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采集技术也呈现出速度更高、通道更多、数据量更大的发展态势。本文致力于研究以TMS320F2812为处理器,以USB为接口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包含硬件电路模块以及软件设计模块,硬件模块主要对32路模拟信号进行处理、采集、传输,软件模块主要负责接收数据,保存数据,示波器显示以及信号控制。首先,硬件方面设计了具有放大、滤波功能的32路模拟信号采集板。该采集板是以TMS320F2812为核心,采用外部扩展接口XINTF外扩16位AD芯片、8位DA芯片、两片8位FIFO芯片,实现高精度的A/D转换、D/A转换、FIFO读写、USB传输等功能,同时引出了串口和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在逻辑上是以LATTICE公司的ispLSI1032E为核心,实现A/D采集、D/A输出以及FIFO读写信号的时序控制。其次,下位机的软件程序利用C语言编写完成,上位机软件是由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环境Delphi来设计完成人机交互界面。实现DSP与PC机的USB-串口通信,测试数据的文本保存、32通道数据的示波器与柱形图显示、信号调理等功能。系统的各部分设计完成后,对各部分进行了调试。从调试结果来看,系统工作可靠,控制精度高,操作方便,性能良好。

程丽丹,肖稳安,行鸿彦,周欣,唐海[3](2009)在《用Delphi实现大气电场仪系统中PC机与MSP430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文中认为提出基于MSP430单片机的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与Delphi环境下PC机的串行通信的软硬件实现方法。依据系统的工作流程和通信控制原理,分析了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硬件控制电路、通信协议,并设计了上下位机通信软件。重点分析Delphi语言中MSComm控件的使用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具有大气电场预警功能的大气电场仪的实时信息采集处理中,成功实现了功能要求。实际应用表明,该通信方案稳定可靠且控制简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罗景文[4](2009)在《用于航拍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实验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小型无人直升机广泛应用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小型无人直升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对其积极进行研究,我国对此研究则比较落后。用于航拍的小型无人直升机研制的最大难点在于飞行姿态的自动稳定控制。直升机在飞行中,有六个空间自由度,其平衡都是由旋翼旋转产生的升力面的矢量分量和尾翼产生的力矩来进行控制,其控制难度远大于固定翼飞行器。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实验确定增稳系统算法和控制的方法,以及实现这一方法的增稳试验用软硬件系统。该系统由机载部分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机载部分包括升降、副翼舵机接收机信号采集;俯仰、倾斜信号误差信号的采集;校正信号计算;升降、副翼舵机控制输出信号;遥测信号输出,无线数据传输。地面部分由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计算机组成硬件,以及用Delphi开发的应用软件所组成,实现数据接收、计算、数值显示和图形显示等功能。本文还在MATLAB环境下对所构建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系统进行了Simulink模型的仿真,分析了控制效果。为了能够检测直升机的姿态并能够进行增稳控制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以微机电传感器为基础、使用单片机控制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实验系统平台。本文首先研究了用单片机采集倾角传感器和磁阻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数据传输给PC机,通过采集倾角传感器、磁阻传感器、GPS模块信号,将直升机飞行俯仰、倾斜、航向、位置等数值,由单片机传输到PC机,由PC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存储到数据库。其次研究了在MATLAB7.01环境下,对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系统的Simulink模型进行了仿真。针对先进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工程具体实现存在的距离,增稳实验系统根据实际应用需要,不要求直升机做复杂动作,也不要求直升机快速动作,而是要求它能平稳飞行,提供稳定的视频图像,舍去快速响应而实现稳定的飞行姿态,因此不建立复杂的直升机高阶模型,并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来实现增稳控制。本文利用S函数对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编程,更好地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地面联机测试表明,增稳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采集遥控接收机的控制信号和倾斜、俯仰信号,并传输试验所需数据,地面站的图形和数据显示正常;在MATLAB环境下的仿真表明,利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对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姿态进行增稳控制是可行的。本课题研究初步完成了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姿态增稳控制系统的设计,为实现无人直升机的增稳控制奠定了基础。

李玉萍[5](2008)在《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验装置》文中提出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验装置,是根据实际通用的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抽象的一个标准的模型的实验装置系统。实验装置系统采用的是和大多数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相同的工作模式,是实际的通用的煤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硬件仿真装置的实现。因此,实验装置可以通过系统的交互界面,真实形象地演示矿井环境中的各种主要安全参数,如井下瓦斯浓度、温度和通风的风机速度等的监测监控的过程,是煤矿安全培训的演示教学仪和重要设备。项目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实际的需要产生的,课题是自拟的。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验装置,采用的是由单片机组成下位机和PC机为上位机的集散控制方式(DCS)。系统从硬件的宏观上可分为两部分构成:下位监测分机(或下位机)和上位控制主机(或称上位机)。下位机包括7个功能分站,分别模拟井下7个主要采点,每个分站主要由一台单片机AT89C51完成测控任务。分站可以脱离主站独立工作,也可和主站联合工作,但各分站之间互不通讯。各分站单片机能实时采集模型的各种模拟安全参数并就地显示,同时将采集的数据通过232串口送往主站。主站是模拟地面监测中心的,设有一台主机,使用普通计算机系统承担,它的任务是,一方面负责将各个分站采点的单片机分机所采集到的监测环境的主要参数,显示在主站上设有动态画面的界面上;另一方面,主机又将各个分机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步实时报警,存储和打印。在主机处,也可根据可视画面直调节主机界面上的可控风门参数,或直接从界面输入指定参数,从而调节相应的各分站的对应参数的变化。所以,系统的整体功能主要是,通过主机的主界面的数据显示、曲线实时显示、打印历史数据报表等分功能完成输出各分机所采集的井下模拟参数,可知参数是否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可预测是否有事故的发生。论文主要介绍了实验装置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及在系统实现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的研究和讨论。这套实验装置系统的产品目前已经开始生产,并已经投入使用。现正在申请有关部门的推广应用,今后将可以大批量生产。

战智涛[6](2008)在《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依托于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油气输送管线检测装置标验及率定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6AA092324),开发研制一套用于海底输油管道内壁的变形检测装置。随着海上油田的相继开发利用,海底管道铺设量逐年增加,管道事故频繁发生,这样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因此海底管道检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目前海底管道检测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国外的检测仪器价格极其昂贵,为此设计了性价比高的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管道变形检测是多领域、跨学科的课题,涉及到管道流体力学、热力学、传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本课题是基于PIC单片机开发的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采用八路位移传感器检测管道变形量,从单片机PIC16F873A采集这些变形量,存储到Flash存储器中。主单片机PIC16F877A则主要负责与从单片机和上位机进行通讯和进行时间的基准标定,采用Delphi软件进行上位机设计,结合SQL Server2000进行数据的管理。本文分析当前国内外管道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详细地介绍本课题所选用的传感器和惯性测量装置(IMU),并阐述检测仪的硬件电路图与相应的软件流程及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简要介绍其研究成果,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研制成功后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将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会[7](2007)在《压力式水深测量仪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水深测量,一直是水文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现代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检测到的水深数据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测深仪表向高精度、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本文介绍了一种压力式水深测量仪器的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液位变送器设计原理;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应用;USB主机方式的实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电路设计、数据采集电路设计、时钟电路设计、打印机电路设计、液晶显示电路设计、数据存储电路设计、U盘读写电路设计、串口扩展电路设计、键盘电路设计等;测量系统驱动软件设计和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设计出的仪器具有多种数据输出方式,测得的水深数据配以时间和经纬度,为水深监测和绘制水底地形图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适用于湖泊、水库、江河等水域的水深测量工作。此外,为了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本系统设计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出发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硬件可靠性主要从芯片选型、电路设计、布局布线等方面考虑,软件的可靠性主要通过模块化编程和较好的异常化处理等方面保证。现在本系统在实验室已经调试成功,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刘来滨[8](2007)在《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系统的不断发展,电机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机故障不仅会损坏电机本身,而且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故障和预防故障的进一步恶化,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停产损失,并为实现状态检修创造条件。本文讨论了基于定子电流频谱分析的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并对比了几种各具特色的检测方法。在研究转子磁势的产生机理之上推理了定子边频故障电流产生的原理。由于故障早期定子电流的特征频率十分微弱容易被工频信号所掩盖,我们引进了自适应陷波器对其进行处理。给出LMS的具体算法之后从原理上介绍了自适应陷波器对定子电流信号中工频分量的陷波应用。通过Matlab仿真实验证明了自适应陷波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对比了断条时自适应处理前后的定子电流的频谱图(FFT)。结果表明利用自适应陷波器可大大削弱定子故障电流中的f1频率分量从而突出了故障特征频率分量,有利于转子断条故障的早期诊断。针对整个诊断系统,下位机硬件部分通过电流互感器采集定子电流信号,经过滤波、放大等电路把符合频段内的信号送到PIC单片机的A/D端口完成信号采集,同时再由PIC通过RS232送到PC机上,在PC机端,数据接收模块实时接收下位机送来的数据。在软件方面,在PIC单片机控制端,用运行速度较快的汇编语言来进行信号的采集、模数转换处理、通信控制等。在PC机端,用Delphi语言来编写。通信方式采用MSComm控件来访问PC机的串行接口,上位机控制界面具有数据接收及图表显示和处理功能。操作简单,具有实用价值。

朱锐[9](2006)在《近红外光谱仪的智能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已从最早的农业、食品品质分析逐步向石油化工、制药、高分子、烟草、微生物发酵、纺织等行业的质量控制、品质保证和在线分析方面拓展,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这些行业的重视,逐步成为这些领城的重要质量控制手段。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依据被检测样品中的某一化学成分对近红外谱区的吸收特性而进行的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无损伤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也有其固有的弱点:1)近红外光谱仪易受测量条件影响,温度、湿度、光强等环境参数都会对光谱采集产生影响;2)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它需要先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才能使用,对用户的要求较高;3)近红外光谱仪属于高精密的光学仪器,任何元器件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光谱的测量值,仪器发生故障需专家维护,售后维修成本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一个智能检测系统并将其应用到国产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上,能实时监控光谱仪的温度、光强和电压等工作参数,实现报警、异常诊断、数据处理、模型调入预测等功能。本文的主要内容:1)智能检测系统硬件的设计:其中,包括元器件的选型、它们的结构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2)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以Delphi 7.0为工具,开发了通信、监控软件:3)使用标准物质谱图进行异常诊断,对原始采集光谱使用小波消噪和Shenk’s算法等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调入模型实现光谱化学值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本课题开发的智能检测系统能实时有效检测和记录近红外光谱仪的工作状态,有利于仪器稳定良好的运行,也为仪器的维修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它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修正原始光谱,调入的数学模型让一般用户就能进行光谱化学指标预测。

庞维[10](2006)在《应用于减振器试验台的测控系统》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列车的迅速发展,对乘坐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保证机车运行平稳的关键部件之一减振器,对其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阻尼系数作为减振器的重要参数,它的测量对于现代铁路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实验规范以测试示功图为主要目的,国内试验台多为机械式,都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本文改进的试验方案为闭环交流伺服控制方式,可读取作动器作用于减振器的力和位移的数据,并据此绘制出示功图,计算出被测对象的阻尼系数、刚度等参数。 本文在介绍减振器试验台测控系统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对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和交流伺服作动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同时对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依据GB 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由软件编程计算出被测对象的阻尼系数、刚度等参数,为提高控制系统的频响,克服伺服电机本身的延时,且因常规PID控制器无法满足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对跟踪性能的要求,为此在常规PID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前馈控制,即前馈PID作为控制策略,在高精度伺服系统中,前馈控制可以用来提高系统的跟踪性能,并且对各种非线性干扰起到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证明:本测控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和所采用的控制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多通道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简介
    1.2 ARM简介
    1.3 基于ARM的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先进性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0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2.1 系统总体设计
    2.2 上位机设计方案
    2.3 下位机设计方案
第3章 硬件设计
    3.1 STM32F407简介
        3.1.1 ARM的Cortex~(TM)核心
        3.1.2 外部中断/事件控制器(EXTI)
        3.1.3 供电方案
        3.1.4 DMA
        3.1.5 定时器
        3.1.6 通用输入输出接口(GPIO)
    3.2 前向通道
        3.2.1 滤波模块
        3.2.2 信号放大模块
        3.2.3 A/D转换模块
    3.3 后向通道
        3.3.1 D/A模块
        3.3.2 阀颤振模块
        3.3.3 阀平衡信号调整
        3.3.4 功率放大模块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3.5 通信模块
        3.5.1 以太网通信模块介绍
        3.5.2 DP83848简介
        3.5.3 DP83848和STM32接口设计
    3.6 抗干扰措施
        3.6.1 △I噪声电流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3.6.2 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
        3.6.3 电路板的布线
        3.6.4 接地技术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上位机软件
        4.1.1 Delphi简介
        4.1.2 人机交互界面
        4.1.3 软件通信模块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
        4.2.1 下位机软件设计的介绍
        4.2.2 PID控制原理
第5章 系统调试
    5.1 硬件调试
        5.1.1 前向通道调试
        5.1.2 后向通道调试
        5.1.3 开关量模块的调试
        5.1.4 以太网通信模块的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系统的安装和整体调试
    5.4 调试中所遇问题和解决办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DSP的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上位机设计方案
    2.3 下位机设计方案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信号调理模块
        3.1.1 前置放大器
        3.1.2 后置放大器
        3.1.3 滤波电路
    3.2 核心CPU介绍
        3.2.1 DSP芯片简介
        3.2.2 CPLD芯片简介
    3.3 功能模块介绍
        3.3.1 电源转换模块
        3.3.2 DSP模块电路
        3.3.3 A/D采样接口模块
        3.3.4 D/A转换接口模块
        3.3.5 CPLD内部逻辑设计
        3.3.6 USB通信模块
        3.3.7 硬件电路板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DELPHI介绍
    4.2 人机界面设计
        4.2.1 人机界面
        4.2.2 软件具体分析
    4.3 下位机软件设计
第5章 系统调试
    5.1 硬件调试
        5.1.1 数据采集模块调试
        5.1.2 数模转换电路调试
        5.1.3 通信模块调试
    5.2 软件调试
        5.2.1 数据采集功能调试
        5.2.2 示波器显示功能调试
        5.2.3 信号调理功能调试
    5.3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用Delphi实现大气电场仪系统中PC机与MSP430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硬件电路
2 下位机软件设计
    2.1 USART通信模块
    2.2 通信协议及通信程序设计
3 上位机通信模块设计
    3.1 MSComm的主要属性、方法和事件
    3.2 数据接收和显示部分的代码实现
        1) 串口初始化
        2) 打开串口
        3) 数据的接收
        4) 关闭串口
        5) 数据添加入图表, 实现实时监测
4 结束语

(4)用于航拍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实验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系统的研究意义
    1.2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研究
    2.1 直升机飞行机理介绍
        2.1.1 旋翼切面原理
        2.1.2 悬停与垂直飞行、前向、侧向飞行
        2.1.3 旋翼的挥舞运动
        2.1.4 模型直升机的特点
    2.2 小型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本课题所研究的GF-10B模型直升机
        2.2.2 小型无人直升机的数学建模
        2.2.3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方程组推导
        2.2.4 小型无人直升机运动学方程组的建立
        2.2.5 小型无人机数学模型的配平及线性化
        2.2.6 小型无人机运动方程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实验系统设计
    3.1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实验系统构建
        3.1.1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实验系统的硬件结构
        3.1.2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实验系统原理图及硬件实现
    3.2 机载部分
        3.2.1 小型无人直升机倾斜/俯仰角的检测
        3.2.2 小型无人直升机方位角的检测
        3.2.3 GPS模块
        3.2.4 升降、副翼舵机接收机信号采集
        3.2.5 升降、副翼舵机控制输出信号
        3.2.6 校正信号计算
        3.2.7 遥测信号输出
    3.3 地面系统部分
        3.3.1 串口通信
        3.3.2 数值显示
        3.3.3 图形显示
        3.3.4 无线数据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载系统单片机系统编程
    4.1 STC12C5410AD处理器
    4.2 STC12C5410AD单片机编程
        4.2.1 倾斜俯仰及方位检测A/D转换编程
        4.2.2 PCM及定时器编程
        4.2.3 通过串口向地面站传输编程
        4.2.4 系统调试ISP编程
    4.3 通信协议的定义
    4.4 Keil C51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控制器设计与Matlab仿真
    5.1 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数学模型
        5.1.1 悬停状态无人直升机控制的主要问题
        5.1.2 小型无人直升机俯仰通道的数学模型
    5.2 小型无人直升机智能PID控制算法
        5.2.1 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算法
        5.2.2 PID控制算法
        5.2.3 模糊控制
        5.2.4 智能PID控制
        5.2.5 小型无人直升机智能PID控制的定性分析
    5.3 小型无人直升机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5.3.1 MATLAB仿真工具简介
        5.3.2 小型无人直升机悬停状态控制器结构
        5.3.3 模糊控制器控制规则表
        5.3.4 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函数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6.1 S-函数及其应用
    6.2 S-函数的基本结构
        6.2.1 S-函数的引导语句
        6.2.2 S-函数参数引入和调用
        6.2.3 S-函数模板
    6.3 纵向姿态控制系统方案
        6.3.1 俯仰角控制律设计
        6.3.2 俯仰角控制律的仿真
    6.4 横向姿态控制系统方案
        6.4.1 滚转角控制律设计
        6.4.2 滚转角控制律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7.1 系统测试结果
    7.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工作

(5)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验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意义和来源
    1.2 本项目相关情况的介绍
    1.3 课题主要研发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人主要工作
第二章 煤矿生产概况及环境监测监控简介
    2.1 煤矿典型的工艺流程
    2.2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概述
第三章 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监控实验装置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设定井下生产环境布局图
    3.2 实验装置系统的总体需求
    3.3 实验装置系统总体方案
        3.3.1 实验装置系统分站结构及功能
        3.3.2 实验装置系统主站功能
    3.4 实验装置系统的功能需求
        3.4.1 分站的功能
        3.4.2 主站的功能
    3.5 实验装置系统参数的设定
    3.6 本节小结
第四章 实验装置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实验装置系统总体电路框图
    4.2 AT89C51 主控制板
    4.3 用8255 作为片外I/O 口的扩展
        4.3.1 AT89C51 单片机的片外总线结构
        4.3.2 AT89C51 单片机的扩展能力
        4.3.3 用8255 作为实验装置系统AT89C51 片外I/O 口的扩展
        4.3.3.1 接口芯片8255 各口的功能分配
        4.3.3.2 实验装置系统的接口芯片8255A 各口的功能分配情况
        4.3.3.3 单片机AT89C51 与接口芯片8255 的主要接口
    4.4 模拟/数字(A/ D)转换器在系统中应用
        4.4.1 A/ D 转换器0809 在AT89C51 中的作用
        4.4.2 A/D 转换器0809 与AT89C51 的接口电路
    4.5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
    4.6 LED 数码显示屏
        4.6.1 7 段LED 显示器简介
        4.6.2 实验装置系统显示器的设计
第五章 实验装置系统多机通讯过程
    5.1 串行通讯基础概述
    5.2 实验装置系统通讯的设计
        5.2.1 系统采用RS—232C 总线的异步通讯方式
        5.2.2 单片机AT89C51 的串行接口
        5.2.2.1 AT89C51 单片机串行口的构成
        5.2.2.2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5.2.3 系统分站AT89C51 单片机与主站IBM-PC 机的通讯
        5.2.4 实验装置系统多机通讯软件设计
        5.2.4.1 多机通讯协议
        5.2.4.2 多机通讯软件设计
    5.3 PC 机与AT89C51 系列单片机多机通讯的控制问题
    5.4 实验装置系统下位机安全参数有效值范围处理方法
第六章 实验装置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
    6.1 实验装置系统开发过程的步骤
    6.2 实验装置系统的安装、调试
        6.2.1 分站单机调试
        6.2.2 单个分站和主机联机调试
        6.2.3 多分站和主机联机调试
    6.3 实验装置系统的试运行
    6.4 实验装置系统的产品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管道检测分类综述
        1.2.1 管道检测技术
        1.2.2 管道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管道检测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本体结构设计
    2.1 检测仪的结构参数
    2.2 检测仪设计时应满足的要求
    2.3 检测仪的本体结构组成
    2.4 检测仪本体密封及防腐
    2.5 检测仪的通过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下位机设计
    3.1 引言
    3.2 PIC 单片机
        3.2.1 PIC16F87X 的性能简介
        3.2.2 PIC16F877A 单片机
        3.2.3 PIC16F873A 单片机
    3.3 串行通讯模块
        3.3.1 串口通信
        3.3.2 PIC 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3.3.3 主单片机与PC 机的串口通信
        3.3.4 主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3.4 A/D 转换模块
        3.4.1 ADC 的配置
        3.4.2 ADC 工作原理
        3.4.3 A/D 转换步骤
    3.5 Flash 存储器模块
    3.6 时钟模块
    3.7 下位机设计时可靠性设计
        3.7.1 下位机硬件抗干扰设计
        3.7.2 下位机软件抗干扰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传感器系统
    4.1 检测仪的计程轮
    4.2 检测仪的变形量检测
    4.3 检测仪的压力检测
    4.4 检测仪的倾角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惯性导航系统
    5.1 惯性导航的基本概念
    5.2 惯性导航系统的组成
    5.3 惯性测量装置ADIS16350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6.1 客户区界面模块
    6.2 数据库模块
        6.2.1 数据库简介
        6.2.2 数据库的创建
        6.2.3 数据库表设计
    6.3 通信模块
        6.3.1 通信协议
        6.3.2 通信协议的设计
        6.3.3 串口通信控件
        6.3.4 通信步骤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 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三) 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硬件电路图
附录2 下位机样机实物图
附录3 主单片机部分源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压力式水深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深测量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1.1 水深测量发展史
        1.1.2 目前常用的水深测量方法
    1.2 水深测量的目的意义
    1.3 课题的提出背景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 课题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需求
    2.2 各种水深测量方式的比较
    2.3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设计原理
        2.3.1 压力式测深的依据
        2.3.2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3.3 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方法
        2.3.4 本系统的数据外部校正
    2.4 测试点坐标定位设计方案
    2.5 数据存储设计方案
    2.6 数据输出终端设计方案
        2.6.1 上位机输出终端
        2.6.2 U盘转存数据设计
        2.6.3 液晶实时显示输出终端
        2.6.4 打印机输出终端
    2.7 主电路板设计方案
3 器件选型及硬件电路设计
    3.1 关键器件简介
        3.1.1 AT89C55WD
        3.1.2 A/D转换芯片TLC2543
        3.1.3 时钟芯片D512C887
        3.1.4 USB控制芯片CH375
        3.1.5 串行存储器AT45D81618
        3.1.6 GPS模块GR-86
    3.2 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电源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扩展串口电路设计
        3.2.4 A/D转换电路设计
        3.2.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2.6 U盘读写电路设计
        3.2.7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3.2.8 打印机电路设计
        3.2.9 按键电路设计
    3.3 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4.1.2 数据传输子程序设计
        4.1.3 GPS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1.4 键盘扫描子程序设计
        4.1.5 U盘读写子程序设计
        4.1.6 主程序设计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 系统测试与应用分析
    5.1 系统测试与实验
    5.2 系统应用分析
        5.2.1 基本应用
        5.2.2 测海浪最大浪高
6 课题总结与展望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背景
    1.3 鼠笼异步电机转子故障产生原因及特点
    1.4 鼠笼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的诊断方法比较
        1.4.1 定子电流检测技术
        1.4.2 参数估计法
        1.4.3 专家系统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子断条特征分量产生机理
    2.1 转子谐波磁势的机理分析
    2.2 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的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滤波器在转子断条诊断方面的应用
    3.1 自适应滤波原理
        3.1.1 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3.1.2 自适应陷波器
    3.2 自适应陷波器的仿真分析
        3.2.1 傅里叶变换
        3.2.2 仿真设计
        3.2.3 自适应滤波的仿真
        3.2.4 基于自适应陷波器的转子断条频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位机的设计
    4.1 传感器
    4.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2.1 电压跟随器
        4.2.2 有源低通滤波器
        4.2.3 可编程放大电路
    4.3 A/D 转换的设计
        4.3.1 信号转换的工作原理
        4.3.2 ADC 模块操作时间要求
    4.4 单片机与PC 机串口通信的设计
        4.4.1 接口器件和原理
        4.4.2 单片机寄存器设置
        4.4.3 单片机汇编程序的编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PC)的串行通信
        5.1.1 MSComm 控件提供下列两种处理通讯的方式
        5.1.2 MSComm 控件的常用属性
    5.2 程序的编写
    5.3 故障诊断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近红外光谱仪的智能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所存在的问题
    1.3 智能仪器的典型结构
    1.4 智能仪器的主要特点
    1.5 智能仪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6.1 研究的目标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文各章的内容安排
第2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智能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智能检测系统的构成
    2.2 硬件系统设计
        2.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2.2 光强传感器的选择
        2.2.3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2.2.4 A/D电路选择
        2.2.5 系统其它器件选择及性能介绍
        2.2.6 硬件连接说明
    2.3 系统软件设计
        2.3.1 系统软件构成
第3章 通信系统设计
    3.1 NIR-800光谱仪与PC机通信
        3.1.1 通讯线连接方式
        3.1.2 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
    3.2 UA303采集器与PC机通信
    3.3 通信软件的具体设计
        3.3.1 Delphi语言中通信工具的简介
        3.3.2 用Delphi实现NIR-800光谱仪与PC机的通信
        3.3.3 用Delphi实现UA303采集器与PC机的通信
第4章 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4.1 系统运行监控数据库
    4.2 光谱仪监控系统软件的实现
        4.2.1 Delphi中数据库的简介
        4.2.2 ADO技术
        4.2.3 本系统中ADO的应用
        4.2.4 实时报警
        4.2.5 报表打印
    4.3 系统运行方式及程序界面
第5章 智能检测系统的误差和可靠性分析
    5.1 智能检测系统误差分析
        5.1.1 温度检测实验
        5.1.2 光强电压检测实验
        5.1.3 电压检测实验
    5.2 智能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5.2.1 抗干扰设计
        5.2.2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5.3 容错技术
第6章 光谱仪的异常分析及数据处理
    6.1 异常分析
    6.2 数据处理
        6.2.1 小波消噪
        6.2.2 Shenk's算法
        6.2.3 模型调入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从事的工作
    7.2 通过研究取得的结论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A NIR-800光谱仪与PC机的通信程序
附录B 实时/历史记录数据库程序
附录C SHENK'S算法较正程序

(10)应用于减振器试验台的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减振器试验台测控系统应用和发展现状
        1.2.1 国内现有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1.2.2 本次设计的改进及其意义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台结构和系统组成
    2.1 试验台的基本结构和系统组成
        2.1.1 试验台的基本结构
        2.1.2 试验台的系统组成
    2.2 试验台的加载方案
    2.3 试验台主要部件
    2.4 减振器试验台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电作动器基本结构和控制原理
    3.1 交流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1 简单交流伺服系统工作原理
        3.1.2 减振器试验台中的交流伺服系统工作原理
    3.2 机电作动器基本结构及其控制原理
        3.2.1 机电作动器基本结构
        3.2.2 减振器试验台所用机电作动器部件特点
        3.2.3 作动器丝杆的选择
    3.3 机电作动器总体设计方案
    3.4 机电作动器技术设计
        3.4.1 总体设计及技术分析
        3.4.2 主要零部件设计
        3.4.3 其他零部件主要设计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
    4.1 PC104嵌入式计算机简介
        4.1.1 PC104特点
        4.1.2 PC104规范
    4.2 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硬件设计
        4.2.1 数据采集系统模数转换设计
        4.2.2 逐次逼近式A/D的工作原理
        4.2.3 减振器试验台数据采集硬件部分简介
        4.2.3.1 输入通道电路
        4.2.3.2 模数转换电路
        4.2.3.3 数模转换电路
        4.2.3.4 功率放大模块
        4.2.3.5 接口控制逻辑电路
        4.2.4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4.1 A/D转换子程序
        4.2.4.2 D/A转换子程序
    4.3 前馈PID控制器的设计
        4.3.1 常规PID控制
        4.3.2 PID参数的调整规则
        4.3.3 前馈 PID控制器的设计
    4.4 常规PID与前馈PID控制效果仿真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被测对象相关参数的计算
    5.1 引言
    5.2 Delphi 控件的选择
    5.3 减振器所测参数的理论分析
        5.3.1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重要性
        5.3.2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测试标准
        5.3.3 弹簧倔强系数的理论计算
    5.4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编程计算
    5.5 程序运行结果
    5.6 减振器试验台部件实物图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多通道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D]. 王如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2]基于DSP的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D]. 柴秀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3]用Delphi实现大气电场仪系统中PC机与MSP430单片机的串行通信[J]. 程丽丹,肖稳安,行鸿彦,周欣,唐海. 信息化研究, 2009(03)
  • [4]用于航拍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增稳实验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D]. 罗景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5]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验装置[D]. 李玉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新型海底管道内变形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 战智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7]压力式水深测量仪的研制[D]. 陈会.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8]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检测系统的研究[D]. 刘来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1)
  • [9]近红外光谱仪的智能检测系统[D]. 朱锐. 江苏大学, 2006(06)
  • [10]应用于减振器试验台的测控系统[D]. 庞维.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Delphi实现A/D转换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