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草生长繁殖特性研究

刺草生长繁殖特性研究

一、扁秆藨草生长与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光怡[1](2021)在《白鹤种群对中转停歇地水文及植被变化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极危物种,其种群数量在全世界仅有3000-4000只,在迁徙过程中高度依赖迁移路线上的中途停歇生境。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莫莫格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白鹤东部种群春秋迁徙的重要中转站。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莫莫格保护区水文、植被条件发生变化、白鹤生境质量下降,影响了白鹤种群的栖息停歇。目前国内外针对迁徙中转地,尤其是停歇时间长、停歇数量较多的中转停歇地,缺乏长期的白鹤种群动态对湿地水文条件及湿地植被波动效应研究。因此,本文以莫莫格保护区白鹤重要停歇区域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简称GEE)为研究平台,选取1984-2020年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间隔45天,即每年3月、4月、6月、7月、9月和10月共6期的Landsat系列遥感卫星影像作为原始影像数据集,一共1597景。利用大津法和最大值合成法提取研究区中的水体和植被信息。借助Arc GIS10.6操作平台从水体时空分布格局、水文特征指数和水体质心迁移等三个方面分析水文情势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从年际植被覆盖度和季节NDVI趋势变化等方面分析植被时空动态变化格局;并分析了造成研究区湿地水文植被时空变化的人为和自然因素。以遥感解译的水文时空分布变化和植被时空分布变化为基础,根据实地观测和资料收集获取的每年迁徙季节白鹤停歇数量、分布格局,探讨白鹤对湿地水文、植被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对保护濒危白鹤种群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进一步开展湿地水文调控恢复白鹤生境可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白鹤停歇地水文条件受人为影响波动较大且存在3个时间段的规律:根据遥感数据分析统计,第1时段为1984-2000年,空间上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水域面积较多,水体分维数受人为干扰程度小;水体分离度先降低然后增加,水体破碎度较低,各月水体质心在研究区西南-东北方向规律性移动。第2时段为2001-2005年,受土地利用和降水减少的影响,空间上多分布鹅头泡区域,水域面积明显减少,分维数波动剧烈,水域分散程度呈现增加后减少趋势,水体破碎化程度先降低后增高,水体质心无明显规律,在零散分布四周。该时段研究区水文条件发生了严重退化。第3时段是2006-2020年,受生态水利工程和降水量增加的影响,期间水体又开始向中南部扩散,水域面积逐渐增多,水体分维数在前期波动剧烈,后期稳定,人为对其干扰逐渐稳定但仍较大,水域分散程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至稳定,破碎化程度呈隔年高低变化趋势。水体质心在研究区东南-西北方向规律性移动。(2)白鹤停歇地植被时空变化受控于湿地水文条件,其变化规律与水文变化呈现一致性:第1时段1984-2000年,植被覆盖区域较广且高植被覆盖度占比最多,均值为51.22%;第2时段2001-2005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有减少的现象,高植被覆盖区域占比均值为28.33%,较高植被覆盖占比均值为26.23%,低植被覆盖、中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第3时段2006-2020年,高植被覆盖度和中植被覆盖度又逐年有明显的增加,高植被覆盖区域占比均值为55.69%。从趋势分析发现1984-2020年植被覆盖度得到改善面积占比为70.61%,植被减少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南部,元宝吐、明噶屯、少力村和鹅头泡附近较为明显。从季节NDVI趋势来看,各月份整体都为非持续性增长。(3)白鹤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与研究区水文和植被时空变化呈现趋势一致:通过对白鹤分布变化格局及其对水文植被时空耦合的响应发现,1984-2000年,该时期研究区北半部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沼泽湿地,湿地的生态完整性较高,植被覆盖度良好,白鹤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半部分,即哈拉塔、咕噜台等区域;2001-2005年,该时期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已发生显着变化,湿地已大面积被开垦为农田,湿地内水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植被覆盖度减少,鸟类分布的重点区域转变为研究区中部,即明噶屯、鹅头泡等区域,且分布数量减少;2006-2020年,研究区水文条件得到改善,水面面积增加,湿地内水体质心已向西南方向偏移,植被覆盖度增加,随之鸟类的重要分布区域也已转变为研究区的南部,主要为三门王家、卧卜特海等位点,白鹤数量随之增加。(4)每年春季迁徙白鹤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水文特征指标关系密切,与NDVI值关系不显着:1984-2020年白鹤春季停歇数量整体呈显着增加趋势。其中,1984-2005年,白鹤种群数量整体小幅上升;从2006-2020年,白鹤数量逐渐增加,增幅相比前一时段白鹤数量增幅明显提高。根据相关分析,水体破碎度是关键水文因子,与白鹤显着相关,且多个月份的水体破碎度都对白鹤数量有影响。其次水体分离度影响也较大,另外水体面积和水体斑块数量也存在一定影响。上一年度不同月份NDVI值都对当年春季白鹤数量有一定程度影响,其中前一年6月NDVI值与白鹤种群数量关系较密切。

李涛,杨德松[2](2020)在《我国棉田扁秆荆三棱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F. Schmidt)]已经成为我国棉田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概述了扁秆荆三棱在我国棉田的分布和发生特点、危害状况、综合防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扁秆荆三棱防除技术研发方向,为今后棉田扁秆荆三棱防除提供参考。

张洺也[3](2020)在《莫莫格白鹤湖湖滨湿地扁秆藨草群落分布格局及水文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扁秆藨草群落作为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污染水体、提供珍禽食源、营造水禽栖息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扁秆藨草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积萎缩与物种演替问题,严重威胁白鹤等植食性珍禽在莫莫格湿地的停息与繁衍。本研究以扁秆荐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阐明了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群落生态特征变化规律,并针对性提出白鹤湖湖滨湿地扁秆藨草群落的稳定维持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扁秆藨草群落在白鹤湖湿地内主要分布于鹅头、谢庙台、代头、乜尔吐、苏克马地区;随地表水深增加,扁秆藨草湿地内依次出现盐生、中生、湿生、浮水植物群落,群落α与β多样性呈单峰及递增趋势变化,生长季内各水深梯度作用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更替现象;周期与长期淹水情势驱动下的扁秆藨草种群均在生长季中期达到最大空间占据水平,但前者在生长期内始终呈聚集状分布,后者以聚集→随机→均匀分布趋势变化。(2)不同水文情势驱动下扁秆藨草形态与生态特征变化规律明显,但两者变化趋势不完全具有一致性。形态特征指标当中,株高先增长后降低,叶面积、叶周长呈增长-稳定趋势变化,群落内扁秆藨草密度、展叶数、叶长、叶宽指标变化规律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特征方面,各水文情势影响下扁秆藨草茎生物量、比叶面积、叶生物量变化规律趋同,茎长、茎粗、比根长、球茎体积、数量、生物量均随时间变化产生异质性变化规律;(3)根据高斯模型拟合结果,结合扁秆藨草形态特征与生态特征变化规律,划分20.71-27.31cm和26.03-27.99cm为周期淹水与长期淹水条件背景下的最适水深阈值。(4)结合白鹤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建议以适时调水为基础,配套建设排水设施,修缮环湖公路涵洞,同时辅以生态工程措施修复及维持白鹤湖湖滨湿地扁秆藨草群落稳定。

蔡晓虎[4](2020)在《扁秆藨草胁迫机采棉生长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扁秆藨草是一种根际发达,生长速度快、种群密度大、繁殖能力和适生能力强的恶性杂草。随着新疆棉花栽培模式的改变,扁秆藨草已成为棉田主要危害杂草之一。为了明确扁秆藨草对棉花的胁迫作用,研究了扁秆藨草种群密度与持续危害时间对棉花营养物质吸收积累、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阐释了扁秆藨草对棉花的危害机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扁秆藨草防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受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影响显着,且随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其中5株/200mL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3倍稀释液处理棉花30 d的棉花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最低,为2.03μg/g。7株/200mL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3倍稀释液处理棉花30 d时棉花叶片生长素含量最低,为0.92μg/g。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浓度高时可显着抑制棉花地下部分生长,主根长、侧根长和根鲜重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其中7株/200mL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3倍稀释液处理棉花30 d时棉花主根长、侧根长和根鲜重最均最小,分别为6.33 cm、5.17 cm和0.63 g。表明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地上部分生长影响不显着,但能显着抑制棉花地下部分的生长,浓度高时可降低棉花叶片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2.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营养物质吸收和积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棉花苗期,扁秆藨草种群密度为20株/m2时,棉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增加1.5336 mg/g,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而扁秆藨草种群密度高时降低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增加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棉花蕾期时,扁秆藨草种群密度低于40株/m2时,可显着增加棉花叶片磷含量,而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着。而在棉花花铃期时,所有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均可减少棉叶钾和可溶性糖含量。扁秆藨草种群密度为20株/m2时,对棉花产量影响不显着,其他种群密度下均显着减少棉花产量。说明扁秆藨草种群密度高于20株/m2时,对棉花的营养物质吸收和积累以及棉花产量有显着影响。3.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花株高、茎粗和主茎节数随扁秆藨草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扁秆藨草对棉花第6节果枝以上结铃数和单铃重影响显着,其中密度为80株/m2时棉花第6节果枝以上结铃数和单铃重相对于对照分别减少了2.86个和1.82 g。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产量、马克隆值和成熟度具有显着影响,且当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大于20株/m2时,棉花的产量随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少。以棉花产量和品质为主,结合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株高、茎粗和主茎节数的影响,建议将扁秆藨草种群密度控制在20株/m2以下。4.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和茎粗随扁秆藨草危害持续期延长而减小。扁秆藨草持续危害期小于30 d,对棉花主茎节数和果枝数影响不显着,大于30 d则显着减少。扁秆藨草持续危害期对棉花中部和下部果枝结铃数影响不显着,显着引起上部果枝结铃数、单铃重减少。扁秆藨草持续危害期大于10 d,可使棉花产量显着减少,导致棉纤维品质指标下降。依据本试验棉花产量指标,扁秆藨草防除应不晚于棉花打顶前30 d。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扁秆藨草可通过营养物质竞争和根际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应将棉田扁秆藨草种群密度控制在20株/m2以下,且当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大于20株/m2时,扁秆藨草防除应不晚于棉花打顶前30 d。

刘言[5](2020)在《湿地水文连通机理与模式分析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湿地生态系统而言,水文连通性及水体的流动是湿地地表水体间能量、物质、信息传递的重要纽带,水文连通性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子。已有研究大多从单一过程或单一尺度出发,侧重研究湿地水文结构连通和连通强度对生境变化的影响,而有关湿地水文连通特征、机理及气候多变和人类活动加剧对其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系统研究湿地水文连通特征机理以及其在自然和人为作用驱动下的变化,对修复湿地水文连通性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自然地理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数据遥感云计算、野外调查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从水位、水量、水质、同位素、生态响应等方面研究了湿地水文连通的特征、机理,构建湿地水文连通模式和综合评价体系,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湿地景观格局和水文连通性分布及时空变化基于谷歌搜索引擎平台内部API编程解译计算,目前莫莫格保护区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4%,主要分布于东部嫩江沿岸,其水文结构连通性优于中西部。19842018年区内耕地面积增加了2.4倍,而湿地面积则减少22.84%,其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整体加重,由集中连片分布转变为零星散布。区内季节性地表水占地表水总量的41.6%;湿地水文结构连接度指数从5.6减小到3.8,上述特征揭示了水文连通性正在向恶化发展,湿地呈退化趋势的变化。(2)湿地的水动力交互作用机制基于水资源量均衡计算,结果表明在丰水期研究区水资源处于正均衡,均衡差为2764142 m3/d,水资源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嫩江洪水对洪泛区的淹没,导致洪泛区湿地地表水水位显着上升;而在平水期和枯水期,研究区水资源处于负均衡,水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强烈的水面蒸发,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位显着低于丰水期。对水文情势的分析表明湿地水位上升过程中,湿地地表水通过填满溢流、填满合并以及洪泛连通三种方式形成地表连通,导致湿地水文连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受地形的控制,湿地地表水在侧向或垂向上与浅层地下水发生着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不同洼地湿地之间通过地下水的径流形成地下水力连通。(3)水化学和同位素连通特征研究区处于半干旱的气候环境,蒸发作用极其强烈,湿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嫩江水之间存在季节性的水力联系。浅层地下水对湿地地表水存在持续的侧向补给,地下水和湿地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均以HCO3-Na型和HCO3-Ca·Mg型为主。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湿地地表水的矿化度最高可达2000mg/L,显着高于地下水。位于嫩江中下游的江水则为低矿化度(<100mg/L)的HCO3-Ca·Mg型水。不同季节水质特征表明,丰水期湿地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嫩江江水,而在平枯水期,湿地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浅层地下水。基于同位素质量守恒对地下水补给湿地地表水的比例进行计算,表明白鹤湖水量主要来源于农田退水,地下水对其补给比例一般小于5%;嫩江江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对其补给比例同样小于5%;西部湖泡在丰水期以地表连通为主,受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占10%以下。(4)生物对水文连通的生态响应生态系统的生境格局随着水文连通的变化而改变,进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及营养结构,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和动物动态特征可以表征水文连通情况。以指示物种的活动区域为控制条件,确定白鹤近几年多分布于保护区西部和偏北部水泡分布密集的区域,其中,水深和植物群落类型是影响白鹤生境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相似性的计算结果表明二龙涛河湿地和哈尔淖湿地生物相似性指数为1,进一步说明该区域功能连通效应明显,地表水暂时性连通和地下水永久性连通使其水文条件和化学物质有较高相似性。(5)水文连通分析模式基于湿地水文连通机理,以相似理论为导向结合湿地景观格局分布现状划分湿地水文三种连通模式,即洪泛区湿地的水文连通模式、灌区湿地的水文连通模式和孤立湿地的水文连通模式;基于驱动-状态-响应(DSR)理论框架,建立了一套跨时空尺度的综合水文连通定量指标体系,经过对2019年全区水文连通结构-功能程度的定量估算,东部洪泛湿地和西部孤立湿地连通模式的水文连通性相对较好,中部的灌溉模式连通性较差。研究成果为湿地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丁珊珊,于晓菲,王国平,郑思嘉,华璐,王启光,孟彩红,闫磊[6](2019)在《水盐条件变化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盐条件是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以及土壤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干扰严重,水文与盐分条件变化剧烈,大面积湿地退化且呈现干旱和盐碱化的变化趋势,严重影响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盐沼湿地植物萌发、生长、繁殖、生理代谢以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研究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植物根系周转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规律的研究以加深对盐沼湿地养分循环机制的理解;(2)开展水盐条件变化下的养分-植物-微生物响应的整体性研究。

丁珊珊[7](2019)在《盐碱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对冻融—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大量湿地出现盐碱化、干旱和沙漠化的情况,部分盐碱性湿地盐碱程度加剧,植被退化严重。全球变暖也使得季节性冻土区冻融过程发生显着变化。因此,位于季节性冻土区的盐碱性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将由于水盐条件变化和冻融过程的改变受到显着影响。为了解季节性冻土区盐碱性湿地植被对冻融、水、盐条件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择莫莫格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为研究对象开展模拟实验。通过探讨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萌发和幼苗期扁秆藨草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盐耦合作用对成熟期扁秆藨草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同时探究该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土壤养分与扁秆藨草生理生态特性的关系,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退化盐碱湿地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退化盐碱湿地植被恢复提供基础理论。主要结论如下:(1)冻融、水、盐及其耦合作用对扁秆藨草球茎的萌发与生长具有显着影响,水、盐及其耦合作用对扁秆藨草成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冻融、水与盐三种条件中,水、冻融及其耦合作用是影响扁秆藨草球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主要因素;水、盐条件变化中,水分条件变化是影响扁秆藨草成株生长的主要因素。(2)冻融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可延续到其后的生长季,其显着抑制了扁秆藨草球茎的萌发及其在非淹水条件下的生长。但无论是否存在冻融过程,水位的升高和盐分浓度的增大都不利于扁秆藨草幼苗的生长,例如随水位和盐分浓度的升高,发芽数下降、株高、叶数等降低,光合能力下降。在扁秆藨草幼苗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方面,冻融作用显着促进了非淹水条件下茎中氮的积累、降低淹水条件下硫在叶中的积累,降低10cm水位下硫在茎和磷在茎和叶中的积累。茎中氮含量,叶片中碳、磷、硫含量受盐分影响显着,除叶中硫含量随盐分浓度增加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表现为随盐分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3)胁迫时间与水、盐存在耦合关系,且显着影响了成熟期扁秆藨草的光合过程,短时间水盐胁迫对扁秆藨草光合过程无负面影响或有负面影响但其适应后可恢复正常的光合能力,但超过一定胁迫时间后将对扁秆藨草光合过程产生不利影响。高水位下植株会通过提高光合能力和增加茎粗来保证自身的气体交换。同时,随水位升高,植物更倾向于将生物量积累于地上部分而降低地下部分,且茎中生物量的积累多于叶。在成熟期扁秆藨草植株的元素含量方面,不同植物器官元素随水位变化呈现不同趋势,且水位条件对扁秆藨草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有显着影响,水位升高不利于碳在茎中的积累、促进茎和球茎中氮、磷的积累,以及硫在球茎中的积累。(4)冻融作用对土壤养分影响显着。冻融作用显着地促进非淹水条件下土壤硫的积累,促进10cm水位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导致淹水环境中土壤氮的流失。此外,冻融过程的存在会使水盐条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加显着。(5)冻融、水、盐及其耦合作用显着地改变了土壤养分与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因而也改变了土壤养分与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关系。通过以上结论,本论文可以为莫莫格盐碱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一些建议:(1)进行人工种植扁秆藨草及恢复时应注意水盐调控,特别是水位的控制,幼苗期进行人工恢复时水位不宜过高。(2)在移栽过程中可根据扁秆藨草茎粗将其栽种至不同水位处,茎较粗可移栽至水位较深处,茎较细可移栽至水位浅或非淹水地区。(3)越冬时可在扁秆藨草球茎所处区域进行适当淹水或覆盖一定厚度的枯落物以减缓冻融过程对扁秆藨草萌发及生长的抑制作用。

古勇波[8](2019)在《扁秆藨草和三江藨草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文中指出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在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内陆盐碱湿地盐渍化加剧,湿地水文过程发生变化,导致湿地植物生长发育时常面临盐碱胁迫和水位波动的影响。在我国东北吉林省莫莫格湿地,近年来由于其周围大量的农田退水,使得大量外源性氮进入了该湿地生态系统,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以莫莫格湿地常见植物扁秆藨草(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控制实验,开展了扁秆藨草功能性状对盐分与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以及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水位与氮营养交互作用和盐碱胁迫的响应研究,揭示了内陆盐碱湿地植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对策,研究结果可为莫莫格湿地的管理,退化盐碱湿地植被恢复与保护,以及珍禽白鹤食源与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对扁秆藨草生长、生物量积累、根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扁秆藨草的根生物量、有性繁殖生物量和根冠比降低;比叶面积(SLA)和地上部分(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增加;其他性状(株高,根茎生物量,球茎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均先增加后减少,在盐度为25 mM时,这些性状达到最大值。适宜的盐度处理可以促进扁秆藨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过高的盐度将抑制扁秆藨草的生长和发育。氮添加对扁秆藨草生长性状、生物量及其分配(株高和根冠比除外)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在低氮(0和50 mgN/kg)和中氮(100 mgN/kg)添加处理下,随着盐度的增加,球茎的生物量分配变化呈U型,根和根茎的生物量分配呈倒U型;在高氮(200和400 mgN/kg)处理下,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适宜的氮添加减轻了植物所受到的盐胁迫伤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扁秆藨草球茎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呈等速生长的关系,有性繁殖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呈3/4幂指数异速生长关系。2.水位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随着水位的升高,三江藨草株高增加,分株数、球茎数及根生物量降低,根茎、球茎、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下(包括根和球茎)生物量分配减少。氮浓度仅对植株株高、球茎数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的资源投入有显着影响(p<0.05),对分株数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的累积均无显着影响(p>0.05)。综合三江藨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35cm。低水位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高水位和高氮浓度则限制植株的生长。3.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均产生显着影响(p<0.05)。与空白处理相比,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三江藨草幼苗株高、分株数、球茎数等生长性状,以及根、根茎、球茎、地下、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江藨草幼苗在盐度和pH分别为25 mM和7.79(±0.06)时生长最好,而在盐度和pH分别为200 mM和10.40(±0.01)时,植株全部死亡。盐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具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根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球茎生物量分配减少,根茎生物量在25 mM盐度处理下分配减少,在其他盐度处理下分配增加。碱胁迫对三江藨草幼苗的伤害强于盐胁迫,可以说土壤的碱化对三江藨草的生长更为不利。

徐家慧[9](2019)在《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文中指出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世界种群数量估计为3800~4000只,是全球15种鹤中唯一属于极危的鹤类,同时也是特定依赖浅水沼泽生存的3种鹤类之一。全球白鹤种群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其中东部种群数量最多,达到世界种群数量的99%以上。东部种群在中国迁徙季节时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西部,越冬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盆地,在鄱阳湖越冬的种群数量达到了白鹤东部种群的95%以上。目前白鹤这一物种面临的威胁主要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食物缺乏等。本研究应用卫星跟踪技术,通过对9只白鹤的卫星跟踪,确定了东部种群迁徙路线上的白鹤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并开展了栖息地研究。根据卫星跟踪的位点数据,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以期为白鹤及其栖息地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2015年~2017年,对9只白鹤进行环志和卫星跟踪,运用跟踪技术获得的白鹤在我国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跟踪信息(包括经纬度、海拔、瞬时速度、定位时间、定位精度等),结合野外观测和栖息地采样数据,整理、统计并分析白鹤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空间分布、活动区面积、重叠指数、停留时间和活动区面积,以及栖息地类型、植被特征和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跟踪白鹤空间分布及活动区跟踪白鹤活动区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主要位于莫莫格保护区、图牧吉保护区及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湿地和向海保护区,2015年~2017年春季和秋季中途停歇地活动区面积有所差别,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3年中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核心活动区占主要活动区的比例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个体到达中途停歇地的时间、食物资源分布情况有关。跟踪白鹤越冬区在保护区之内的有鄱阳湖保护区、南矶湿地保护区和康山保护区(位点占比50%),保护区范围外的越冬地点个数占比为50%,主要为铁河乡和犁头洲(越冬时长42.47d)。2015年~2017年冬季,白鹤不同个体和不同年份间活动区的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以及KDE 50%和KDE 90%比例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KDE 50%/KDE 90%面积则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本研究发现跟踪白鹤个体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活动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其中,白鹤在中途停歇地活动区春季重叠程度大于秋季;白鹤在越冬地活动区重叠程度有所不同,KDE 9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2015年冬季,KDE 5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5年冬季>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2.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类型有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共计7目9科11种,淡水湖泊有植物7科9种,草本沼泽8科11种,以莎草科植物为主;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栖息地植被中,扁秆藨草的重要值均为最高,淡水湖泊、草本沼泽中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草本沼泽中群落物种分布较淡水湖泊中更均匀、群落的多样性更高;样地内发现的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有三江藨草、扁秆藨草、花蔺、鹅绒委陵菜的和玉米,食物为食源植物的根茎或颗粒,对食物理化分析发现,主要有硼、锌、铁、磷、钙、钠、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能量物质,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3种栖息地可为白鹤提供的能量值分别为591.06 k J/m2、1348.51 k J/m2和51.60 k J/m2。白鹤在越冬地利用湖泊、浅滩和农田3种类型的栖息地,其中湖泊类型在所有具有核心活动区的栖息地数量中占比最高,农田次之,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之间在湖泊(Z=0.114,P=0.909)、浅滩(Z=1.026,P=0.383)和农田(Z=0.800,P=0.517)中的越冬时间均无显着差异。越冬地采样得到白鹤的主要食物为苦草冬芽块茎、稻谷及莲藕3种,年际间的各种食物类型的块茎/颗粒/节数及食物干重间均无显着差异。

殷甘强,杨梅,王玉国,杨继,张文驹[10](2018)在《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文中指出表型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有很多研究发现受到不同选择压力的物种间表型可塑性会发生分化,但常缺乏适合度证据以支持分化是否有适应意义.本研究比较了生于淡水环境的扁秆藨草和生于滩涂的海三棱藨草在0‰、5‰、10‰、15‰的盐度梯度下的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的表现,发现所测量的9个性状中有7个性状的变化趋势在两个种间相似,且基于繁殖体数量和幼苗生生命力估计的相对适合度都随着盐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分株成活率和球茎数两个性状的变化在种间存在显着差异,相对适合度下降的速率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虽然扁秆藨草和海三棱藨草响应盐度变化的表型可塑性变化是一致的,但后者更适应盐生环境.此外,成活率、繁殖体数量、总生物量这些常用的适合度代理性状与相对适合度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提示应选择合适的性状来代理适合度.

二、扁秆藨草生长与繁殖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扁秆藨草生长与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白鹤种群对中转停歇地水文及植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响迁徙水禽停歇生境的因素
        1.2.2 水文变化对水禽停歇生境选择影响
        1.2.3 白鹤及其迁徙停歇生境选择研究
        1.2.4 遥感监测湿地水文、植被动态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迁徙白鹤停歇地水文情势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1.3.2 迁徙白鹤停歇地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1.3.3 迁徙白鹤停歇分布对湿地水文、植被变化的响应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生物资源概况
    2.2 白鹤种群调查及数据处理
        2.2.1 白鹤调查方法
        2.2.2 数据处理
    2.3 遥感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3.1 影像来源
        2.3.2 影像预处理
    2.4 水体数据获取及处理
        2.4.1 水体数据获取
        2.4.2 水体精度验证
        2.4.3 水体数据处理
    2.5 植被数据获取及处理
        2.5.1 植被数据获取
        2.5.2 植被数据处理
    2.6 气候数据获取及处理
        2.6.1 数据获取
        2.6.2 处理方法
第三章 迁徙白鹤停歇地水文情势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3.1 研究区水文空间分布
    3.2 研究区水文特征指数
        3.2.1 水体面积分析
        3.2.2 水体分维数分析
        3.2.3 水体破碎度分析
        3.2.4 水体分离度分析
    3.3 水体质心迁移
        3.3.1 各月质心迁移规律
        3.3.2 平均质心变化规律
    3.4 气候对研究区水体的影响
        3.4.1 研究区降水距平分析
        3.4.2 生长季水体面积变化及气候响应
    3.5 讨论
        3.5.1 1984-2000 年研究区水文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3.5.2 2001-2005 年研究区水文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3.5.3 2006-2020 年研究区水文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3.6 小结
第四章 迁徙白鹤停歇地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4.1 季节NDVI变化趋势分析
    4.2 植被覆盖度时空分析
        4.2.1 年际NDVI变化趋势分析
        4.2.2 显着性检验
    4.3 水文指标与NDVI线性相关分析
    4.4 生长季平均NDVI变化及其气候响应
    4.5 讨论
        4.5.1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影响因素
        4.5.2 影响植被的关键水文因子
    4.6 小结
第五章 白鹤停歇分布对湿地水文及植被变化的响应
    5.1 白鹤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5.2 白鹤空间分布格局
        5.2.1 春季时空分布格局
        5.2.2 秋季时空分布格局
    5.3 水文指标与白鹤数量线性相关分析
    5.4 NDVI与白鹤数量线性相关分析
    5.5 讨论
        5.5.1 水文指标对白鹤数量的影响
        5.5.2 NDVI对白鹤数量的影响
        5.5.3 水文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对白鹤分布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水文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NDVI、白鹤数量的影响
        6.1.2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白鹤数量的影响
        6.1.3 白鹤时空分布及其对水文植被时空耦合的响应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我国棉田扁秆荆三棱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扁秆荆三棱的分布及发生特点
2 扁秆荆三棱对棉花的危害
    2.1 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2.2 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3 棉田扁秆荆三棱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化学防治
4 展望

(3)莫莫格白鹤湖湖滨湿地扁秆藨草群落分布格局及水文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文条件对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影响研究进展
        1.2.2 水文条件对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研究进展
        1.2.3 扁秆蔗草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内容
    2.2 实验调查及样品处理
        2.2.1 样地设置及调查内容
        2.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群落分布特征
    3.1 白鹤湖地区扁秆蔗草群落地理分布
    3.2 水深梯度下扁秆藨草群落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3.2.1 扁秆蔗草群落空间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3.2.2 扁秆藨草群落时间分异规律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3.2.3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生态特征分析
    4.1 扁秆藨草形态特征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1.1 扁秆藨草株高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1.2 扁秆藨草密度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1.3 扁秆藨草展叶数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1.4 扁秆藨草叶片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2 扁秆藨草生态特征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2.1 扁秆藨草茎秆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2.2 扁秆藨草叶片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2.3 扁秆藨草根系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4.2.4 扁秆藨草球茎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鹤湖地区扁秆藨草对水文驱动的响应
    5.1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形态特征变化规律
        5.1.1 扁秆藨草株高变化规律
        5.1.2 扁秆藨草密度变化规律
        5.1.3 扁秆藨草展叶数变化规律
        5.1.4 扁秆藨草叶片变化规律
    5.2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生态特征变化规律
        5.2.1 扁秆藨草茎秆变化规律
        5.2.2 扁秆藨草叶片变化规律
        5.2.3 扁秆藨草根系变化规律
        5.2.4 扁秆藨草球茎变化规律
    5.3 水文驱动下扁秆藨草适宜水深生态幅
        5.3.1 周期淹水环境内扁秆藨草适宜水深生态幅
        5.3.2 长期淹水条件下扁秆藨草适宜水深生态幅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扁秆藨草群落稳定维持为目的的地方管理策略
    一、采取适时调水策略,维持扁秆藨草群落适生水位
    二、修缮排水设施,保障白鹤湖水体总置平衡与维持
    三、基于珍禽栖息地构建需求,开展生态工程快速恢复并维持群落稳定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扁秆藨草胁迫机采棉生长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扁秆藨草研究概述
        1.1.1 扁秆藨草的生物学特性
        1.1.2 扁秆藨草的药用研究
        1.1.3 扁秆藨草的生态学研究
    1.2 杂草与作物的竞争
        1.2.1 杂草与作物的营养竞争
        1.2.2 杂草种群密度对作物的影响
        1.2.3 杂草危害时间对作物的影响
        1.2.4 杂草与棉花的竞争
    1.3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试验仪器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2.2.2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2.2.3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主茎节数的影响
        2.2.4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主根长的影响
        2.2.5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侧根长的影响
        2.2.6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鲜重的影响
        2.2.7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根重的影响
        2.2.8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2.2.9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2.2.10 扁秆藨草根际分泌物对棉花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营养物质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试验田概况
        3.1.2 试验设计和测定指标
        3.1.3 试验仪器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磷含量的影响
        3.2.2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钾含量的影响
        3.2.3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4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6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不同时期棉花鲜重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试验田概况
        4.1.2 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4.2.2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4.2.3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主茎节数的影响
        4.2.4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4.2.5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结铃数的影响
        4.2.6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单铃重的影响
        4.2.7 扁秆藨草种群密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试验田概况
        5.1.2 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5.2.2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5.2.3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主茎节数的影响
        5.2.4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5.2.5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不同部位结铃的影响
        5.2.6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单铃重的影响
        5.2.7 扁秆藨草持续危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湿地水文连通机理与模式分析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水文连通的内涵
        1.2.2 湿地水文连通过程研究
        1.2.3 湿地水文连通驱动因素
        1.2.4 湿地水文连通量化方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
    2.3 区域地质
    2.4 区域水文地质
        2.4.1 地下水赋存条件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3章 湿地景观和水文格局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
    3.1 湿地景观和水文格局的内涵
    3.2 遥感解译和分析
        3.2.1 基于GEE平台的遥感解译
        3.2.2 指数的计算
    3.3 湿地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3.4 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3.5 湿地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地水动力场连通机制
    4.1 湿地水位变化特征
        4.1.1 野外调查
        4.1.2 湿地地表水位连通特征
        4.1.3 湿地地下水位连通特征
    4.2 湿地水量均衡分析
        4.2.1 湿地水体的补、径、排分析
        4.2.2 水量均衡估算
    4.3 湿地水文过程模拟
        4.3.1 SWAT模型的改进
        4.3.2 SWAT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校准与验证
        4.3.4 模拟精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地水化学场连通机制
    5.1 调查与监测分析
        5.1.1 采样点布设
        5.1.2 测试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水化学连通机制
        5.2.1 水化学组成特征
        5.2.2 水化学成因分析
    5.3 氢氧稳定同位素连通机制
        5.3.1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3.2 地表、地下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3.3 湿地孔隙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5.4 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湿地水文连通性分析
        5.4.1 基于水化学的湿地水文连通性分析
        5.4.2 基于同位素的湿地水文连通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地生物场响应机制
    6.1 植物对水文连通环境变化的响应
        6.1.1 典型植被与水深响应关系
        6.1.2 湿地植被群落演替对文连通变化的响应
        6.1.3 植物群落分布对水文连通的响应
    6.2 水文连通对白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6.2.1 白鹤的活动范围特征
        6.2.2 白鹤的种群迁徙特征
        6.2.3 白鹤春季迁徙生境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地水文连通模式的构建与评价
    7.1 湿地水文连通模式
        7.1.1 湿地水文连通模式的分类
        7.1.2 湿地水文连通模式的特征
        7.1.3 湿地水文连通影响因素分析
        7.1.4 水文连通模式的功能响应
    7.2 湿地水文连通评价体系
        7.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综合评价方法
        7.2.3 水文连通度综合评价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水盐条件变化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分条件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1.1 水分条件对盐沼湿地植被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
    1.2 水分条件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代谢特性的影响
    1.3 水分条件对盐沼湿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2 盐分条件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2.1 盐分对盐沼湿地植被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
    2.2 盐分条件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代谢特性的影响
    2.3 盐分条件对盐沼湿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3 结语与展望

(7)盐碱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对冻融—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冻融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 水分条件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盐分条件对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样品采集及储存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萌发和幼苗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冻融-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
        2.2.2 成熟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
        2.2.3 实验条件设定依据
    2.3 样品处理及测定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萌发和幼苗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冻融-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
    3.1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盐碱湿地典型植物萌发的影响
    3.2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盐碱湿地典型植物幼苗期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3.2.1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幼苗期扁秆藨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幼苗期扁秆藨草形态特征的影响
        3.2.3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下幼苗期扁秆藨草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3.3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对盐碱湿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熟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
    4.1 水盐耦合作用对成熟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4.1.1 水盐耦合作用对成熟期扁秆藨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1.2 水盐耦合作用对成熟期扁秆藨草形态特征的影响
        4.1.3 水盐耦合作用下成熟期扁秆藨草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4.2 水盐耦合作用对盐碱湿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下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5.1 冻融-水-盐耦合作用下盐碱湿地典型植物萌发和幼苗期生理生态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5.2 水盐耦合作用下成熟期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莫莫格盐碱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措施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扁秆藨草和三江藨草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1.2.1 植物功能性状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1.2.2 植物功能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1.2.3 植物功能性状对养分变化的响应
    1.3 扁秆藨草和三江藨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扁秆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盐分和氮添加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指标测定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扁秆藨草幼苗生长性状对盐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2.2.2 扁秆藨草幼苗生物量积累对盐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2.2.3 扁秆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对盐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2.2.4 扁秆藨草幼苗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的相关关系
    2.3 讨论
        2.3.1 扁秆藨草生长性状对盐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2.3.2 扁秆藨草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对盐度和氮添加的响应
        2.3.3 植物繁殖分配的个体大小依赖
第三章 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水位和氮浓度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指标测定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三江藨草幼苗生长性状对水位和氮浓度的响应
        3.2.2 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积累对水位和氮浓度的响应
        3.2.3 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对水位和氮浓度的响应
    3.3 讨论
第四章 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定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三江藨草幼苗生长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4.2.2 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积累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4.2.3 三江藨草幼苗生物量分配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4.2.4 三江藨草幼苗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的相关关系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扁秆藨草功能性状对不同盐分和氮添加的响应
        5.1.2 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不同水位和氮浓度的响应
        5.1.3 三江藨草幼苗功能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9)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1.1.1 鸟类栖息地研究方法
        1.1.2 鸟类栖息地研究尺度
    1.2 白鹤栖息地研究进展
        1.2.1 白鹤繁殖栖息地研究
        1.2.2 白鹤中途停歇地研究
        1.2.3 白鹤越冬地研究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白鹤中途停歇地概况
        2.1.2 白鹤越冬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白鹤环志及卫星跟踪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跟踪白鹤活动区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环志白鹤个体特征差异
        3.3.2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活动区
        3.3.3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活动区
        3.3.4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活动区重叠
    3.4 讨论
        3.4.1 环志白鹤个体特征的地区差异
        3.4.2 新发现2处保护区之外的中途停歇地
        3.4.3 跟踪白鹤活动区面积差异分析
        3.4.4 跟踪白鹤活动区重叠率差异分析
第四章 跟踪白鹤栖息地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研究
    4.2 结果
        4.2.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
        4.2.2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
    4.3 讨论
        4.3.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
        4.3.2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
        4.3.3 保护建议
        4.3.4 救护白鹤野外放归可能性
第五章 结论
    5.1 跟踪白鹤活动区研究
        5.1.1 跟踪白鹤空间分布
        5.1.2 白鹤活动区面积的差异
        5.1.3 白鹤活动区重叠指数的差异
    5.2 跟踪白鹤栖息地研究
        5.2.1 天然栖息地为白鹤主要利用的栖息地类型及特征
        5.2.2 食源植物及能量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栽培实验
        1.2.2 形态指标
        1.2.3 球茎萌发实验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扁秆藨草在不同盐度下的性状变化
    2.2 海三棱藨草在不同盐度下的性状变化
    2.3 扁秆藨草和海三棱藨草表型变化趋势的比较
3 讨论
    3.1 表型可塑性的适应性差异
    3.2 适合度的度量

四、扁秆藨草生长与繁殖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鹤种群对中转停歇地水文及植被变化的响应研究[D]. 邓光怡.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棉田扁秆荆三棱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李涛,杨德松. 中国棉花, 2020(10)
  • [3]莫莫格白鹤湖湖滨湿地扁秆藨草群落分布格局及水文驱动机制研究[D]. 张洺也. 延边大学, 2020
  • [4]扁秆藨草胁迫机采棉生长发育的研究[D]. 蔡晓虎.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湿地水文连通机理与模式分析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刘言. 吉林大学, 2020(08)
  • [6]水盐条件变化对盐沼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丁珊珊,于晓菲,王国平,郑思嘉,华璐,王启光,孟彩红,闫磊. 土壤与作物, 2019(02)
  • [7]盐碱湿地典型植物—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对冻融—水—盐耦合作用的响应[D]. 丁珊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8]扁秆藨草和三江藨草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D]. 古勇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D]. 徐家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10]两种藨草属植物对盐度的表型可塑性反应[J]. 殷甘强,杨梅,王玉国,杨继,张文驹.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标签:;  ;  ;  ;  ;  

刺草生长繁殖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