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大四学子-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

北大学子-大四学子-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

一、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华[1](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文中提出西方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极为关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身体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卫生与身体、医学与身体、身体政治、身体规训、女性身体研究等。但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身体检查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而体检问题的确是身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近代“身体检查”制度是西医生理解剖学身体观与检查机制的结合,旨在促进民众健康,同时协助安排重要的社会事件——入学、入伍、选择职业等。本论文即围绕近代中国的体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医学化理论,对不同人群的体检过程做出详细梳理,并讨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医学史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晚清民国时期的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医学化理论的两大层面——制度与知识层面展开讨论,聚焦于学生、职业人员、孕产妇三类人群,阐述西方体检模式和制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论文由此探讨近代中国身体医学化和身体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体检被纳入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现代化叙事的方式与过程。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近代中国体检是如何在医学化的理论视角下被阐述的。接下来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体检制度与实践中的三类人群,其中学生和职业人员是从医学化的第一个层面,政策制度与组织管理展开讨论,孕产妇则是从医学化的第二个层面,医学知识与疾病认识论展开分析。第五部分为讨论,尝试分析了体检中的身体认知观念,西医体检知识和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与各种要素发生关联与互动,以及体检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对国民健康身份的构建三大问题。对近代中国体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一种身体知识与技术在近代中国出现、应用与发生转变的过程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体检与医学化问题密切相关,即身体在经历西方生物学和解剖学概念解释,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手段,逐步被纳入到医疗权力体系中,受到各种检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医学化将体检由医院场域扩展到学校、军队、各种职业团体、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检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活动和世俗化的制度安排,成为对某些“异常”身体进行构建和监管的技术手段。第三,体检制度在近代中国社会推广并逐渐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根本原因是身体认知观念的变化与检查身体方式的变化,即由中国传统取象类比,推求而得的观察方式,逐渐被遵循着科学语言的标准化检查方式所取代。第四,医学化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体检实践中相互交叉,由此产生了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知识、技术、医护人员、潜在患者群体、各类相关机构等行动者的行为被叠加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第五,体检在近代中国同整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是一种国民健康身份认同技术。形形色色不同的身份正是在体检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要素,以及国家民族现代性诉求的主流话语绘制下共同构建而成的。最后,在学术与现实意义上,期望本论文对于增进中国近代史、医学史、身体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并希望帮助我们分析当今社会体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成因,反思当下身体是否过度医学化的现象。同时,也为当今学术界关于身体、医疗、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王明娟[2](2019)在《周诒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诒春,清华大学第三任校长,他是清华优良传统的奠基者,也是被遗忘的“老校长”。周诒春一生担任众多要职,为我国的文化、教育、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教育领域内的贡献多源于清华校长的身份。周诒春于1913年10月至1918年1月任清华学校校长。他是清华的第三任校长,也是早期清华校长中任期较长,贡献较大的一位校长。他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与导向性的作用。然而,如今鲜有人知这位“老校长”的存在,亦鲜有学者全面深入研究周诒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因此,笔者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周诒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梳理、整合、评析,以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周诒春的生平经历入手,首先介绍了时代背景、籍贯家世、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交友经历。笔者试图通过对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梳理,探究周诒春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周诒春的教育思想萌芽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此间周诒春先后求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深受圣约翰模式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周诒春留美期间正值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并且国内亟需各类专业人才开拓事业,因此周诒春的教育思想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周诒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执掌清华时期。他以造就完全人格为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三育并举”,尤其重视学生体质与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的养成;他认为教育具有改革社会的作用,学校应通过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和参与社会服务来培养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实干家和服务者;他主张教育行政独立、经费独立、学术独立以及民族教育独立,努力促进西学的“中土化”,首先提出并推进改办清华为完全大学;他提倡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以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刊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领导力;他坚持严格细致的学校管理,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深入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涵养了清华学子“行胜于言”的文化基因。周诒春的教育思想对清华大学和清华学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周诒春任职校长期间,以崇高的理想,长远的目光和果敢的举措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活泼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风气和向上的校园精神为清华的发展“灌注生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了莘莘学子的成长。同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精英伦理教育和学校精神塑造的办学理念,这些办学理念成为清华发展至今的基底,亦是当今教育应学习借鉴之处。

万圆[3](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石彤喆[4](2017)在《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也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背景和动力,随着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愈来愈显示出其特殊的外交功能,成为国际关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特殊群体——外国留学生,是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纵观中国65年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历史,在战略定位、指导方针、运行机制和实践案例等方面都有着成功经验和殷鉴教训,值得作全面考察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文化外交为导向,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分析框架,围绕“传播知识、认知中国”这一命题,以三个分析板块(主体控制、媒介和内容、受众和效果)为主线,每个板块以三个历史阶段(1950—1966、1973—1995、1996—2015)的不同发展变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剖析建国65年来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历史变革。本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学界对本选题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文化外交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与传播学“5W模式”之间的学理关系进行解析,阐明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分析路径,及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论述中国政府作为传播主体决定了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发挥决定性指导作用,是跨文化传播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第三章分析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结构语境下的媒介“组织”,是贯彻政府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传授知识、管理服务的主要功能。第四章介绍和分析来华留学生(受众)来源国多样化、文化背景多元化和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融合度,即对传播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第五章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文化外交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其形式是“文化传播”,核心是“价值认同”;通过跨文化传播推介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达到不同文明的互相沟通和价值认同。这是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杨茜[5](2014)在《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吴宓的红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论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以及《文学与人生》等着述之中。吴宓的红学研究在现代红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导向性,其研究成果对“五四”以来索隐派和考据派忽视小说文学性的倾向进行了反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半个世纪红学批评的薄弱景观。吴宓在儒家文化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贯穿中西的文化比较思维,他将《红楼梦》置于世界文学之林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吴宓的红学研究致力于挖掘小说主题,揭示人物典型意义,探究小说叙事结构等。他认为《红楼梦》主题包含四层要义:1、个人本身之得失;2、人在社会中之成败;3、国家团体之盛衰;4、千古世运之升降。这一“四层宗旨论”回应着他对文学本质和文学功用的认识;他的《红楼梦》人物研究以审美观照为主,着重于揭示红楼人物的典型意义。他的《红楼梦》人物解读是其追求“真情”“至理”人生观的投射;他的《红楼梦》结构论则从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展开论说,其结构论颇具新意,诸如《红楼梦》“同心圆式”叙事结构说、《红楼梦》四季时序叙事脉络说、《红楼梦》“真境”“幻境”两个世界说,等等。由此可见,吴宓的红学研究不仅新见颇多,而且启迪也颇多,为《红楼梦》的意义阐释开辟出了新境界。

武婷婷[6](2014)在《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文中指出清华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的建立不仅与清政府的政策有关,更与当时美国的对华态度转变有关,是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流的硬件设施使得清华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最豪华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清华学子们的学校生活成为了感受这一时期校园文化的最好见证。严肃认真的学习生活不仅体现了清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良好的学风,同时也反衬出了清华选拔的严格、考试的严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充分展现了清华学生的活力和激情,从衣食住行再到运动和情感,清华学子在校园里上演着各种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热情高涨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是对清华生活的另一种调剂,它表现出了清华学生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心,是清华学生觉悟的一种提高和精神上的一种升华。从清华学生的学习、课外以及政治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清华学校所具有的“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良好校风,同样清华学校对学生德、智、体方面的严格要求,也培养了清华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优秀的专业知识,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韩永胜[7](2008)在《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文中认为以西方教育小说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现实绩,对中国教育小说进行全方位考察研究。根据已有理论,对教育小说作出符合中国文学实况的界定,并对五四以来教育小说的发生、发展作系统的梳理,对重要的教育小说作家及作品做透彻的分析论述。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导论、上编、下编、结语。导论:论述选题依据及研究目标,论题的研究现状,并阐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总结论题目前研究状况,分析论题研究不足之处。并综述西方文艺理论对教育小说的界定,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状况,对教育小说做出更合理的界说。教育小说即:叙述青少年成长经历及表现批判教育弊端的小说。教育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西方教育小说概念相似,以表现青少年成长经历为主;第二类则突破西方教育小说概念,是由叶圣陶先生开启的抨击教育弊端的问题小说。简言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教育小说以两种形态并存发展:教育成长小说与教育问题小说。大体上,教育小说具有批判性、自传性等特征。上编:中国教育问题小说,本编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五四时期教育小说的兴起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小说大家叶圣陶先生的创作。第二章,论述冰心的教育问题小说,重点分析冰心教育小说中体现出得爱的哲学。第三章,论述巴金的家庭教育小说,巴金的家庭教育小说揭露了封建旧式家庭教育的黑暗,批判了封建思想对青少年成长的毒害。第四章论述柔石张天翼等作家的创作,这些作家创作的教育小说为数不多,但颇具研究价值。第五章论述抗战时期的《未央歌》,它是战争年代对教育的独特思考。第六章论述新时期初期刘心武等人的创作,他们的创作与五四遥相呼应,高扬人性,鞭笞黑暗的现实。第七章论述铁凝的教育小说创作。第八章论述二十世纪末两部重要的小说:《三重门》与《桃李》,二者体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被异化的教育与被扭曲的知识分子。下编:教育成长小说,本编共九章。第九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教育成长小说《倪焕之》。第十章论述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成长小说,其中重点分析革命文学初期的理论探讨以及茅盾等人的创作。第十一章论述老舍的教育成长小说,老舍由时代出发,以师者的独特视角出发,思考特定年代青年的成长历程,第十二章论述路翎的小说《财主的儿女们》,这部充满激情的小说,是中国教育小说的瑰宝。第十三章论述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成长小说,此时期在革命成长小说走向高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第十四章论述文革时期的知青成长小说与小闯将成长小说。第十五章论述新时期以来曹文轩、秦文君及沈石溪等作家的创作,他们更多的在儿童本位上思考青少年的成长,成就颇高。结语:作为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对二十世纪教育小说进行简单的概括论述,梳理了中国教育小说的脉络。

肖树[8](2005)在《复读透视》文中研究说明 几乎都有大学可上 2005年11月12日中午12点整,河北省依傍京津的某市第一中学文科(1)班。 "下课!"老师面对着埋头做习题的近百名学生喊了一声,课堂上响起一阵桌椅磕碰地面的声音,学生们有些纷乱地站起来一大片,然后又错落地相继坐下。先老师后学生的师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李佳和张晓峰(化名)是五六分钟以后走出来的。看见等在教室外的本刊记者,张晓峰打了个招呼,说咱们就在

shangyu520[9](2003)在《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6月,已经是北京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肖喆因为不喜欢所读专业,毅然决定退学回家复读,许多人扼腕叹息。2002年7月24日,又传来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湖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竟是这个北大的“逃兵”肖喆……

郭冬[10](1999)在《世纪末的教育报告》文中认为 序清晨,我牵着狗儿遛弯。养过狗的人知道,狗像人,也有个性。每当我用链子牵着狗儿走路,它就装傻,呆呆站定,一副不想动弹的样子。可只要解开链子,它就抡着尾巴,撒欢地围着我前后跳。狗儿喜欢自由。为这,它自愿放弃阳光,每天晨曦还没撕开黑幕,街上无人的时候,我们就相跟着跑到林荫道上。我们必定碰见最早的行人,那是从高楼钻出的一个女孩。她总是急匆匆跳上山地车,义无返顾地撞进还没有睡醒的城市。而后,路灯就泻在她背后硕大的书包上了。

二、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2.1 身体医学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2 国内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3 小结
    2.2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与身体观念研究综述
        2.2.1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相关研究
        2.2.2 近代中国身体史的相关研究
        2.2.3 近代中国健康观念的相关研究
        2.2.4 近代中国体检兴起的相关研究
        2.2.5 小结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概念限定与说明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方法
        2.3.4 选题意义
        2.3.5 创新性
3 身体医学化与近代中国的身体检查
    3.1 晚清民国时期体检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3.2 近代中国体检中的身体观基础和技术基础
        3.2.1 机械论、解剖学身体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2 科学度量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3 身体影像技术与近代中国体检
    3.3 小结与研究思路
4 晚清民国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4.1 清末学生体检制度观念的萌发与初步实践(1902-1911)
    4.2 北洋政府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1912-1927)
        4.2.1 各自为政时局下的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
        4.2.2 存在的问题与统一标准的呼声
    4.3 南京国民政府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全面实施(1928-1937)
        4.3.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
        4.3.2 健康检查逐渐纳入学校行政体系
    4.4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学生健康检查统计
    4.5 全面抗战时期学生健康检查(1937-1945)
        4.5.1 战时学校健康(卫生)教育与健康检查
        4.5.2 战时学生营养问题与健康检查
    4.6 民国时期学生体检——以清华大学为例
        4.6.1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的学生体检(1911.4-1928.7)
        4.6.2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28.8-1937.7)
        4.6.3 抗战时期中的清华学生体检(1937.8-1946.7)
        4.6.4 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46.8-1948.12)
    4.7 小结
5 民国时期职业人员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5.1 民国初年至1933年职业人员体检
        5.1.1 1931年之前职业人员体检的初步发展
        5.1.2 应考公务人员体格检验制度的正式建立(1931-1933)
    5.2 1933年以后职业人员体检概况
        5.2.1 行政公务人员
        5.2.2 铁路服务人员
        5.2.3 其他从业人员
    5.3 特殊职业体检——以军人为例
        5.3.1 陆军体检
        5.3.2 空军飞行员体检
    5.4 小结
6 民国时期孕产医学化与产检
    6.1 孕产医学化:“异常”身体的建构
    6.2 民国时期妇婴卫生行政与产检事业概况
    6.3 产检:对“异常”身体的检测
        6.3.1 时间上的监测
        6.3.2 检查人员与场所的转变
        6.3.3 检查项目与内容
    6.4 基于产检的医学统计与研究
    6.5 小结
7 讨论
    7.1 体检与近代中国身体认知观念的转变
        7.1.1 中西医“身体检查”观之比较
        7.1.2 “健康检查”与“健康”认知观念
    7.2 体检之“网”: 认知观念与制度安排的互动
        7.2.1 实践中的技术: 北平公共卫生示范区中的体检
        7.2.2 北平示范卫生区中体检知识和技术网络的生成
        7.2.3 体检网络相关行动者行为链条分析
    7.3 近代中国的体检与健康身份认同
        7.3.1 从健康的身体到健康的国家
        7.3.2 健康检查与身体隐喻
        7.3.3 健康检查与身体、健康和身份的构建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周诒春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着作研究
        二、学术期刊研究
        三、学位论文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周诒春生平概要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籍贯家世
    第三节 求学经历
        一、新安书院
        二、上海圣约翰大学
        三、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
    第四节 工作经历
        一、文教活动
        二、公益活动
        三、政商活动
    第五节 交友经历
        一、亦师亦友——颜惠庆
        二、芝兰之交——胡适
        三、相辅而行——吴鼎昌
第三章 周诒春教育思想渊源
    第一节 现实渊源
        一、圣约翰模式——传与承
        二、威斯康星思想——扬与弃
    第二节 理论渊源——实用主义教育
第四章 周诒春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完全人格之教育宗旨
        一、体育——三育之首
        二、智育——三育之基
        三、德育——三育之本
    第二节 改革社会之教育作用
        一、职业指导
        二、社会服务
    第三节 办学独立之教育地位
        一、西学“中土化”
        二、改办完全大学
    第四节 丰富生活之教育方法
        一、学生社团
        二、学生活动
        三、校园刊物
    第五节 严格细致之学校管理
        一、教学管理
        二、生活管理
第五章 周诒春教育思想评析
    第一节 周诒春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之于清华——“灌注生气”
        二、之于学生——桃李争妍
    第二节 周诒春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第三节 周诒春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精英伦理教育——名校的办学职责和使命
        二、学校精神塑造——高校办学的灵魂和核心
参考文献
附录 周诒春教育专论、演说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4)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框架
    第一节 文化外交:国际关系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探源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传播学的“5W模式”辨析
    第四节“5W模式”和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主体控制:政府的传播导向与宏观政策
    第一节 政治导向:政府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第二节 文化导向:构建开放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制
    第三节 战略导向: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的机制化与法制化
    小结
第三章 媒介与内容:高校管理制度与教学内容之变迁
    第一节 封闭管理下的“对外宣传”
    第二节 开放管理下的文化传播
    第三节 趋同管理下的文化互动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受众与效果:来华留学生认知中国的互动效应
    第一节 认知过程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文化适应
    第四节 多元文化背景与文化认同
    第五节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传播与接受的启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议程设置
    第二节 接受者的文化期待与认同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实施过程和内容深化
    第四节 传播效果和传播信度
    第五节 新时期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吴宓红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萌芽——形成期(1894-1921)
        2.1.2 发展——成熟期(1921-1949)
        2.1.4 反思——自娱期(1949-1978)
    2.2 学术背景
        2.2.1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学术背景
        2.2.2 以新人文主义为代表的西洋学术背景
3 吴宓《红楼梦》主题论
    3.1 四层宗旨论
        3.1.1 个人本身之得失
        3.1.2 人在社会中之成败
        3.1.3 国家团体之盛衰
        3.1.4 千古世运之升降
    3.2 四层宗旨论蕴含的文学观
        3.2.1 文学的本质
        3.2.2 文学的功用
4 吴宓《红楼梦》人物论
    4.1 典型人物论
        4.1.1 贾宝玉:浪漫的诗人
        4.1.2 王熙凤:霸道的政治家
        4.1.3 紫鹃:执着理想的人
    4.2 典型人物论彰显的人生观
        4.2.1 真情
        4.2.2 至理
5 吴宓《红楼梦》结构论
    5.1 表层结构
        5.1.1 “同心圆式”结构
        5.1.2 “四分之三”结构
    5.2 内在结构
        5.2.1 “四季时序”结构
        5.2.2 “两个世界”结构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吴宓日记》中关于《红楼梦》的记录整理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清华学校的肇建及其学生状况
    (一)清华学校的肇建及其环境建设
    (二)清华学生状况分析
二、清华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以西学为重的课堂生活
    (二)课堂外的学习生活
    (三)考试的那一天
三、清华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衣食住行
    (二)别开生面的文艺活动
    (三)清华体育
    (四)清华学生的医院生活
    (五)清华学生的情感生活
四、清华学生的政治社会生活
    (一)清华学生自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五四影响下的清华学生运动
    (三)清华学生的社会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二)有关清华师生之传记、回忆录和着作
    (三)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总论
    一、源于西方的教育小说
    二、中国教育小说带来的困惑
    三、中国教育小说界定
上篇 教育问题小说
    第一章 叶圣陶与五四教育小说兴起
        一、五四教育小说的兴起
        二、叶圣陶的教育问题小说
    第二章 冰心:爱的教育
    第三章 巴金的家庭教育小说
    第四章 柔石、张天翼等作家的创作
    第五章 鹿桥与《未央歌》
    第六章 新时期初期的教育问题小说
        一、单一的叙述主体
        二、《班主任》与《伤痕》
    第七章 铁凝: 《哦,香雪》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第八章 世纪末的教育反省清醒
        一、韩寒与《三重门》
        二、张者与《桃李》
下篇 教育成长小说
    第九章 梦与现实:《倪焕之》
    第十章 革命成长小说
        一、从革命文学到成长小说
        二、蒋光慈与茅盾等左翼作家的革命成长小说
    第十一章 老舍的教育成长小说创作
    第十二章 路翎与《财主的儿女们》
    第十三章 十七年文学中的教育成长小说
        一、创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和教育思想
        二、革命成长小说的高峰
        (一) 小资成长史:《青春之歌》
        (二) 农民成长史:《红旗谱》
    第十四章 文革中的教育成长小说
        一、知青成长小说
        二、《闪闪的红星》
    第十五章 曹文轩等作家的教育成长小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D]. 王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2]周诒春教育思想研究[D]. 王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4]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D]. 石彤喆.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5]论吴宓的《红楼梦》研究[D]. 杨茜.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6]清华学生生活图景:1911-1924[D]. 武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7]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 韩永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8]复读透视[J]. 肖树. 教育, 2005(06)
  • [9]北大学子——高四学生——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J]. shangyu520. 少年世界, 2003(01)
  • [10]世纪末的教育报告[J]. 郭冬. 北京文学, 1999(10)

标签:;  ;  ;  ;  ;  

北大学子-大四学子-清华学子不一样的轨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