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尕海—则岔成为甘肃第四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马庆兵[1](2021)在《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与鸟类监测报告》文中指出指出了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云南省境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着众多的黑颈鹤与鸟类物种。其中,黑颈鹤属于地球上唯一在高原上生活的鹤鸟。在我国,它主要局限于云南、青海等地。同时,黑颈鹤具有生育率低、产量小等特点,一直在我国被列入重点保护的动物序列。故对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与鸟类监测的结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目前,人工投食能吸引黑颈鹤在投食区域逗留活动较长时间,减少在农地里觅食受人为驱赶的影响;但目前投喂食物仅限玉米,食物种类单调。为此,提出了建议:2021年冬季的投食,应适当增加荞麦、小麦之类的粮食作物和小块马铃薯。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和研究,以期给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才项多杰[2](2021)在《生态旅游视角下涉藏州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考察——基于四川若尔盖县与甘肃碌曲县的调研》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四川若尔盖县与甘肃碌曲县的实地调研,分析甘川涉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及旅游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以探寻生态旅游视角下涉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涉藏地区旅游发展,必须重视当地群众的收益,必须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原生态及原生态文化保护得越好,涉藏地区旅游开发越有立足之地,才能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
张文娴[3](2021)在《甘肃省输电网穿越自然保护地的避让退出和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迪[4](2021)在《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居民精神层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追求温饱刚需到寻求精神享受,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其独特性、多样性、异域性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甘肃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其民族文化资源包罗万象,近年来甘肃省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碌曲县作为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其在甘肃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经过多年旅游业的发展碌曲县已拥有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但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资源融合效应还很浅显;再加上民族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易逝性,亟需探索一条适合碌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结合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对碌曲县文旅融合的基础进行整体解读;其次分析碌曲县目前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来获取居民、商家和旅游者对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最后旨在通过文化元素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出实景演艺、民族文化村、“前台、帷幕、后台”、文创纪念品四种模式产品,为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两者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以上便是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意义所在。
韩耀文[5](2020)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甘肃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和内容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关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的解读。本研究分别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荒漠湿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高寒湿地和张掖市肃南县全要素自然资源为例,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提取自然资源的范围边界和近年变化情况,调查核实自然资源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划分登记单元、制作登记簿与登记附图,在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旨在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提供参考和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确定登记范围和边界,明确登记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面积、公共管制等基本信息,查清单元内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用益物权等权属信息,将自然资源的基本信息、权属信息进行登记,制作登记附图,建立数据库信息,最终以不动产信息平台为基础,达到不动产登记与自然资源登记的融合,实现相关部门资源信息互通共享。(2)肃州区荒漠湿地确权试点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登记单元面积占肃州区面积的4%,登记单元内湿地面积占登记单元面积的98%,占国有土地面积的92%;碌曲县高寒湿地确权试点区主要湿地类型是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类,其中沼泽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94.4%,主要分布在尕海湖周边区域,湿地范围内草原存在退化现象,登记单元内湿地全部为国有土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肃南段为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区,有6种自然资源类型,草原、森林、山岭、水资源、滩涂和荒地分别占自然资源总面积的80.1%、12.8%、3.8%、2.5%、0.8%和0.1%。(3)自然资源调查确权过程中存在部分资源边界难以界定的问题,应综合考虑其生态功能和管理需求等因素;当部分区域存在权属重叠或争议时,要本着尊重历史和面对现状的原则去解决;调查应充分应用高新技术,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郭宏光[6](2020)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任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合理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境内生态环境脆弱,同时甘南也是“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区,由于经济产业单一,过载畜牧现象突出,致使区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挑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准确认识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情,探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体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科学指导。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方法。首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深入研究,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为切入点,接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现阶段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总结甘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制约因素,最后就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和新发展观的绿色标准,提出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的对策。
姬浩浩[7](2020)在《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形象成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因素之一,准确的旅游吸引物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独有特征的反映,而且能对旅游地旅游政策的制定和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基础,因而吸引物形象定位对于提高旅游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甘南州旅游业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提升阶段——繁荣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2019年7月“一会一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印证了甘南州旅游吸引物的魅力所在。文章从旅游者视角出发,利用UGC文本为研究对象,对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进行感知研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构成模型,继而为旅游吸引物形象优化提供策略及建议。文章基于旅游者的视角,从“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等三大网站筛选出100篇UGC数据文本材料作为研究材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分析软件、QSR Nvivo12分析软件,从UGC文本词频分析和内容分析两方面出发,发现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词频分析过程为:词频统计——高频词特征及分析——感知到的吸引物类属分类——情感维度分析——情感内容分析——长尾分析等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故事线——吸引物形象模型构建——饱和度检验——主范畴特征分析等过程。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1)甘南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的形象感知深度高于自然类旅游吸引物,说明经过长期的形象建构,甘南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形象得到游客的肯定,这也和甘南州旅游吸引物现状相符合;(2)甘南州吸引物负面评价较少,正面评价占比大,情绪形象感知为正面,源于对旅游吸引物和地方情感的认同,这有利于游客推荐游览意动形象的产生,但是少量的负面印象不容忽视;(3)长尾理论分析得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长头”占比88.5%,为甘南州提供了进行小众旅游市场开发的依据;(4)基于UGC文本数据三级编码研究得出客观形象、主观形象、附加形象3个主范畴和文化形象、生态形象、生理美感形象、心理美感形象、功能形象、联想形象、美誉形象、对比形象8个副范畴,以及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构成这一核心范畴。最后文章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提升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王碧[8](2020)在《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综合症。其病原根据致死性的强弱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因出现跨种间传播、高致死性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H5亚型是较早发现,分布广泛的高致病亚型。而对于禽流感病毒的远距离传播,迁徙候鸟的作用备受质疑。研究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传播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野生鸟类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对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和H5N8亚型的暴发及进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再利用MaxEnt模型分别对H5N1和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的当前及未来空间适宜性分布进行了预测。最后对我国目前以野生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所呈现出来的疾病压力情况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发生过两次大的暴发,分别在2006年及2016年前后,暴发次数有减弱现象;而H5N8禽流感病毒主要的暴发时间在2016至2017年间,暴发次数有增强的趋势,而亚洲为两次禽流感暴发的中心地区。(2)预测模型中可见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毒株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德国、法国、捷克至里海一带,亚洲的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日本和我国的广东广西沿海一带。H5N8亚型禽流感毒株高度适生性区域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德国、捷克等,我国四川、贵州等地和美国东部地区、日本、朝鲜半岛等区域目前处于低度适宜性区域。(3)在野鸟H5N1预测中,响应曲线在年平均气温为10℃、最暖月最高温度为25℃、最冷月的最低温度为-5℃、温度得年度范围差为23℃、太阳辐射为1400KJ/m2.day、紫外线强度为3.0Kpa、最干燥季节降水量处于200mm或当风速为2m/s时出现峰值。(4)在野鸟H5N8预测中,响应曲线在年平均温度为11 ℃、最暖月的高温度在22℃、最冷月的最低温度为-5℃、最潮湿月份的降水为150mm、最干燥的月份约为50mm、当太阳辐射能约12500KJ/(m2.day)、大气水蒸气压为0.8 KPa或者风速约为4m/s时出现峰值。(5)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家禽数据的加入极有可能导致对野鸟面临疾病威胁程度的误判。(6)未来不同碳排放量条件会对两种亚型毒株的适宜性分布区域及属性值产生影响,人类足迹同样对该两种亚型病毒的分布有很大影响。(7)我国目前H5N1毒株引发野鸟死亡的热点地区集中在青海和西藏,而H5N8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自西向东方向的移动。适宜性分布区域属性值的研究表明有77个以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可能面临H5N1和H5N8两种禽流感病毒的压力。
魏亚东[9](2019)在《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文中认为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旅游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飞速跨越发展,给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它也成为21世纪影响旅游业发展最显着因素之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一直以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狭长的纺锤状地理空间,加之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整体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兰新高铁和宝兰高铁的通车运营,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旅游业在高铁的影响下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高铁对旅游产生的影响和效应,以期依托高铁这一极具优势的交通方式来优化甘肃省旅游空间布局从而促进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重点分析高铁作用于旅游最直接的影响即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2013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截面各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区域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和旅游优势潜力的变化率与高铁线路有着高度一致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低值区和旅游优势潜力的高值区都主要分布在高铁线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高铁指向性,高铁产生的“等时圈”也呈现出沿高铁线路延伸的空间特征。同时,分析高铁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客源市场产生的具体影响,得出高铁提升了沿线旅游目的地的区位优势,催生了新的旅游增长极,引导旅游流的空间流向,等影响。另外,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两面性,高铁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区域的极化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核心区域对于边缘区域的扩散效应,但极化作用居于主导地位。最后,从节点、轴线和域面三个方面对甘肃省旅游发展提出优化策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铁区域旅游合作、优化高铁沿线产品供给、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甘肃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蒲莎莎[10](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益成熟,一体化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全域旅游”已然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重点,学术界针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区域实践开展的研究都在飞速发展,国家旅游局对此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甘南藏区于201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单位。长期以来,甘南藏区经济相对落后,针对工业发展异常薄弱,且主要是靠农牧产品维持经济的地区,若想其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最好且最快的方法莫过于最大化的发挥其比较优势,利用优势产业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首批国家旅游示范区,甘南藏区迫切需要在转型发展中找到突破口,走向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但是,甘南藏区在全域旅游实践中仍存在,如产品特点不突出,全时旅游产品建设不够,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公共服务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全民共建共享尚未实现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对甘南藏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的营销,以及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为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在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方案。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概念及相关理论,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旅游业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甘南藏区旅游业发展对策。本文认为,甘南藏区发展旅游产业,我们必须坚持“全景化”建设,“全地域”覆盖,“全领域”互动,“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五项原则,实施全域共创、全域共享、全域共融、全域共建、全域共育战略,提出生态保护优先、打造“点—线—面”全景格局、构建复合型产业结构、打造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建立网络媒体营销,完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的发展思路以及保障对策。本文对甘南藏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期望能够为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尕海—则岔成为甘肃第四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尕海—则岔成为甘肃第四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提纲范文)
(1)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与鸟类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寻甸黑颈鹤的重要意义 |
2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状况 |
3 主要监测方案 |
3.1 主要方案 |
3.2 监测样线和样点 |
3.2.1 监测样线 |
3.2.2 监测样点 |
3.2.3 访问调查 |
3.2.4 位点采集和制图 |
4 寻甸黑颈鹤的主要状况分析 |
4.1 基本状况 |
4.2 种群数量与迁徙路线 |
(1)东部种群: |
(2)中部种群: |
(3)西部种群: |
5 建议 |
6 结语 |
(2)生态旅游视角下涉藏州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考察——基于四川若尔盖县与甘肃碌曲县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一、调研地点及其环境背景 |
(一)地理位置 |
(二)生态地位 |
二、两县的产业发展及其特点 |
(一)两县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
(二)两县的旅游发展情况 |
三、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方式及既有经验 |
(一)群众参与方式 |
(二)既有发展经验和路径选择 |
1. 政府主导+村集体(合作社)+群众参与的模式 |
2. 政府主导+引进外资+乡土精英搭建平台+群众参与 |
四、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一)主要问题 |
(二)对策建议 |
五、讨论与展望 |
(4)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相关理论基础 |
(一)三大理论 |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机制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础 |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
一、县域概况 |
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
一、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二、碌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SWOT评价 |
第二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分析 |
一、碌曲县文旅融合的重点举措 |
二、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成效 |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问题 |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形式单一,产品类型单调 |
二、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
三、村民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
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
五、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缺乏 |
第三章 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居民、商家感知调查 |
一、被调查居民、商家人口特征分析 |
二、家庭收入和旅游的关系 |
三、文化旅游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
四、碌曲居民、商家对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中旅游者的感知调查 |
一、被调查旅游者人口特征分析 |
二、旅游者市场定位分析 |
三、旅游者对碌曲印象感知分析 |
四、旅游者对碌曲文旅融合的感知分析 |
第四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建构 |
第一节 区域形象策划TDIS |
一、理念基础(MI) |
二、行为准则(BI) |
三、视觉形象(VI) |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构建 |
一、做实做大实景演艺——《最忆是碌曲》 |
二、培植民族文化村 |
三、统筹“前台、帷幕、后台”产品(其他产品融合) |
四、开发推广文创纪念品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一)结论 |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甘肃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 |
1.2.2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1.2.3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肃州区 |
2.1.2 碌曲县 |
2.1.3 肃南县 |
2.2 数据资料 |
2.2.1 数据资料收集 |
2.2.2 数学基础 |
2.2.3 数据预处理 |
2.2.4 多源遥感数据选择与应用 |
第三章 甘肃省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关键技术 |
3.1 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划分 |
3.1.1 预划登记单元的原则与方法 |
3.1.2 预划登记单元的具体步骤 |
3.1.3 初步划定自然资源登记单元 |
3.2 自然资源自然状况调查 |
3.2.1 调查内容 |
3.2.2 技术方法 |
3.2.3 外业核查 |
3.3 自然资源权属状况调查 |
3.3.1 权属状况调查一般原则 |
3.3.2 调查内容 |
3.3.3 调查方法 |
3.4 自然资源登记簿及登记附图 |
3.4.1 登记簿 |
3.4.2 登记附图 |
3.4.3 技术路线 |
3.5 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省湿地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
4.1 荒漠湿地资源确权登记 |
4.1.1 荒漠湿地资源确权登记单元 |
4.1.2 湿地类型及面积统计分析 |
4.1.3 权属状况 |
4.2 高寒湿地资源确权登记 |
4.2.1 高寒湿地资源确权登记单元 |
4.2.2 登记单元土地利用 |
4.2.3 湿地质量 |
4.2.4 权属状况 |
4.3 确权成果对比分析 |
4.3.1 荒漠湿地资源确权 |
4.3.2 高寒湿地资源确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肃省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确权登记 |
5.1 不同片区确权登记单元 |
5.1.1 祁丰乡、大河乡、康乐镇、马蹄乡、白银乡片区登记单元 |
5.1.2 皇城片区登记单元 |
5.1.3 马蹄南城子片区登记单元 |
5.2 不同分区自然资源类型 |
5.2.1 核心区 |
5.2.2 缓冲区 |
5.2.3 实验区 |
5.3 确权成果对比分析 |
5.4 林草重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存在的问题 |
6.2.1 肃州区荒漠湿地资源确权登记问题 |
6.2.2 碌曲县高寒湿地资源确权登记问题 |
6.2.3 肃南县自然资源全要素确权登记问题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地调查法 |
3.矛盾分析法 |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 |
(五)创新要点 |
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3.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丰富经验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
5.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三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概述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回顾 |
(二)现阶段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
2.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
3.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团结的重要途径 |
四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分析 |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劣势 |
1.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2.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五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
(一)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
1.强化各个部门生态意识 |
2.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二)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 |
1.合理优化畜牧产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 |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3.完善地区产业结构,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
(三)培育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
1.引导农牧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
2.拓宽农牧民生态文明教育形式 |
(四)完善地区生态保护制度 |
1.政府治理的制度建设 |
2.社会参与的制度建设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1.6.1 UGC分析法 |
1.6.2 文献研究法 |
1.6.3 案例研究法 |
1.6.4 对比分析法 |
1.7 研究综述 |
1.7.1 国外研究综述 |
1.7.2 国内研究综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吸引物 |
2.1.2 UGC数据 |
2.1.3 形象感知 |
2.2 理论基础 |
2.2.1 扎根理论 |
2.2.2 认知过程 |
3 甘南州旅游相关情况介绍 |
3.1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概况 |
3.2 甘南州旅游业概况 |
3.2.1 发展阶段 |
3.2.2 产业特点 |
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词频分析 |
4.1 UGC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2 UGC数据的词频分析 |
4.2.1 UGC数据的分词 |
4.2.2 UGC数据的频词统计与分析 |
4.2.3 词义网络分析 |
4.3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情绪维度及情感内容的分析 |
4.3.1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情绪维度的分析 |
4.3.2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的情感内容分析 |
4.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的长尾分析 |
5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扎根分析 |
5.1 扎根分析流程 |
5.2 UGC数据内容的扎根分析 |
5.2.1 开放性编码 |
5.2.2 主轴编码 |
5.2.3 选择性编码 |
5.2.4 故事线及构建模型 |
5.3 扎根理论饱和度检验 |
5.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主范畴特征分析 |
5.4.1 客观形象分析 |
5.4.2 主观形象分析 |
5.4.3 附加形象分析 |
6 结论、建议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 |
6.2.2 深挖旅游吸引物形象,增强游客体验 |
6.2.3 构建“三位一体”建设,凸显旅游吸引物地方感 |
6.2.4 旅游利益相关者协同共进,致力于旅游吸引力提升 |
6.2.5 以感官为导向,促进旅游吸引物的多维度感知 |
6.3 讨论 |
6.3.1 研究展望 |
6.3.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类旅游吸引物现状 |
附录二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现状 |
(8)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H5N1的概述 |
1.2.1 H5N1的结构 |
1.2.2 H5N1的危害和特征 |
1.3 H5N8的概述 |
1.4 最大熵模型(MAXENT)的应用 |
1.5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 |
1.6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简介 |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介 |
1.8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的分布 |
1.9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暴发规律、进化模式及其在遗传上的地理传播路径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数据和方法 |
2.2.1 禽流感暴发数据的收集 |
2.2.2 禽流感暴发趋势分析 |
2.2.3 病毒HA蛋白序列的收集 |
2.2.4 病毒HA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同国家暴发数量统计 |
2.3.2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时间与变化规律 |
2.3.3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化关系 |
2.3.4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同国家暴发数量统计 |
2.3.5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时间与变化规律 |
2.3.6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化关系 |
2.4 本章讨论 |
2.4.1 通过H5N1病毒基因进化关系推测与其关联的鸟类迁徙路线 |
2.4.2 通过H5N8病毒基因进化关系推测与其关联的鸟类迁徙路线 |
2.4.3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暴发与传播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 HPAI-H5N1在不同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比较和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环境气候因子的筛选及适生区评价 |
3.3.2 家禽对当前全球范围内H5N1适生区分布预测的影响(第一组分组) |
3.3.3 未来全球范围内H5N1适生区分布的预测(第二组分组) |
3.3.4 适宜性区域质心移动趋势分析 |
3.4 本章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HPAI-H5N8在不同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比较和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重要环境气候变量的筛选 |
4.3.2 当前全球范围内H5N8适生区的分布预测(第一组分组) |
4.3.3 未来全球范围内H5N8适生区的分布预测(第二组分组) |
4.4 本章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在人类足迹影响下野鸟感染HPAI-H5N1和HPAI-H5N8的风险区域分布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5.2.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结果 |
5.3.1 重要环境气候变量的筛选 |
5.3.2 存在人类足迹等变量条件下HPAI-H5N1的适宜性区域分布预测 |
5.3.3 人类足迹等变量条件下野鸟HPAI-H5N8的适宜性区域分布预测 |
5.4 本章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HPAI-H5N1和HPAI-H5N8亚型在我国以鸟类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体现 |
6.1 引言 |
6.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6.2.1 实验原理 |
6.2.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野生鸟类暴发H5N1和H5N8亚型禽流感与全球湿地分布的关系 |
6.3.2 HPAI-H5N1亚型毒株引发野鸟死亡的热点地区分析 |
6.3.3 334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可能受到HPAIV-H5N1影响的情况 |
6.3.4 野生鸟类感染HPAIV-H5N8亚型毒株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6.3.5 同时对两种亚型毒株表现出适生性的自然保护区分析 |
6.4 本章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旅游业发展的契机 |
1.1.2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1.1.3 我国高铁的飞速跨越发展 |
1.1.4 高铁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铁 |
2.1.2 空间结构 |
2.1.3 旅游空间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达性理论 |
2.2.2 旅游区位论 |
2.2.3 “点一轴系统”理论 |
2.2.4 增长极理论 |
2.2.5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1 甘肃省旅游资源状况 |
3.1.1 旅游资源概况 |
3.1.2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
3.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
3.2.1 国内旅游 |
3.2.2 入境旅游 |
3.3 甘肃省旅游流分析 |
第4章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
4.1 甘肃省高铁发展现状 |
4.2 高铁对甘肃省区域旅游可达性的影响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4.2.2 高铁开通前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4.2.3 高铁开通前后区位旅游优势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
4.2.4 高铁开通前后甘肃省日常可达性分析 |
4.2.5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区域旅游可达性变化特征 |
4.3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
4.3.1 提升了沿线旅游目的地区位优势 |
4.3.2 催生旅游目的地新的增长极 |
4.3.3 对部分城市产生明显过滤作用 |
4.4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 |
4.4.1 改变甘肃省旅游客源市场格局 |
4.4.2 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半径 |
4.5 高铁对甘肃省旅游流的影响 |
4.5.1 引导旅游流的空间流向 |
4.5.2 增加旅游流流量 |
4.6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4.6.1 评价指标选取 |
4.6.2 高铁影响下甘肃省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第5章 高铁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策略与措施 |
5.1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优化思路 |
5.2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策略 |
5.2.1 节点优化——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 |
5.2.2 轴线优化——发展重点轴线 |
5.2.3 域面优化——打造五大旅游区 |
5.3 高铁背景下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优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
5.3.3 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高效衔接 |
5.3.4 优化高铁沿线旅游产品供给 |
5.3.5 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
5.3.6 加强高铁区域旅游合作,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一节 甘南藏区区域概述 |
第二节 甘南藏区旅游资源概述及评价 |
第三节 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
第四章 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原则 |
第二节 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
第四节 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尕海—则岔成为甘肃第四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与鸟类监测报告[J]. 马庆兵. 绿色科技, 2021(24)
- [2]生态旅游视角下涉藏州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考察——基于四川若尔盖县与甘肃碌曲县的调研[J]. 才项多杰. 青藏高原论坛, 2021(03)
- [3]甘肃省输电网穿越自然保护地的避让退出和优化调整研究[D]. 张文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周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甘肃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研究[D]. 韩耀文. 兰州大学, 2020(12)
- [6]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郭宏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D]. 姬浩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8]H5N1和H5N8亚型HPAI病毒的时空分布及长距离传播特征研究[D]. 王碧.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研究[D]. 魏亚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全域旅游背景下甘南藏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蒲莎莎.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