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公务员──职位 竞争上岗 素质 行情看涨(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煜[1](2021)在《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国内目前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教育企业,然而,在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如果不进行改革,将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市场的变化。G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公职类培训考试为主要业务。企业成立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积累了坚实的客户基础,但是作为一家中型培训机构,其品牌影响力仍旧无法同行业寡头相抗衡,尤其在公考培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仅依靠原有客户资源显然是不可行的,随着近几年线上教育的快速兴起,市场的客户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市场环境下,如何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做出品牌效应,将成为职业教育企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来看,G公司现行的营销策略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主要结论:一是G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产品差异不明显、产品定价不合理、营销渠道不全面、促销手段不明显、人才队伍不完善、服务过程需优化、有形展示不突出等问题。二是G公司应采取以下优化建议。产品策略方面,提出产品设计差异化,产品内容提质化。价格策略方面,提出线下课程差异化定价,线上课程灵活化定价。渠道策略方面,提出着力推广加盟渠道建设,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销策略方面,提出促销手段多样化,促销对象精准化。在服务过程策略方面,承诺实施前瞻性的措施,并继续学习过程管理的加强。人员策略方面,提出提高准入门槛,畅通晋升渠道,提升福利待遇。有形展示策略方面,提出精心打造公司的服务环境,专业化设计制作宣传资料,运用网络有形化展示手段,统一公司服务人员着装。附加服务优化提升方面,提出增加报考指导、考前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服务。
毛萌[2](2020)在《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以海监H支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海监是我国重要的海上执法力量,肩负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使命,海监船员是海监队伍的中坚力量。随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伟构想的实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职业化的海监船员队伍。从本文的统计调查来看,海监船员职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以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为切入点开展研究,首先,简述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公务船船员职业发展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其次,以海监H支队为例,结合新形势下海监船舶特点和船员职业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海监船员职业发展在晋升渠道、制度体系、薪酬待遇、专业技能、管理理念、价值认同等方面面临的瓶颈。然后,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收集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从职业发展角度深入分析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现状,发现晋升渠道不畅、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培训体系不完善、船员队伍建设乏力等,是造成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主要原因。最后,结合上述分析,从海监船员晋升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培训机制、适任考试发证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以完善海监船员职业发展规划,激发船员工作热情,提高专业技能为终极目标,结合破解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吴礼斌[3](2019)在《我国公务员遴选研究 ——以江苏省实践为例》文中认为由生产一线和基层挑选优秀人才,完成干部选拔,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与重要经验。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调整干部队伍与领导班子的配置和结构,由生产一线和基层挑选优秀人才,完成干部选拔,丰富党政干部优秀人才的社会来源。”怎样基于以上要求,使“人才下到一线,干部从一线来”,以此实现“优秀人才能被选拔上,选拔部门挑选得准,人员到岗位后能切实发挥作用”,这是如今公务员管理尚未解决的难题。公务员遴选是实现公务员内部“二次择优”和基层公务员“向上晋升”的一项机制革新,在优化基层公务员培养提拔制度中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公务员遴选机制尚未构成完善的机制系统,还处于一个决策渐进的过程,在不断的摸索中积累经验。本文通过选取研究江苏公务员遴选,主要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适合公务员公开遴选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务员遴选的科学健康发展,帮助组织部门在制定公务员遴选政策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地思考,充分结合公务员法、《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及公务员管理相关制度政策,完善公务员遴选政策及配套的措施方案。使得上级机关更加科学、理性地选拔适合自身岗位的人才,将人才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提高选人用人效率,从而真正促进公务员内部人才流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帮助基层公务员更加理性的参加遴选选拔,让基层优秀的年轻干部能够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合理的职业发展道路,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单位和岗位报考,进而实现个人得到更好发展、单位得到优秀人才的“双赢”局面。
韩毅[4](2017)在《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让现代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保障,其中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在制度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建立制度自信。形成保障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强的制度体系,是为制定我国教育整体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直接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经济价值建立法律依据,为即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最大化的发挥社会效益并保持新态势发展模式提供保障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新一轮大发展建立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功能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比较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教育体系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查找这些制度政策中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部分及影响因素;第二,借鉴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和政策,以及结合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并实施的许多利好政策;最后,提出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和相关政策。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第一,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从变迁需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导致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外部环境因素;从变迁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梳理自建国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文本,分析了不同时期吸引力不足的内部因素。从外部和内部论证了制度及政策对吸引力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基于社会功能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从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状态出发,提出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制度路径选择。以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促进实现依法治教、拓宽职教经费多元投入渠道巩固稳定增长机制、共创智能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的路径加快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建构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就业和创业制度政策环境的路径满足公众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扩张。第三,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供给环境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建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环境及保障机制。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时代,过渡到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发展新模式时代,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思维。运用网络协同、效率提升的双螺旋运行模式,达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精准驱动,无限接近于教育供求的平衡状态。以法制、赋能、监督、共享、预警保障机制,显示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万物互联、人人互通、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时代特征。
李轶文[5](2017)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既面临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的大环境,又面临着学生注册人数逐年增多、政府和社会问责压力加大以及全球高校人才竞争和流动加剧等诸多新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总结国内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发展规律,同时结合未来我国人事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向,选择恰当的改革动向与内容设计,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从我国事业单位和高校人事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入手探究其变革的背景和价值取向,并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近期国外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和相关经验,综合分析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现状与困境,最后通过对A大学正在开展的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代表性案例分析,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行路径。本文认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虽受其历史遗留问题和现行体制的影响仍面临一定障碍,但随着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各项改善高校人事制度外部环境的新政策和配套措施出台,未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将更加规范化、开放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张华[6](2015)在《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国有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是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造,另外一方面是要不断探索国有企业在用人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基层员工和中层员工的招录基本都是市场化招聘行为,但是,国企高管人员的选任仍然以上级组织任命为主,以体制内人才为主,所以亟待进行改革。本论文在论述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匹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上海市某区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开展实证分析。在对该区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管理情况、选任方式及人员来源进行简要描述后,重点阐述访谈分析和案例分析。在访谈分析部分,主要从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方式和高管人员与岗位以及与国企匹配度这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案例分析部分,侧重分析了由国企委托代理理论所产生的高管市场招聘问题以及市场化高管和国企组织间匹配程度不高的问题。针对某区国有企业高管选任机制现状的研究分析,本论文具体论述了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未形成国企高管人员选任的制度性规范、国企高管与职位之间以及与国企间匹配程度不高、国企高管选任成效不显现等问题。具体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国企高管选任的不完全市场化、国企高管人员和公务员边界模糊、国企高管人员选拔的类机关化、国企高管人员选任工作机制没有形成闭环等方面原因。最后,本论文在分析当前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基础上,得出三点基本结论:一是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已取得了一定突破;二是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企未来发展不相适应;三是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亟待改进和优化。并提出了四条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国企高管人员选任制度;二是优化国企高管人员选任方式;三是提高国企高管与岗位以及与企业组织间的匹配度;四是推进国企高管人员分类管理体制。
陈新林[7](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认为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何仕[8](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杨赛鑫[9](2013)在《科级公务员寻求晋升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之时,科级公务员晋升过程中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弊病逐步显现,一些“官二代”的“火箭提拔”引发了公众的普遍不满。对于公务员的晋升机制的研究,已是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多个学科关注的领域,尤其科级公务员人数比重大、分布层级广、职务级别低、结构类型多,其为寻求晋升采取的策略和竞争的结果,将否定或强化进一步寻求更高职位晋升的行为选择,这对整个官僚系统运行的影响巨大,进而可能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由于我国正式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尚短,尤其是在公务员晋升的现实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依法依规,这就有改革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法律法规,梳理了现行科级公务员晋升的制度安排,分析了影响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选择的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以“政治剧场”、晋升博弈和彼得原理陷阱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相对复杂的晋升博弈模型和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影响因素模型框架。笔者利用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和采访所得的案例,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对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市直机关、县市区直机关、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科级公务员现实中晋升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寻求晋升的策略选择既有利于发挥晋升的资源配置和激励功能,但也导致了逆淘汰、无序竞争、非绩效行为、腐败等负面影响。为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笔者提出了科级公务员晋升管理改革在规避“制度陷阱”和弱化“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的总体思路,并从拓展晋升途径、规范晋升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龙红飞[10](2013)在《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科学化研究》文中指出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其实质是解决“选什么人,怎样选人”的问题。在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中,科学化是核心,民主化是方向,制度化是保证。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选准人用准人,而且还事关我国政治制度的竞争力、先进性和合法性。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在民主化、制度化方面成效显着,但是科学化却相对滞后,致使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难题难以破解。有鉴于此,本论文对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90多年的历史进程和中外选官制度进行专门分析考察,实事求是地剖析了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具体举措。本论文由五章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简要分析了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其目的是为全文奠定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对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90多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专门考察。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演变的三大历史阶段,即探索与建立、恢复与探索和改革与创新三个阶段,然后阐述了每一阶段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最后对9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现状,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提供历史和现实背景,为第五章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思路做铺垫。第三章:对中外选官制度进行了考察分析。本章主要是对中外选官制度进行考察比较,为研究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拓展思路和扩大研究视野。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历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分析其各自的利弊,然后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归纳总结了其共性特征,最后分析了中外选官制度对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借鉴与启示。第四章:对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该章主要是为第五章“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思路”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论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四种主要的选拔制度的内涵、主要特点及适应范围,对四种具体选拔制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这种四种具体选拔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一是在选拔标准上,突出存在片面追求年轻化,把年轻化简单等同于低龄化;片面追求知识化,把知识化简单等同于文凭化;片面理解“德才兼备”标准,执行存在偏差的弊端。二是违法违规选拔领导干部的现象屡禁不止,如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火箭提拔现象、任人唯亲、小圈子现象和钱权交易和买官卖官现象等十分突出。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如制度程序履行不规范、流于形式、选拔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以及党员群众“四权”落实困难等弊端。四是选拔结果公信度不高。最后从思想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法律法规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原因探析。第五章:主要探究了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科学化的若干措施。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是由若干个具体操作的干部选任机制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只有从整体上综合推进其科学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质量和制度效用。第一,探讨了培育和营造有益于选拔制度科学化的环境支持的问题;第二探讨了优化领导干部选拔的操作程序的问题;第三,探讨了科学设计与安排选拔领导干部的配套制度体系的问题;第四,探讨了加强干部选任制度法规体系建设的问题。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彼此衔接、相互配套、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才能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国家公务员──职位 竞争上岗 素质 行情看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公务员──职位 竞争上岗 素质 行情看涨(论文提纲范文)
(1)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考培训 |
2.1.2 服务营销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SWOT分析 |
2.2.2 7Ps理论 |
3.G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3.1 G公司基本情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微观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
3.3.3 行业竞争者的现有竞争力 |
3.3.4 替代者的替代能力 |
3.3.5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 |
3.4 SWOT分析 |
3.4.1 机遇分析 |
3.4.2 威胁分析 |
3.4.3 优势分析 |
3.4.4 劣势分析 |
4.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现状 |
4.1.1 G公司现行产品策略 |
4.1.2 G公司现行定价策略 |
4.1.3 G公司现行渠道策略 |
4.1.4 G公司现行促销策略 |
4.1.5 G公司现行人员策略 |
4.1.6 G公司现行服务过程策略 |
4.1.7 G公司现行有形展示策略 |
4.2 G公司服务营销市场调查分析 |
4.2.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4.2.2 影响用户选择培训机构的因素分析 |
4.2.3 用户对教学服务产品体验情况分析 |
4.2.4 用户对培训价格支付意愿情况分析 |
4.2.5 用户服务渠道进入情况分析 |
4.2.6 用户对服务人员水平以及服务态度满意度情况分析 |
4.2.7 服务过程体验情况分析 |
4.2.8 有形展示情况分析 |
4.2.9 课程附加服务满意度情况分析 |
4.3 G公司内部员工调查分析 |
4.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4.3.2 关于市场营销人员访谈调查分析 |
4.3.3 关于教学服务人员访谈调查分析 |
4.4 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产品差异不明显 |
4.4.2 产品定价不合理 |
4.4.3 营销渠道不全面 |
4.4.4 促销手段不明显 |
4.4.5 人才队伍不完善 |
4.4.6 服务过程需优化 |
4.4.7 有形展示不突出 |
5.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产品策略优化 |
5.1.1 产品设计差异化 |
5.1.2 产品内容提质化 |
5.2 定价策略优化 |
5.2.1 线下课程差异化定价 |
5.2.2 线上课程灵活化定价 |
5.3 渠道策略优化 |
5.3.1 着力推广加盟渠道建设 |
5.3.2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
5.4 促销策略优化 |
5.4.1 促销手段多样化 |
5.4.2 促销对象精准化 |
5.5 人员策略优化 |
5.5.1 提高准入门槛 |
5.5.2 畅通晋升渠道 |
5.5.3 提升福利待遇 |
5.6 服务过程策略优化 |
5.6.1 制定预防性措施 |
5.6.2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
5.7 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
5.7.1 精心打造公司的服务环境 |
5.7.2 专业化设计制作宣传资料 |
5.7.3 网络有形化展示 |
5.7.4 统一公司服务人员的着装 |
5.8 附加服务优化提升 |
5.8.1 报考指导 |
5.8.2 考前心理疏导 |
5.8.3 就业指导 |
6.保障措施 |
6.1 师资培训 |
6.2 服务提升 |
6.3 财务支持 |
6.4 管理科学 |
6.5 文化输出 |
7.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G公司服务营销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2:G公司内部员工访谈调查问卷 |
致谢 |
(2)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以海监H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海监H支队概述及船员职业发展现状 |
2.1 海监H支队情况简介 |
2.2 海监H支队船员职业发展现状 |
3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调查及瓶颈分析 |
3.1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问卷调查研究 |
3.2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问卷数据分析 |
3.3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分析 |
4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成因分析 |
4.1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访谈研究 |
4.2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成因分析 |
5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应对策略与建议 |
5.1 建立健全船员职业晋升机制 |
5.2 完善船员考核激励机制 |
5.3 更新培养理念建立船员职业发展培训机制 |
5.4 完善海监船员考试发证体系 |
5.5 加强海监船员队伍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 C 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3)我国公务员遴选研究 ——以江苏省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务员遴选概述与理论基础 |
一、公务员速选的内涵 |
(一) 公务员的概念 |
(二) 公务员遴选的概念 |
二、遴选条件和资格 |
(一) 遴选对象和资格 |
(二) 条件和资格变化的比较 |
三、遴选程序 |
(一) 报名与资格初审 |
(二) 考试(笔试、面试) |
(三) 考察与体检 |
(四) 公示、办理相关手续 |
四、公务员遴选的理论基础 |
(一) 结构优化理论 |
(二) 人才流动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遴选的提出背景与作用分析 |
一、我国公务遴选的提出背景 |
(一) 各领导机关新录用公务员的不足 |
(二) 公务员招考中强调基层工作经验 |
(三) 我国各地公务员遴选工作的发展阶段 |
二、我国公务员遴选的作用分析 |
(一) 优化上级机关干部队伍结构 |
(二) 促使公务员队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
(三) 增强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 |
(四) 进一步促进领导机关与基层一线的联系 |
第三章 江苏省公务员遴选实践探索与存在问题 |
一、江苏省公务员遴选的实践探索 |
(一) 江苏省公务员遴选的主要做法 |
(二) 江苏省公务员遴选取得的成效 |
二、江苏省公务员遴选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遴选操作不完善 |
(二) 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够 |
(三) 影响基层干部队伍稳定 |
三、江苏省基层公务员参加遴选的阻力问题 |
(一) 自身家庭因素 |
(二) 地区经济、收入差距 |
(三) 基层部门和领导对公务员流动的制约 |
四、江苏省公务员遴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对公务员公开遴选功能的特殊性认识不科学 |
(二) 认识上的缺失导致遴选未被定位准确 |
(三) 基层锻炼的培养理念不牢固 |
第四章 完善公务员遴选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遴选工作机制 |
(一) 加快遴选公务员的制度化建设 |
(二) 在基层公务员中的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力度 |
(三) 坚持以公开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原则 |
(四) 建立公务员遴选录用反馈程序 |
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一) 不断增加从基层遴选干部的名额 |
(二) 出台相关保障政策 |
三、转变理念强化基层锻炼的培养 |
(一) 发挥遴选的基层导向作用 |
(二) 重视基层岗位工作的锻炼获得 |
(三) 增强对基层公务员成长成才的培养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二、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及政策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发展新战略环境分析 |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二、制造强国战略 |
三、网络强国战略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发展 |
二、直接对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自信 |
第三节 当代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一、文化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发展逻辑分析 |
第一节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变迁路径分析 |
一、1949 年-1978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建构期 |
二、1978 年-1986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转型期 |
三、1986 年至今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科学发展期 |
第二节 影响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困因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投入层面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二、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保障环节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三、现代职业教育输出路径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第三节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
一、国家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更迭 |
二、地方政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应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定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双元制”模式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保障体系 |
二、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出台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现代学徒制引导英国企业向职业教育人才倾斜 |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
三、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三节 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颁布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企业掌握职业教育决定权 |
二、职业教育代际传递稳步增强吸引力 |
三、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四节 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直接对接国家经济发展 |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导:认知观念定位 |
三、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五节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重视制度及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领作用 |
二、建构互补互惠的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及政策体系 |
三、厚植职业教育直接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体系 |
四、顶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度超前性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实现依法治教 |
一、明确《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
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加大职教经费多元投入,巩固稳定增长机制 |
一、鼓励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二、提高生均拨款比例标准 |
三、加大重点项目财政投入 |
第三节 共创智能化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 |
一、改革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的招生制度 |
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 |
三、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 |
第四节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大众化质量评价体系 |
一、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 |
二、完善师资队伍质相关制度政策的众评化 |
第五节 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一、建设校企多点合作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
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竞技制度 |
第六节 优化就业和创业的制度政策环境 |
一、优化劳动力市场制度环境 |
二、完善创业及配套制度 |
三、融通“双证书”制度与职场晋升通道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二、关于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依赖 |
第二节 创新点 |
一、建立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保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 |
二、建构现代职业教育智能生态体系,持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学者的相关述评 |
(二) 国外学者的相关述评 |
三、核心概念 |
(一) 高等学校 |
(二) 高校人事制度 |
(三) 高校教师聘任制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历史经验与基本价值导向 |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 |
(一) 传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高校的确立和发展(1949-1985) |
(二)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初探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 |
(三)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 |
(四)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6年至今) |
(五)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
二、影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基本价值取向 |
(一) 效率优先 |
(二) 兼顾公平 |
(三) 坚守公益性 |
(四) 确保学术自由 |
(五) 保持稳定 |
第三章 国外高校人事制度特点及其变革分析 |
一、美国高校人事制度特点及其变革 |
(一) 美国高校人事制度主要特点 |
(二) 美国高校人事制度变革趋势 |
二、德国高校人事制度特点及变革 |
(一) 德国高校人事制度主要特点 |
(二) 德国高校人事制度变革趋势 |
三、日木高校人事制度特点及变革 |
(一) 日本高校人事制度主要特点 |
(二) 日本高校人事制度变革趋势 |
四、国外高校人事制度变革的启示 |
(一) 终身教职制与有限聘期制相结合 |
(二) 严格的聘用和晋升制度 |
(三)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合理使用 |
(四) 增加编外教师比例 |
(五) 以浮动工资作为激励手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现状与外部环境分析 |
一、我国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现状 |
(一) 建立了高校教师聘任制 |
(二) 实现了教师分类管理 |
(三) 多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
(四) 改革薪酬分配制度 |
二、国内政策环境对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 |
(一) 高校“去行政化”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
(三) 高校事业编制改革 |
(四) 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
(五) 鼓励高校多渠道吸纳资源 |
三、国内社会环境对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 |
四、国际环境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 |
五、目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改革意识不强 |
(二) 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
(三) 薪酬分配不科学 |
(四) 人才流动不畅 |
六、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变革面临的新格局 |
第五章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效分析——以A大学为例 |
一、改革背景 |
二、组织实施工作 |
三、改革措施特点分析 |
(一) 学校统筹与院系为主体相结合 |
(二) 贯彻教师分系列管理 |
(三) 实施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 |
(四)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
(五) 设置现有教师队伍过渡办法 |
(六) 多元聘任制 |
四、改革成效 |
(一) 建立了教师岗位细分管理 |
(二) 规范了教师准入和晋升制度 |
(三) 完善了考核评价制度 |
(四) 落实了以岗定薪的薪酬体系 |
五、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
(一) 教研系列的稀缺性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
(二) 高端人才引进导致新的不公 |
(三) 年薪制的局限性 |
(四) 教师解聘后续制度不完善 |
六、A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国有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有关概念和定义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匹配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发展历程及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实证分析——以上海市某区为例 |
一、某区国有企业概况 |
二、某区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概况 |
三、某区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某区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访谈分析 |
一、访谈基本情况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某区国有企业市场化招聘总经理案例分析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未形成国企高管人员选任的制度性规范 |
第二节 国企高管与岗位要求以及与国企的匹配程度不高 |
一、体制内高管与岗位要求匹配度不高 |
二、体制外高管与国企匹配度不高 |
第三节 选任成效性体现不足 |
一、市场配置方式的有效性体现不足 |
二、选人用人结果的公平性体现不足 |
第五章 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国企高管人员选任的不完全市场化 |
一、政府部门成为了国企高管人员选任的操作主体 |
二、国企高管人员选任方式的主观性 |
第二节 国企高管人员和公务员边界模糊 |
一、从国有企业资产委托代理关系角度分析 |
二、从个人主观动机角度分析 |
第三节 国企高管人员选拔的类机关化 |
第四节 国企高管人员选任工作机制没有形成闭环 |
一、国企高管后备人才队伍不充足 |
二、缺少对国企高管人员动态评估 |
三、缺少对国企高管人员工作表现的分析及反馈 |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已取得了一定突破 |
二、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企未来发展不相适应 |
三、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亟待改进和优化 |
第二节 对策建议和措施 |
一、完善国企高管人员选任制度 |
二、优化国企高管人员选任方式 |
三、提高国企高管与岗位以及与企业组织间的匹配度 |
四、推进国企高管人员分类管理体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录音整理格式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文献回顾 |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DIRECTORY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
四、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
三、2008年以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
一、“海待”现象分析 |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
二、主要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
本章小结 |
余论 |
一、小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科级公务员寻求晋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概念和理论 |
2.1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务员 |
2.1.2 科级公务员 |
2.1.3 晋升 |
2.1.4 晋升策略 |
2.2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相关理论 |
2.2.1 政治剧场理论 |
2.2.2 彼得原理陷阱 |
2.2.3 晋升博弈理论 |
第3章 影响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
3.1 制度性因素 |
3.1.1 科级公务员的分布 |
3.1.2 科级公务员晋升的程序 |
3.1.3 科级公务员晋升的形式 |
3.1.4 科级公务员晋升的资格 |
3.1.5 科级公务员晋升的途径 |
3.2 非制度性因素 |
3.2.1 情感性因素 |
3.2.2 功利性因素 |
3.2.3 混合性因素 |
3.2.4 “关系”强度因素 |
3.3 构建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4章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选择及其影响 |
4.1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工具 |
4.1.1 借势 |
4.1.2 借誉 |
4.1.3 借机 |
4.1.4 借资 |
4.1.5 借利 |
4.2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的选择 |
4.2.1 中央国家直属机关科级公务员 |
4.2.2 省直机关科级公务员 |
4.2.3 市直机关科级公务员 |
4.2.4 县(市、区)直机关科级公务员 |
4.2.5 乡镇(街道)机关科级公务员 |
4.3 科级公务员晋升策略选择的影响 |
4.3.1 晋升策略选择的积极作用 |
4.3.2 晋升策略选择的负面影响 |
第5章 科级公务员晋升管理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
5.1 总体思路 |
5.1.1 规避“制度陷阱” |
5.1.2 弱化“社会关系” |
5.2 具体措施 |
5.2.1 拓展晋升途径 |
5.2.2 规范晋升程序 |
5.2.3 强化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对象、范围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概念和关键词的解析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
四、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 |
五、是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案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
第一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探索与建立阶段(1921年-1978年) |
二、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年-2000年) |
三、改革创新阶段(2000年——)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以坚持党管干部为根本准则 |
二、必须以实现党的政治路线为中心任务 |
三、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
四、必须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价值取向 |
五、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制定、执行与配套工作 |
注释 |
第三章 中外选官制度的若干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历代官吏选任制度考察分析 |
一、我国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二、中国历代官吏选拔的利弊分析 |
三、对当前干部选拔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考察 |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共性特征 |
三、对我国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
注释 |
第四章 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概述 |
一、干部委任制 |
二、干部选任制 |
三、干部考任制 |
四、干部聘任制 |
第二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选拔标准把握和执行走样 |
二、违法违规选拔领导干部的现象屡禁不止 |
三、选拔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暗箱操作现象 |
四、选拔结果公信度不高 |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意识层面的原因:制度选人用人的政治文化氛围不浓 |
二、制度层面的原因:制度设计与选拔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
三、法制层面的原因:制度体系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性和严肃性 |
注释 |
第五章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培育和营造有益于选拔制度科学化的环境支持 |
一、培育有益于选拔科学化的文化氛围 |
二、厘清错误认识,正确理解和运用党管干部原则 |
三、培育干部制度意识,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
第二节 优化领导干部选拔的操作程序 |
一、完善选拔办法,推进干部差额选拔方式 |
二、突出关键环节,不折不扣执行选拔程序 |
三、实施阳光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针对性 |
四、在各项程序中扩大民主,提高干部选用质量 |
五、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群众“四权”的落实 |
第三节 科学设计与安排选拔领导干部的配套制度体系 |
一、改革和完善党政干部的分类制度 |
二、建立规范的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
三、完善干部选任考核评价机制 |
四、建立和完善干部选任的全程监督机制 |
五、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强化机制保障 |
第四节 加强干部选任制度法规体系建设 |
一、干部选任制度法规体系建设及其重要性 |
二、完善干部选任制度政策法规体系的基本思路 |
注释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家公务员──职位 竞争上岗 素质 行情看涨(论文参考文献)
- [1]G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陈泽煜.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2]海监船员职业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 ——以海监H支队为例[D]. 毛萌. 暨南大学, 2020(07)
- [3]我国公务员遴选研究 ——以江苏省实践为例[D]. 吴礼斌.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D]. 韩毅. 天津大学, 2017(10)
- [5]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研究[D]. 李轶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任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国有企业为例[D]. 张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7]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8]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科级公务员寻求晋升的策略研究[D]. 杨赛鑫. 湖南大学, 2013(09)
- [10]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科学化研究[D]. 龙红飞. 复旦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